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件藏品裝進36節老火車裡
老火車復活,一天跨越60年
前不久,一段鐵路迷在老火車城歡慶的影片走紅網路,47臺老火車“頭帶車,車成館,館成列,列成行,行成街”,組成了一座讓人驚歎的老火車樂園,瞬間把人們帶進上個世紀老蒸汽機車的工業場景裡。
在這裡,老火車不僅變“活”了,在鐵軌上噴著白霧跑起來,還變身成一列列展館,“肚子”裡裝著滿當當珍貴難覓的鐵路老物件,人們車頭車廂爬上爬下,樂此不疲。不少網友直呼過癮,“見到了鐵路收藏的天花板”。
中國收藏家協會鐵路文化收藏委員會秘書長趙向紅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這段引發關注的影片拍攝於第二屆全國鐵路收藏博覽會,現場的老火車是寧夏鋼鐵集團收藏的。今年6月,趙向紅得知寧鋼有這樣一座老火車城後,便坐著綠皮車幾次往返北京與寧夏中衛,把來自全國30個省區300多名鐵路藏友提供的3萬件藏品裝進了寧鋼收藏的36節老火車裡。
讓趙向紅欣慰的是,老火車展喚醒了大家對歷史的記憶,鐵路老物件背後的故事也打動了很多人。
讓沉寂多年的老火車頭
冒著白煙跑起來
為什麼寧鋼現代化的工業園區裡有那麼多難得一見的老火車?老火車又是如何與全國的鐵路藏品相遇在一起的?寧鋼集團總經理王黎明坦言,早在第一屆全國鐵路文化收藏博覽會在唐山舉辦時,他就受到了很大觸動:“沒想到全國有這麼多鐵路迷,而博覽會真的讓人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唐山。我們寧鋼有60年的歷史傳承,這麼多老火車頭本身就像一個歷史博物館啊!”於是,王黎明到北京找到趙向紅,“一談鍾情,一拍即合”。
“我就覺得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大家怎麼那麼能拼呀!”趙向紅說,“協會幾乎所有的活動都依靠志願者的無私奉獻完成,這次大家全都跑動起來,很短的時間裡辦成了很多事。大家白天都特別忙,夜裡才能說具體的事,像做臂章、做海報這些都是夜裡敲定。”
最終,36節老火車車廂被改裝成不同主題的展館,有中國鐵路工人運動、中國鐵路訊號燈、中國鋼鐵年畫、中國鐵路火車票、中國鐵路列車方向牌等等專展,令參觀者印象深刻。
置身其中,鐵路客車專用瓷質茶杯、三色手提訊號燈、點票機、電鈴、壓油泵、帽徽、道尺、蒸汽機車汽笛、鐵路職工服務證等年代久遠的鐵路老物件,像陳年老酒般,吸引人們走進歷史的光影之中。
回憶幾個月前的布展經歷,從一開始徵集展品、製作展板、設計紀念封以及把藏品打包發往中衛,到大家從各地奔赴寧鋼集中動手佈置展覽現場,最後3萬件藏品在30多節綠皮車廂亮相的那一刻,志願者嵇昊威說:“直到現在,很多場景還老是出現在腦海裡,讓人難忘。”
很多網友都感到好奇,是誰讓現場那些沉寂多年的老火車頭,再次噴著白煙在軌道上跑起來的?
“復活”老蒸汽機車的,是寧鋼的老工人張寧。從2013年到現在,張寧和蒸汽機車打了8年交道,他對機械有很深的感情,“我1963年出生,十幾歲就到大河機床廠上班,當工人,搞機床修理。後來我還修了幾十年摩托車汽車。所以,保養和維修這幾十臺蒸汽機車,對我來說,是有感情的工作。”
修復老火車,對張寧來說,有點“玩票”的性質。“我每天的正經工作是負責生產車間的九臺拉鐵水的內燃機車。那個不能含糊,不能耽誤生產。”可他對藏品老火車熟悉得像自家孩子:“蒸汽機車型號分‘前進’、‘建設’、‘上游’。‘建設’是用於主鐵路幹線的,這次冒煙開起來的是‘上游’。‘上游’的動力小一些,一般都用在工礦、副線上。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我國的蒸汽機車型幾乎就都淘汰了,我知道現在能動的,新疆三道嶺有一臺,可能馬上也到服役期,年底就不能開了。寧鋼收了這麼多老火車,幾乎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說起來真是一個奇蹟。一是這裡地方大,另一個集團領導對老工業遺產也有感情。”
張寧印象特別深,有一次晚上他去保養蒸汽機車,和王黎明聊天,看著夜色中靜止不動的一列列老火車,兩人心裡都有說不出的遺憾,不覺同時冒出一個念頭:咱不能只是保養完就放著,要讓它動起來,別讓它廢了。於是他們開始設想要把蒸汽機全部恢復,越說越興奮,直說到半夜。“直到現在還記得那天晚上風吹過臉上的感覺,那天晚上的星星在記憶裡都格外亮。”
經過仔細研究,要徹底修復全部機車,需要讓機車符合正規軌道標準,“那工程,就跟重造一臺機車一樣了,而且我們沒有檢驗檢測壓力容器的裝置。”張寧和王黎明思來想去,最後想到了一處:“我們有鋼軌,不如自己修一段小鐵軌,至少先讓一輛機車跑起來。”
真正動起手來,張甯越來越感到信心十足,“不過就是讓它跑起來,這對咱們來說也不是太難。最關鍵的技術點都在機械的傳動系統上,蒸汽機全靠曲軸曲柄才能連續運轉。”那段時間,他一有空就帶著一個徒弟過去,裡裡外外仔細收拾。用了三個月時間,沉寂多年的“上游”,終於能動、能亮、還能噴氣了,大家都特別高興,“它活了!”
參觀展覽的火車愛好者說,在這個展覽上,感覺一天就走過了60年的跨度:“一邊感受工業現代化的高度,一邊感受老工業、老火車的質感。”
穿梭在這樣的場景中,大家說得最多的是“珍惜”。“每一個時代都值得我們尊重和記憶。這個展覽,可以說把一個時代的特徵保留了下來。”
王黎明說:“我覺得趙大姐七十多了,一個老太太,那麼有激情、有熱情地想要努力呈現歷史,這也是我們去做這件事情的一種動力。全國各地的藏家來了以後,大家都非常激動非常融洽,也能讓更多的人喜歡並盡力去把老物件保留下來,我也很受感染。大家能在一塊兒親切交流,其實是一種文化的激發,一種精神的互相營養。”
想從文化的角度
把老物件挖掘得更深
“我從小就喜歡鐵路,沒事就愛在鐵路邊上,看著噴雲吐霧的蒸汽機車拉著各式各樣的車廂來來往往。”王黎明是土生土長的西北漢子,他對家鄉有種特別的感情,在他看來,寧夏中衛這座城市,是“火車拉來的城市”——沒有鐵路和火車,枸杞和其他農產品以及寧鋼的工業品運不出去,外面的旅客、物品也進不來。成年後,王黎明進入寧鋼和老火車打上交道,他越來越堅定了收集、收藏老蒸汽機車和綠皮車的決心,“讓我們自己,也讓大家回憶、銘記曾經的包蘭鐵路,曾經的中衛火車站,和執行過的這些老火車。”
王黎明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去軍事院校做教官,也是在那個時期,他讀了影響自己一生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後來真正接觸到鋼鐵後,我常想,鍊鋼的過程是什麼?第一升溫,第二去除雜質。鐵是硬的,但是它很脆;鋼也是硬的,但它能彎曲。從鐵到鋼,我覺得這也是人的一個錘鍊過程。那段時代的記憶,對於我有著深刻的意義。我想,如果要用一個特有的符號去把它留下來,那就是老火車。”
寧鋼的前身是中冶鐵廠,大約在2014年拆遷時,王黎明看到很多老機器轉眼就要變成廢鋼,覺得特別可惜。“當時沒有想太多,就把它們拉回來放在寧鋼的廠區,總覺得擱在這兒,也是一種歷史和存在。後來在整理這些老機器時,為了裝飾,放上了兩個火車頭。嘿,越看越和諧!”王黎明坦言:“確實,像我們這樣出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人,對老火車、老工業機器都有一種情懷。像我們董事長就對火車情有獨鍾,書記又在烏魯木齊鐵路上工作過,說起來,這些老工業時代的物件,大家見了就興奮。所以,這也是老火車博物館成立的一大動力。”
後來,寧鋼園區裡收集、收藏的老火車越來越多,越來越珍貴,形成一道獨特的工業風景線。工人們也都對老工業遺產有情結,願意抽空去保養、去改造。
在擺放越來越多藏品的過程中,大家發現兩節車廂中間天然就形成了一條街,於是就動手搭了一些棚,形成“四條街十個館(火車頭)”的露天博物館雛形。
這次全國各地的藏家藏品聚集到老火車城,吸引了無數鐵路愛好者的目光,也讓王黎明倍感自豪,“儘管老火車群落不是我個人的收藏,但寧鋼的收藏本身就是社會的,我身在其中引以為豪。這些老火車每一節車身上都附有一段歷史,比如我們收藏的雷鋒號,便是獨一無二。我們也從焊槍底下搶救出來不少珍貴的第一代老火車頭,它們原本數量很少,如果不收的話,最後的命運基本就是報廢。能夠完整地保留它們,給它們生命,給歷史留下一些印跡,我們覺得這樣做非常有意義”。
在王黎明看來,收藏這些老物件,不僅僅是懷舊,“我特別珍惜這些老物件,也非常想從文化的角度讓它保留得更好,挖掘得更深。它們誕生時,曾經閃耀著一種特別的精神之光。所以我給老火車所在的研學基地起名叫‘時代光耀’。這裡的‘光’,我覺得是我們的前輩那種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精神。”
王黎明覺得,在老火車面前,不能光是“憶苦”,而應該讓年輕人看到一種“厲害”:“那時候不像現在,有計算機、有三維建模,但你看看,那些用鐵水構築的部件多麼複雜,又多麼精準!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夠從這裡得到啟發,守住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
鐵路人
在收藏中“打撈”珍貴印記
趙向紅是從列車段走出來的老人,對鐵路懷有深厚的感情。在收藏方面,她選擇了“毛澤東與中國鐵路”的主題方向。這次展出的藏品中,兩封委任書是趙向紅自己最看重的:“這兩件關於滕代遠的委任書非常珍貴,現在被廣泛引用。一件是1949年1月10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頒發委任令,委任滕代遠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鐵道部部長;另一件是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頒發任命通知書,任命滕代遠為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部長,上面清晰可見毛澤東主席的簽名。”
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非常重視鐵路的建設和發展,他不僅親自規劃鐵路發展藍圖,還把專列當成流動的辦公室和“家”。趙向紅說,“毛主席曾72次乘專列,我一天一天地在日曆上仔細數過,1949—1975年這26年間,毛主席在專列上工作生活了2148天。”
她在集藏過程中發現,鮮為人知的是,修建京九鐵路、青藏鐵路是毛主席的生前夙願。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在中央紅軍被迫撤出中央蘇區時,毛澤東說,“等將來革命勝利了,一定要把小火車和小太陽(電燈)送給這裡的人民。”時隔多年,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鐵道部正式提出了北京至九江(小京九)鐵路的修建規劃,直到1996年9月1日,全長2536公里、北京至九龍的“大京九鐵路”全線通車,這條鐵路線穿過了沂蒙山、大別山和井岡山。
1954年,毛澤東接見鐵道兵司令員王震,說到新中國鐵路建設的遠景規劃,就曾表示:“我們一定要把鐵路修到巴山、天山、崑崙山,一直修到喜馬拉雅山去”。2006年7月1日,1142公里的青藏鐵路修通運營。
鐵路收藏家溫豔才集藏的“鐵路證書”,也在展會上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1991年,溫豔才從哈爾濱鐵路工程學校畢業被定向分配到集通線,現在是中鐵三局鋪架分部經理。30年來,他一直在鐵路一線工作。“覺得自己很幸運,不僅見證了中國鐵路的飛速發展,還一腳邁進了鐵路收藏的大門。因為要鋪路架橋,也走遍了祖國各地,30年間收藏了自清末以來的各種鐵路票證5萬餘張,其中有近萬張鐵路學校的畢業證書、文憑、獎狀,算是填補了鐵路院校集藏系列的空白。”
這次展覽,溫豔才精心挑選出200多張證書展出,也對證書背後包含的新中國鐵路發展的細節如數家珍。他指著一張泛黃的證書頗為感嘆:“這是一張抗美援朝時期的立功喜報,背景是一列抗美援朝物資運輸列車透過上河口大橋。要知道,在朝鮮參戰的鐵道兵團指戰員和鐵路職工最多時達15萬人。面對美軍每天幾千架次的轟炸,他們是用鮮血和生命在保障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展櫃裡的一隻茶缸,是溫豔才2015年偶然間遇到的,“仔細一瞭解,它竟然是1951年鐵路首屆勞模大會頒發給勞模的獎品,琺琅銅胎掐絲,製作非常精美,而且數量非常少,還配有勞模大會的證書、章、會議紀念冊。當時就非常希望可以收藏,但直到2018年,幾經努力我才最終將這隻茶缸拿到手。”在溫豔才看來,不管是證書還是其他鐵路物品,都見證了中國鐵路建設初期的艱難歲月,“我是一個鐵路人,我覺得自己有這個責任,把它們留存下來。”
文/本報記者 李喆
來源: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