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理智的人,應該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會想去改變環境適應自己,但歷史是後一種人創造的。”
—— 蕭伯納
在無線通訊領域,也有一種不理智的技術,硬是以“雖千萬人吾獨往矣”的勇氣,改變環境適應自己,硬是從一片荊棘中開闢出一條大道來。
下面,就讓我們對這種技術一探究竟。
為什麼要改變環境 ?
在無線通訊的發展史上,我們一直重點關注的是通訊的主體,也就是信源和信宿。迄今為止,所有技術的技術革新,都是在增強信源和信宿的能力上下功夫。
然而,對於信源和信宿之間的無線傳播環境,會使訊號經歷複雜的反射、折射、散射、繞射、穿透、干擾等一系列複雜的過程,我們一直對此束手無策,只能被動地去適應。
適應無線傳播環境手段,就是增強基站和終端的能力,或者最佳化組網架構。比如高低頻協同、增大發射功率、增加收發天線數、頻選排程、多點協作、微站補盲等措施,千方百計地去克服無線通道的不確定性。
這些措施,猶如經驗豐富裱糊匠一樣,一路支撐著行動通訊從2G發展到了5G,雖然外表光鮮,但早已力不從心。5G毫米波的引入,更是直接戳破了那華麗而脆弱的外衣,讓高頻的覆蓋難題陰雲籠罩。
一叢樹冠,幾個行人,乃至一場陰雨,都會讓毫米波的訊號徹底“翻車”,更別提建築的遮擋,以及巨大的穿透損耗了。枉有巨大的頻寬優勢,無線傳播的無力卻成了毫米波規模商用的桎梏。
改變自身適應環境這條看似理所當然的道路,已然走到了盡頭。唯有正面出擊,主動發力來重塑無線傳播通道,才是解決問題的不二法門。
改變環境來適應自己,是時候了!
近年來,有一種技術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它從外表上看就是一張平平無奇的矩形薄板,卻可以靈活部署在無線通訊傳播環境中,並實現對反射或者折射電磁波的頻率、相位、極化等特徵的操控,從而達到重塑無線通道的目的。
這種技術,將有望在5G-Advanced協議中開始標準化,也被認為是6G關鍵技術之一。
它的名字叫做“可重配智慧表面”,也叫“智慧反射表面”,英文為RIS(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ce Surface)或者IRS(Intelligent Reflection Surface)。
下文,我們將以RIS來稱呼這項技術。
RIS是何方神聖 ?
RIS的技術基礎,則是一種被叫做“資訊超材料”的人工材料。下面我們將從“什麼是超材料”開始,講述RIS的基本原理。
超材料是指一類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具有特殊性質的人造材料。它們擁有一些特別的性質,比如讓光、電磁波改變它們的通常性質,而這樣的效果是傳統材料無法實現的。
超材料的英文是Metamaterial,看到這裡的Meta,大家可能會覺得非常眼熟。沒錯,最近大火的元宇宙Metaverse的字首也是這個Meta。這個拉丁詞根,正是表示超出、另類之意。
怎麼個“超”法呢?
地球上已知的物質都是由微觀原子構成的,大量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方式聚集起來,就形成了的宏觀物體,也決定了材料的物理性質。
與此類似,如果我們能設計出亞波長大小的“人工原子”,並按照精密的幾何結構排列,就能實現很多天然材料所不具備的性質。這種超越天然材料的人工材料,理所當然地就被稱作“超材料”。
最早提出超材料概念的是前蘇聯的維克托·韋謝拉戈(Victor Veselago),他於1965年提出了對“左手媒質負折射”材料的物理猜想。
所謂負折射材料,是指其光學性質與常見的玻璃、空氣等透明物質的性質不同,其入射和折射光位於法線同側,和常規折射的方向相反,也就是折射角為負。
1996年,英國的約翰·彭德里(John Pendry)爵士從理論上論證了負折射材料的存在。
2001年,美國的戴維·R·史密斯(David R. Smith)透過實驗驗證了負折射現象,證實了超材料技術的可行性。
2006年,約翰·彭德里和戴維·R·史密斯兩人強強聯合,提出了變換光學,併成功設計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隱身衣。
2011年,義大利科學家費德里科·卡帕索(Federico Capasso)提出了超表面廣義定律。
2013年,在美國國防部公佈的“六大顛覆性基礎技術”中,超材料赫然位於榜首,這表明美國軍方對該技術前景的態度非常樂觀。
隨著相關理論和技術的成熟,在過去的十幾年中,超材料被廣泛用於操縱電磁波,實現了許多激動人心的物理現象,如負折射、電磁黑洞和幻覺光學等等。
早期的超材料功能單一,只能按照固化的模式工作,不能實時調控電磁波,因此我們將其稱之為模擬超材料。後來,超材料可透過數字編碼實現對裡面人工原子狀態的動態控制,從而實時操控電磁波,就叫做“資訊超材料”。
資訊超材料的基本結構如下圖所示,每一個人工原子(或者叫超原子)都可以由含有偏壓二極體的微電路組成,在不同的電壓下可以實現“ON”或者“OFF”等不同狀態,對電磁波的響應也是不同的。
實際實現時,人工原子也可以採用PIN管、三極體、MEMS、石墨烯、溫敏器件、光敏器件等其他材料。
“ON”和“OFF”這兩種狀態,正好可以對應到資訊世界的0和1,透過把這些單元配置為0或者1,超材料也就具備了動態編碼的能力。
如上圖所示,在不同的編碼下,資訊超材料可以透過反射形成不同形狀的電磁波束,從而實現動態操控電磁波的目的。
透過對資訊超材料的深度設計,可以實現對入射電磁波多個維度的操控,包括頻譜、相位、幅度、極化等等,這就為將其在行動通訊中的應用創造了條件。
RIS有何能耐 ?
那麼,RIS到底是怎樣重塑無線通道的呢?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幾個典型的場景。
1. 覆蓋盲區消除。當基站和終端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障礙物時,它們之間就是非視距通道,如果訊號傳播環境單一,缺乏反射徑的話,終端所能接收到的訊號是非常微弱的。
有了RIS,可以操控反射波束,對準位於盲區的終端並動態跟蹤,這就相當於建立了虛擬的視距路徑,擴充套件了小區的覆蓋範圍。
2. 物理層輔助安全通訊。當網路探測到竊聽者或者非法使用者時,可以利用調控RIS的反射訊號的相位,讓其和直射訊號在接收時進行抵消,從而減少資訊洩露。
3. 多流傳輸增強。當訊號傳輸的環境較為簡單時,往往缺乏獨立的多徑,難以實現足夠的多流傳輸。透過RIS的反射,可以人為增加訊號傳播路徑,更好地實現多流傳輸,提升熱點使用者的吞吐量。
4. 邊緣覆蓋增強。當終端(下圖中的終端1)位於小區邊緣時,使用RIS動態操控服務小區和鄰區的反射訊號,使服務小區的訊號同相疊加增強,來自鄰區的訊號則反相疊加抵消,從而有效消除鄰區干擾。
5. 大規模D2D通訊。RIS可以透過對多路訊號的智慧反射,可以起到干擾抑制的作用,並同時進行低功率傳輸,有助於實現大規模的D2D通訊。
6. 物聯網中無線功率和資訊的傳輸。同步無線資訊和能量傳輸(Simultaneous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 SWIPT)技術可以同時傳輸訊號和能量,即在與無線裝置進行資訊互動的同時,為無線裝置提供能量。RIS可以起到類似中繼的作用,透過無源波束來補償長距離傳輸帶來的巨大能耗,幫助充電區域提高無線傳輸功率。
7. 室內覆蓋。要解決室內覆蓋,可以透過室外基站訊號穿透建築外牆或者窗戶,也可以部署專業的室分系統(蘑菇頭天線或者有源室分)。這兩種方式都有RIS的用武之地。
對於室外穿透室內這種方式,可以在建築窗戶的玻璃表面部署透明的RIS板,操控訊號入射室內,並能實現一定的增益。
此外,在室內覆蓋場景,可透過RIS來操控室分系統的反射訊號,從而增加額外鏈路,提升系統容量及可靠性。
8. 新型收發信機。除了可重塑無線通道之外,透過RIS還可以實現訊號發射機或者接收機的功能。這是怎麼實現的呢?
既然RIS是可實時編碼的,那麼我們將基帶訊號以編碼的形式匯入到RIS控制器,再將目標頻段的射頻載波發射到RIS上,透過反射就可以將基帶訊號調製到載波之上了。
這種架構的發射機可省去複雜而低效的射頻鏈,節省高耗能的混頻器、功放等器件,從而顯著降低發射機的成本和功耗。
RIS離我們有多遠 ?
RIS這種創新技術,給我們帶來了諸多激動而心而充滿想象力的應用前景。那它目前實際測試的效果如何,技術是否成熟,研發處於什麼狀態,我們什麼時候可以用上RIS呢?
目前學術界和產業界正在積極探索RIS實際部署的效能,以期採用它來解決5G毫米波的覆蓋難題,並在未來也在太赫茲頻段中應用。
IEEE ComSoC在2020年8月份成立了獨立的RIS-ETI工作組,IEEE JSAC等權威期刊已將RIS列為6G潛在技術加以研究。
今年,3GPP對5G下一階段演進:5G-Advanced的標準化正式提上日程,RIS也正是R18協議重點的研究課題之一。
大量測試結果表明,RIS的部署可以將使用者吞吐量提升1~2倍,室外小區邊緣覆蓋提升3~4倍,室內覆蓋提升約10dB。可見,RIS可帶來的增益是非常明顯的。
作為通訊系統的一部分,RIS的成熟度與不同頻段器件的成熟度密切相關。目前在較低頻段(Sub-6G,毫米波低頻段)的器件成熟度較高,然而在毫米波高頻段和太赫茲的成熟度較低,RIS的成本和能耗優勢還難以充分體現。
此外,當前RIS的硬體架構設計、基帶處理演算法、以及網路架構設計還都處於探索階段,現階段主要以效能驗證為主,其商用部署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並且,要大規模應用RIS,選址和部署也存在一定的困難。RIS對訊號的反射雖然可以做到準無源,但其動態編碼離不開控制器,而控制器也是需要供電的,由此帶來的成本也不低,也限制了RIS的使用。
因此,建議業界在驗證RIS技術時,先從預先編碼好的無源靜態RIS板開始,再逐漸過渡到半靜態可控的RIS,然後再結合AI技術,驗證全動態編碼下的RIS。這也是循序漸進、摸著石頭過河的歷程。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RIS,這項旨在重塑無線傳播環境的創新技術,未來必將成為行動通訊領域的重大突破。
讓我們在6G時代見證RIS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