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鄰居阿“珠”,大約比我小一輪生肖(12歲)的樣子。上山下鄉期間,因他是獨子,照顧留城待業,由他小妹充額代行。他在家安分守己,同那些同輩近齡人交往中,見識並初通了木工手藝。
他父親是一位祖傳油漆工,公私合營後,成為一名木器社熟練勤快的職工。他母親是家庭主婦,本分賢惠。沒有背景的阿“珠”依靠自立,進了當地街辦鞋廠,當一名製鞋工匠。沒想到這小廠居然時來運轉,外引內聯,變成全縣首家名氣最大的“三資”塑膠鞋業公司,阿“珠”自然也沾光享榮,不再為個人的“立業成家”難過犯愁了。
他沒啥奢望,只從鄉下娶回一位農家女子,過著男工女民、勤儉有加的平民生活。
不知其詳,讓人驚詫,阿“珠”居然是該公司早期首號自動離崗的年輕人。他並未選擇當時賺大錢的“下海經商”,卻另闢蹊徑,購置工具,開起早已冷落的木工作坊,還接收那些大木匠所不起眼的活計。如加工鏡框、祠牌、妝奩等老工藝,批零兼營。又如小修小補凳桌門窗之類,不分鉅細,不避粗笨。誠然,這既小又雜,既粗又碎的工種,雖賺不到大錢,但本錢風險也小;且冷門獨營,便利主顧客;薄利多收,也可養家餬口。這就是阿“珠”的擇業“眼光”,經營理念。
阿“珠”人好命賤,幾乎沒吃過一天“安逸飯”。說來好痛心,他中年喪父,小妹出嫁後,他要供養體衰多病的母親、無穩定職業的妻子,還有在小學就讀的兒子。從早到晚,一年四季,他手不離鋸、刨、錘……身不乏蹲、俯、磨……他從不抽菸,也不嗜酒,由於職業的緣故,他的穿戴特別簡樸,夏天只穿一條褲衩,光著膀子幹活;即使寒九,也只加上長袖單衣,仍平頭光腳,最多套上老式軍鞋,似乎沒見他穿過襪子,扎過圍巾。作坊裡僅有的改善,是購置了一臺電刨電鋸兩用機,惟一的享受,是舊土牆上,多了一架老壁扇,添了一臺簡易收音機。
他白手起家,在老屋附近小巷間購置一幢四層工族式“別墅”,稱得上這附近一介勤勞致富的能人孝子,按他的話說,這叫做“小康之家”、“知足常樂”!
阿“珠”永遠充滿童心愛意,掏心裡話,說俏皮話,連跟小孩也愛開玩笑。我家孩子小時常到他作坊出入逗留。那時老大長得瘦小文靜,阿“珠”給他取了外號叫“三尺六”,後來聽說他學醫,認為那是再合適不過的選擇。老二好動貪玩,後來學修飛機,阿“珠”說那是一種有出息的行業,更適合他的個性。
這阿“珠”是我家鄉的家長們對幼兒的一種俗稱或乳名,包含“金珠寶貝”的愛意與貴重。由於鄰居也這樣叫他,時間久了,卻把他的學名給忘了。真“爽”,這阿“珠”雖屬凡人,卻也是一才一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