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網際網路大資料時代,營銷人員需要及時撐握客戶的一些基本資訊,這樣才能夠讓達到企業的營銷目的,讓企業快速增長,如果與客戶的關係沒有形成一條戰線,企業經營者沒有認識到與客戶是一個共同體,沒有想方設法去提升與客戶之間的價值,從而讓這些價值變質,只是一味地拉新,持續促銷,就沒有辦法實現企業的業績及績效。要想抓住客戶資料,作者結合後網際網路的時代的營銷困境,梳理出了融合大資料等全新營銷,把客戶資料分成為三種:
1.客戶基本資料
即客戶個人的人口統計變數
2.客戶的行為記錄
客戶與企業在交流過程中產生的記錄,比例,客戶的瀏覽記錄,購買記錄。
3.客戶的行為預測
是透過分析,推理後對客戶的行為預測。
通客戶資料標籤,可以用這六大維度來比較
身份象徵:指客戶個人基礎資訊
生活風格:他們在生活中展現出來的行為特色,比如:上班族,他們的標準行為就是朝九晚五,兩點一線,還有一些有熬夜的習慣,有些有習慣早睡早起,他們的習慣及生活方式不同,那他們的行為就會有區別,他們的生活價值觀不同,那他們的行為與喜好就會隨著變化而變化。
消費行為:這個維度跟上在那二個思路就是不一樣的,消費行為標籤,是如何指導或影響購買者的決策以及如何促發消費者立即採取行動去購買。比如: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程度及時間緊迫程度不同,有時消費者即便沒有需求,他們會選擇購買,以備不時之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囤貨。另外一些消費者是明確、急需後,才會採取購買的行動。我們還可以根據不同的行業,來了解客戶的行為資訊,這個資訊是非常重要。還有一個重要的購買行為是客戶對產品的價格敏感度,也就是說,價格變動這也是給客戶帶來購買行為的之一,如果瞭解了客戶對價格敏感程度的高低,就可以分類進行推廣,這樣就能減少不必要的讓利。
這些資料標籤都是消費行為維度,企業可以將客戶相關的習慣、喜好、對價格的敏感度這個掌握清楚,就能精準地發起促銷機會,大幅度提高成村機率。
社交媒體行為:這個標籤是我們現在比較常用的,它涉及到一些線上線下的行為。比如線上的,基本關注的是客戶常用的一些社交平臺,及在平臺的活躍度,透過使用者的原創內容,來獲取在量的粉絲,更需要這些強有力的粉絲大力支援,並設計讓粉絲髮動他們的朋友圈進行宣傳。
線下的行為現在也慢慢引起營銷人員的密切關注,大多數的現代人都是手機不離手,恨不得一天24都線上,這些人際交往模式能給到巨大的改變,特別是現代人都有刷朋友圈的習慣,而這個朋友圈裡,一定會有某一個充滿著對產品重視的客戶。
社交媒體還需要關注的一件事,現在每個客戶都會有對資訊渠道有種偏好,比如一些客戶喜歡用微信,一些又喜歡QQ,還有少部份喜歡用手機簡訊,我們需要撐握客戶的是屬於哪種聯絡渠道偏好,再採取對應的方式,達到客戶看到至關重要的資訊為止。
商品偏好:這種標籤是以行業來判定的,這裡存在有差異也是非常大,比如,客戶在商場喜歡購買的商品與在飾品店喜歡購買的商品,因為這兩個地方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它的概論不好定,是兩回事。
作者用了這三個字母來概論“RFM”:
R(Recency)是指客戶最近一次購買的時間,也是說客戶此前活躍度的指標
F(Frequency)是指客戶在一個週期時間內購買的次數,也是說客戶的購買行為在次數這方面的指標。
M(Monetary)是指客戶交易的平均購買金額,也是說客戶的貢獻程度大小的指標。
這三種指標,它們組合起來就能表示不同的客戶的屬性。可以用個公式來體現客戶的貢獻大小,F*M,就是這個客戶在這段時間內購買的次*客戶每次交易的平均購買金額,就能得出去這個客戶這段時間的貢獻,從而體現客戶的重要性。
可以以數字到數字之間的大小來衡量指標,比如數字到數字之間,高的那個肯定是購買金額最高的,那麼可以設定這個客戶為重要客戶,低的那個肯定就是最差的,說明這個客戶已經有很久沒來了,應該列入高風險客戶,企業應該趕緊採取補救措施。中間數字的客戶,可以列為中風險客戶,說明這個客戶有一段時間沒來了,有可能會隨時流失,企業需要安排人員跟進,密切關注客戶的行為,給予客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