36氪獲悉,專注於慢性病臨床病情管理解決方案的科技公司森梅醫療最近已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由長嶺資本獨家領投,異識資本擔任本輪財務顧問。本輪融資資金主要用於數字療法(DTx)的商業化及團隊擴張等方面。此前,森梅醫療曾在2020年3月獲得網際網路醫療企業醫聯的天使輪投資。
森梅醫療成立於2018年,是一家聯合頭部研究型醫療機構進行數字療法創新研發的技術型企業,36氪曾對其有過多次報道。截至目前,森梅醫療已合作方包括解放軍總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等在內的100餘所頂級學術型三甲醫院。
在業務端,據介紹,森梅醫療分別於2018、2019和2020年釋出“臨床醫學基礎平臺(SERSMED Medical-Infra Platform)”和兩個學科的數字療法臨床應用平臺——“腎臟病數字療法應用平臺(DTx-Clinical for Nephrology)”、 “風溼免疫疾病數字療法應用平臺(DTx-Clinical for Rheumatology)”。
據森梅醫療創始人張敬介紹,基礎平臺主要是以臨床價值為導向,圍繞場景進行設計;再考慮到患者端的應用和獲益,將基礎平臺和患者獲益進行整體設計——基於多年儲備的專科病種知識圖譜能力和合作醫院的學術加持,儲備了相應的數字療法產品(DTx)管線,服務C端患者,於是就有了如今的業務矩陣。
具體來說,基礎平臺包括多個臨床通用系統,如結構化病理/生物樣本庫、全結構化研究課題追蹤和先進資料採集(EDC)系統等,聯動傳統生物標記物和數字生物標記物,全面支援包括RCT、橫斷面、RWS等各種型別的臨床研究。
據悉,目前平臺已入組管理腎臟病和風溼免疫疾病患者數十萬人,疾病風險因素控制達標率提高60%,臨床工作和研究效率提高50%,構建了患者疾病結局和醫學協同雙向獲益模式。
企業供圖
在數字療法的開發上,張敬指出,目前在研的面向患者的DTx包括Intake產品管線、慢性病產品管線、康復醫學產品管線。處於不同研發階段的數字療法產品覆蓋超15個主要適應症,儲備適應症超20個;另外也為疾病全週期過程中出現的幾十種併發症或危險因素提供相應醫學原理和機制的數字療法解決方案。
他認為,目前針對DTx,臨床尚無有效藥物的精神類疾病,以及慢性病領域都有很大的機會,後者有更大的可見的規模,“這個領域存在患者認知低,行為不規範、衛生經濟學缺陷等問題,都是數字療法可以嘗試的機會”。
不過目前DTx是個極受資本追捧的領域,市場上參與者眾多。對此,他指出,森梅醫療制定了“高密度產品管線+單品低價”的普惠策略,這符合國情,更有可能建立長期競爭優勢;相對來說,低密度產品管線要維持競爭地位,就要實現“孤兒數字療法”+專利保護,而這對於軟體來說不現實。
當然,要實踐上述策略並非易事,儲備高密度產品管線和降低成本實現低價需要互相補充,都有較高的門檻。張敬指出,單品低價策略的底層是圍繞一個專科進行醫學挖掘、產品設計的能力,不具備該能力是無法多管線,也就無法降低邊際成本;另外,如果不具備獨立科研能力,也無法在臨床試驗階段降低成本,也無法降低最終的成本。
“也因此,我們會主要聚焦在幾個核心臨床專科,推出一系列的DTx產品,這和一些專科製藥企業比較類似,比如諾和諾德或吉利德。”
據悉,得益於基礎平臺和眾多頂級醫療機構的學術加持,森梅正在構建數字療法研發的閉源式體系,這意味著森梅不依賴除臨床外的第三方CRO機構,獨立完成臨床前開發、臨床研究、註冊報批直至上市的全流程,實現受保護的批次製造。
至於未來的商業化路徑,張敬指出,數字療法作為一項醫療技術有其行業特殊性,其第一原理應該是價值觀:本身有價值、符合衛生經濟學的立場、被主流學術認同。鑑於此,公司對其不會太偏向流量帶貨,即會在完成數字療法本身的商業化後,再考慮周邊產品的商業化,比如藥品、器械、特醫食品、IVD,甚至保險產品;並且會透過自有的SMO驗證體系來選出真正具有療效價值、衛生經濟學價值的產品合作,實現醫學、患者和企業的三方獲益。
延伸閱讀
- 慢病臨床管理工具落地,「森梅醫療」獲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
- 慢病管理需求增強,「森梅醫療」 想用AI助力患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