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蘇州博物館
機/中/織/錦/慚/秦/娥
唐/宮/刺/繡/如/拙/何
非/紵/非/縠/非/綺/羅
但/見/空/明/搖/玉/波
明人吳寬詩中所贊,便是“織中之聖”——緙絲。
緙絲,亦稱“刻絲”或“克絲”。以生蠶絲為經線、彩色熟絲為緯線,採用“通經斷緯”的技法,先將紋樣以墨線勾於經線面上,緯絲不貫通全幅,而是按圖案、色彩分塊,再逐塊用數只小梭子挖織出的平紋織物。
緙絲工藝目前最早見於漢代新疆地區出土的毛織物上。唐代時始見緙絲織物,且以日常實用性窄幅帶飾為主。至宋代,緙絲工藝與書畫藝術巧妙結合,逐漸由實用品向純欣賞的藝術品過渡,並步入高潮。
明清緙絲作為宮廷工藝,實用性與藝術性齊頭並進,實用性緙絲主要為宮廷和貴族享用;藝術性緙絲題材更加廣泛,產量增多,逐漸形成了以蘇州為龍頭的產銷中心。
解放後,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百廢待興的蘇作工藝重獲新生,緙絲亦如枯木逢春,得以發揚光大,培養出一批後起之秀,王金山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金山
受姑蘇千年文化底蘊和氛圍的薰陶,王金山自幼酷愛工藝美術。20世紀50年代,他進入蘇州刺繡工藝美術生產合作社,拜緙絲老藝人沈金水為師,精研理論,苦練技藝,對宋、元、明、清歷代緙絲藝術頗有研究。
緙絲,以萬縷千絲成其工巧,糜工費時,易學難精,非具備純熟的緙織技巧和深厚的藝術修養不可勝任。經過數十年勞動生產的積澱,王金山不僅做到了,還對此有著獨到的見解和感悟。他創造出諸多緙絲新技法和新品種,大大豐富了緙絲的藝術語言和文化內涵,對中國緙絲工藝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縷一線,一撥一梭,抽絲剝繭,織錦成文,這漫漫長路是對心境的考驗。誰,可以十年磨一劍!誰,可以織就霓裳雅韻!唯有大國工匠!王金山秉一顆初心,以梭代筆,以絲作畫,在如梭歲月中靜織芳華——一生無悔,只為心中所愛。
部分展品
王金山(1939.2一2020.1),江蘇蘇州人,緙絲藝術家,研究員級高階工藝美術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緙絲織造技藝專案代表性傳承人,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1988年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同年榮獲全國輕工部勞動模範。20世紀90年代獲“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他一生酷愛工藝美術事業,善於開拓進取,對宋、元、明、清歷代緙絲頗有研究。1963年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專門從事研製宋代緙絲名家作品,歷時三年,繼承了宋以來緙絲優秀傳統。他擅長花卉、山水、人物、書法等緙絲製作,造詣甚高,風格獨特。自1963年以來先後研製、複製、創新的緙絲精品有《金地牡丹玉蘭》屏風、毛澤東詩詞手稿《長征詩》《西江月·井岡山》、宋沈子蕃《梅花寒鵲圖》、宋徽宗《柳鴉蘆雁圖》、三異《牡丹-山茶-雙蝶》,全異《壽星圖》等,先後榮獲輕工部、江蘇省、蘇州市工藝美術創新獎和百花獎金盃獎,作品分別陳列或收藏於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故宮博物院、中國工藝美術館珍寶館等。他還曾多次赴日本、智利、巴西等國進行技藝交流,為促進各國文化藝術交流和增進中外人民之間友誼作出了貢獻。
蘇藝天工大師系列——
王金山緙絲藝術展
展覽時間
2021年10月29 - 2022年1月5日
展覽地點
蘇州博物館本館(東北街204號)
忠王府楠木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