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別想著撿漏了,買的沒有賣的精,市面上十有九坑,一不小心就會上當。”
我完全同意這種看法,也不斷提醒各位藏友謹慎收藏,不要被各種“故事”所矇蔽。因為你如今你逛地攤、參加交流會,在網上刷小影片、在某魚找貨,甚至逛某多多,都是各種“國寶”氾濫,別說撿漏,能買到一件普貨真品就是運氣爆棚了。
然而,環境決定格局,眼界決定命運,明面上大部分的藏友都和撿漏無緣,但真正的民間高手,仍然還有撿漏的氣運,原因無他:眼力和魄力!
當下搞收藏之所以風險那麼大,就是因為容錯率的大幅度降低!
馬未都經常在節目中說自己撿漏的故事,但基本都發生在二三十年前,因為那時候收藏行業才剛剛起步,大多數人根本不懂,有好東西在手裡也留不住,而且造假也沒那麼氾濫,所以只要稍微有點實力和財力,撿漏並不是什麼難事。
然而現在,你讓已經脫離實戰很久的馬未都,重新進入一線,估計想撿漏也夠嗆,在這個競爭已經白熱化的時代,對於眼力、財力、魄力、心態等高標準,要比以前不知道難了多少倍!
所以就真的“天下無漏”了嗎?這個觀念也只能是“低手”給自己的心理安慰罷了,前面的文章已經強調過很多次,近些年不知道有多少外流文物,因各種原因流向了民間,它們隱藏在不那麼陽光的角落裡,混雜在無數的贗品堆裡,機會只留給有把握的人!
空口無憑,有人說現在還敢說撿漏,是不是想給國寶幫洗白?那麼,就拿幾個最典型的案例來說話。
16年前,北京某拍賣行如火如荼地開始競拍,富豪們爭先恐後地將那些“傳承有序”的藏品一掃而空,然而有件破舊的清代“袈裟”,賣五六萬都無人問津,只因找不到“傳承”的證據。一位姓秦的民間藏家發現了它,9萬元買下,然後便出現了那件轟動藏界的乾隆御用緙絲陀羅尼經被,最終拍出1.3億。
12年前,南昌一家古玩市場的地攤上,各種各樣的古籍擺得滿滿當當,大多都是現代做舊的贗品,令人看之索然無味。此時一位福建藏家王先生,在地攤駐足良久,看似不經意的“隨便”買走一本古籍,後經多位古籍專家驗證,此乃宋代刻本《禮部韻略》,孤品級文物,賣出2600萬!
4年前,一件曾被當做“煎餅鍋”的西周兮甲盤,拍出了2.1億的天價,引起了巨大轟動。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是一位姓杜的海外華人,在美國一家小拍賣行僅僅以300美元買下來的,後來他放到北京程田古玩城售價12萬,一位浙江商人買走後請專家鑑定結果是“老仿”,又反悔退貨。杜先生花了七年時間才考證為真品,成就了撿漏神話,這也是浙江商人不識貨的代價。
3年前,某藏友的朋友圈,出現了一件售價8萬元的玉器,很多人都給出評論:“這麼個4釐米的小玩意兒,太貴了。”結果後來賣出290萬高價後大家才知道,這是一件非常罕見的唐代白玉神人佩。
前段時間,蘇富比拍出了一件永樂青花蓮子碗,高達72萬美元,卻也沒多少人知道,這同樣是一位華人藏家,幾年前僅僅花30美元撿漏的。
上述這些撿漏,背後並不是所謂的“利益集團”,也不是專家和拍賣行編出來的故事,是小編透過公開資訊查到的真實案例!
當下讓“民間文物活起來”的一大重要舉措,就是由國家補貼,鼓勵民間藏家自己開辦博物館。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家傢俬人博物館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像瓷器、書畫、玉器、傢俱、錢幣、奇石、紅色收藏、民俗服飾等等,數不勝數,民間如果沒有寶,那這些私人館藏哪裡來的?
正是因為那些民間高手長期積累了大量的精品,國家才會“收編”,收藏家們才有了發揮的地方。
當然,如果說:“只要努力就肯定能成功,撿漏到國寶只是時間問題。”這句話無疑於毒雞湯,根本不現實。因為在收藏界,天賦遠比努力更重要!
成功的人永遠只是那麼一小撮,“二八定律”彷彿怎麼也破解不了,只有極少一部分民藏精英才能脫穎而出。
我見過那種聲稱自己收藏了幾十年的“老玩家”,一屋子的“國寶瓷器”,從宋代名窯到明清官窯,足有上千件,每一件都號稱幾千萬上億,然而他連瓷器最基本窯口都分不清楚,其他什麼胎土、釉色、紋飾、底足、年款等特徵,更是胡編亂造,一張口就露餡。
也有人熟讀資料後開始實戰,從小瓷片開始,幾年時間就升級到中高階的完整器,迅速入門成為收藏家。
天賦是強求不來的,有人畫了幾十年的畫,東施效顰越畫越入窠臼,也有人稍微迸發出一點靈感,成就遠超別人一輩子的耕耘,現實就是這麼不公平!
真正的民藏高手,是可以撿漏的,然而不是高手又怎樣,就不能尋找自己的感悟了嗎?我們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喪失了初心和快樂,被攀比和慾望矇住了雙眼。高、中、低三個層次,沒必要互相比較,說句扎心的話,高階玩家也不屑於去比較。
不是每位藏家都能走到頂峰,但在痴迷古玩和享受樂趣的過程中,機遇和緣分往往屬於那些天賦更高、執行力更強、領悟了收藏本質的真正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