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智慧,有時候還是頗有前瞻性,每每都能讓我們吸取到不少經驗。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講究『病從口入』,在吃的問題上非常講究,這個說法一點都不假。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們在吃的方面越來越不“講究”了,從“食不厭精”轉變成了“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粗糙風格,菸草、檳榔等“過癮”但有害的東西也時不時往嘴裡塞。
於是,口頭的放縱導致了身體的買單,癌症這個冰冷的詞彙開始造訪我們的生活。“癌從口入”究竟是怎麼開始的,我們在這篇文章中好好說道說道。
『癌從口入』,一半以上的消化道癌都是吃出來的!
胃腸道腫瘤在我國的形勢非常不容樂觀。以結直腸癌為例,它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佔胃腸道腫瘤的發病率第二位。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釋出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結直腸癌的新發人數達55萬,2020年新增死亡人數28萬,發病率躍升至全球的第二位!除了結直腸癌以外,肝癌、食道癌、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人數都高居世界首位。
這到底是由於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中國人胃腸道癌症發病率如此之高?近日,美國華人科學家You Wu帶領他的團隊,釋出了一篇針對中國人群胃腸道腫瘤的調查,發現吸菸、紅肉攝入量高、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導致中國胃腸道癌症發病率上升的主要因素。
研究細緻分析了中國12個省份近3萬人的隨訪資料,對各類胃腸道腫瘤的成因進行了調查發現:
- 紅肉和加工肉攝入量高,與結直腸癌、食道癌、胃癌的發生有關,與肝癌沒有明顯關聯;
- 低水果攝入量與食道癌、胃癌的發生有關;
- 低蔬菜攝入量與肝癌、食道癌、胃癌的發生有關。
其中,與結直腸癌相關性最強的是紅肉攝入量高(佔所有病例的19%),與肝癌相關性最強的是肥胖(佔所有病例的16.6%),與食道癌相關性最強的是吸菸(佔所有病例的16.5%),與胃癌相關性最強的是鈉攝入量高(佔所有病例的16.6%)。
2011年的所有新增胃腸道癌症病例中,有一半病例(50.4%)都是由這十餘種生活方式引起的(包括低活動量、低奶製品、低膳食纖維攝入、低水果攝入、低蔬菜攝入、高鈉攝入、高紅肉攝入、高加工肉攝入、吸菸、飲酒、肥胖等等)。
因此,要避開胃腸道腫瘤,中國人就應該減少這些不良習慣的發生!
抽菸喝酒吃檳榔,口腔癌的最親密夥伴
作為一個嚴肅認真的癌症科普公眾號,我們曾經仔細探究過“抽菸喝酒燙頭”這三個愛好到底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燙頭姑且不論,抽菸與喝酒都是誘發口腔癌最直接的因素。
首先,菸民吸菸時,大量濃度較高的煙霧在口腔內積聚,其內含有焦油、尼古丁等致癌物質,高濃度的煙霧對口腔上皮有非常嚴重的刺激,煙霧經過的口腔、氣管及肺部罹患癌症的機率都會大大增高。(詳見:“致命”菸草:奪走160萬人的生命,有人依然甘之如飴)
其次是喝酒,特別是高烈度的酒,對於口腔黏膜刺激相當厲害,在歐洲抗癌指南中,開篇第一句就是:如果你有飲酒習慣的話,請注意適量。不喝酒對癌症預防更有幫助。
事實上,你喝進嘴裡的每一滴酒精,都在增加你的患癌風險。(詳見:茅臺防癌,紅酒養生?錯了!你攝入的每一滴酒精都在增加患癌風險)
此外,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個不良習慣——吃檳榔。
作為“口口”流傳的致癌物,它甚至誘發了中國90%的口腔癌,但人們遠未意識到它的危害。
從特異性的口腔粘膜下纖維化,再到毀去面容的口腔癌手術,這顆黑色的果子正一步步蠶食中國人的健康。(詳見:檳榔之殤:毀去面容的手術,無聲描繪著通往口腔癌的黑色暗河)
戒了“抽菸喝酒嚼檳榔”,才是遠離口腔癌的最佳方式。
口腔癌的症狀主要是口腔類的腫塊,或者是因為潰瘍起病的,這種潰瘍時間是長期固定,而且病情是不斷加深的。
另外一個特徵就是頸部淋巴結,口腔癌很容易出現向頸部的轉移,所以一旦出現頸部淋巴結的症狀也需要警惕。
食道癌:病從口入飲食陋習是食道癌的好搭檔
火鍋、滾粥、熱茶......中國人的餐飲江湖,唯有兩個字:火熱。
這份火熱,不僅帶來了鮮香麻辣的中國特色美食,也帶來了中國高居不下的食管癌發病率。
2019年,食管癌位列中國癌症發病率排名前5,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癌”。
不論是口腔還是胃腸道黏膜上皮,抑或是食道內壁,其正常耐受的溫度在40℃-60℃,一旦遭受到50℃-60℃以上的熱刺激,就容易發生損傷,更可能燙傷。
長期反覆刺激,人體食管“黏膜屏障”被破壞,會使得水腫的黏膜發生異形性改變、不典型增生,最終導致癌變。
食管癌最顯著的病理表現是進食梗阻,但是出現這類現象大多數已經是食道癌後期的表現了。
早期的食道癌現象一般是進食之後胸口不舒服,或者有呃逆、噯氣的現象,這些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口口相傳,這個細菌感染了七億中國人
年夜飯桌,一家人其樂融融,在這樣觥籌交錯間,傳遞的不僅僅是親情,還有可能存在的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桿菌是導致人類慢性感染最常見的細菌,同時也是誘發胃癌最主要的因素。
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範圍的傳播,是因為其在人體內就屬於「打不死的小強」——幽門螺旋桿菌是不怕胃酸的、唯一能在人體胃內長期存活的細菌!
根據世界胃腸組織(WGO)保守估計,全球至少有一半人口感染幽門螺桿菌。
除了誘發胃癌,幽門螺桿菌還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病因,對人體造成的影響是慢性的:消化不良、缺鐵性貧血、引起消化道潰瘍、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等。
目前的資料顯示,感染者中有15%~20%會發生消化道潰瘍,5%~10%發生消化不良,1%發生胃惡性腫瘤,剩下的,都是沒有症狀的。
對於那些相對輕微的症狀,比如說腹脹、不消化,甚至腹痛,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腸胃不好」「老胃病」,並沒有被重視。從而造成胃炎-萎縮性胃炎-胃癌這樣的“癌症三部曲”。
從症狀上來看,胃癌目前基本沒有特殊的症狀,胃癌的症狀和大多數胃炎的症狀表現差不多,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特殊臨床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胃出現不舒服的感受,或者到了一定的年齡以後,胃感覺到不適,建議到醫院去做胃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