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 第八屆寧夏種業博覽會展出350餘家企業的4000餘個品種的種子產品,為制種產業發展、農戶科學選種搭建平臺,讓小種子開啟大市場。
新華社記者 王 鵬攝
右圖 員工在內蒙古民豐種業有限公司資源庫儲存馬鈴薯脫毒資源苗。
近年來,烏蘭察布持續加大科研投入,積極推進馬鈴薯育種產業化發展,實現了種薯智慧化、工廠化、標準化生產。
王 正攝
嶽麓種業峰會日前釋出的《中國種業年度十大程序事件(2020.10—2021.9)》報告顯示,目前我國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但是,種業發展基礎仍不牢固,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為45%、對畜牧業發展貢獻率為40%,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空間。
接受記者採訪的種業界人士表示,實施種業振興行動,以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為前提,以科技自立自強為支撐,在“一粒種子”上做大做好文章,不只是要把飯碗端得更牢,更是為了14億多中國人吃得更好。
摸家底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副司長楊海生說,從產業鏈供應鏈來看,我國種業總體上是安全、可控的,尤其是在保生存的種源上,比如兩大口糧作物,立足國內供種沒有問題。但是,從全球範圍來看,我國有些品種有些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有明顯差距。比如玉米、大豆單產水平大體是世界先進水平的六成,比如白羽肉雞祖代種雞、部分設施蔬菜品種進口占比較高。這體現了種業好不好、優不優的問題,也反映了與人民生活需要還有明顯差距。
“從種業創新體系來看,存在‘四重四輕’現象:一是重眼前需求輕長遠規劃,長期系統佈局不夠;二是重品種審定輕場景應用,產業導向不明;三是重專案實施輕體系建設,資源配置不優;四是重種子創新輕種業創新,全鏈條創新不足。同時,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最大短板之一就是創新要素分散,開放協同薄弱,存在產學研用對接難、專案基地平臺人才融合難、協同創新跨界難和社會資本資源進入難‘四大難題’。”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主任鄧小明說。
短板就是潛力,差距也是動力。自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以來,種業的重要性和發展種業的緊迫性進入大眾視野。“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各地採取了許多硬核措施,一場種業翻身仗迅速打響。種業自主創新好事連連,種業基地平臺建設大事不斷,種業加快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中國農業技術經濟學會會長陳萌山說,種業年度十大程序事件鮮活地記錄了一年來我國種業發生的新變化,令人振奮。
育良種
唯有實現優良品種的自主可控,中國種業才能真正沒有軟肋。在專家看來,我國種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首先是種質資源引進挖掘不夠。我國大部分是本土資源,而且鑑定利用不足,導致了育種的遺傳基礎選擇空間小。在種質資源的收集利用方面,我國種質資源主要來自國內,儲存在科研單位和企業,約80%的種質尚未充分鑑定;而美國約四分之三的種質資源來自全球,企業是種質儲存、鑑定、利用的主體,實現了資源充分利用。
沒有自主的資源,就沒有自主的品種。自2021年3月起,我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農作物、畜禽、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普查,計劃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資源面上調查、收集鑑定和入庫儲存。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長錢前說,不論是以矮稈資源利用為標誌的第一次“綠色革命”,還是利用“野敗”型野生稻資源育成雜交稻的巨大成功,都說明作物育種的每一次突破,均離不開優異種質資源的發掘利用。農作物種質資源已經成為種業競爭的焦點,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是打好種業翻身仗的第一仗。
沒有新品種保護,就沒有創新動能。農業農村部植物新品種測試中心審查員鄧超介紹,截至2021年6月底,共受理申請農業植物品種保護43112件,其中2020年受理申請7913件,同比增長12.5%,連續4年居世界第一。打好種業翻身仗,要以種業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為保障,推進種業全鏈條智慧財產權保護。2021年8月,種子法修正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全國農技中心主任魏啟文表示,此次修訂種子法,擬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讓我國的植物育種保護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同步。這對激勵育種原始創新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沒有獨特的實用品種,就沒有強有力的推廣應用。國慶假期,江西贛州定南縣龍塘鎮長富村的玉米基地吸引了不少遊客採摘。基地佔地200畝,依託富硒土壤,引種了優質甜玉米新品種。“品種是新金甜1號和新金甜3號,分別適合低溫和高溫條件種植,都具備較強的抗病蟲害和抗倒伏能力。”基地負責人鍾國光說,甜玉米主要銷往廣東市場,每畝年淨利潤達1600元。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所所長李新海說,我國玉米育成品種型別不斷豐富,從追求單株產量到提高抗逆性的群體產量,一批青貯玉米、加工型玉米、鮮食玉米等新品種走向大田。
強企業
種業是一個立足高科技、依靠高投入的產業。其中,種企對科研持續投入,對科研成果負責,從科研成果中受益,是種業的主體。
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的龍頭種企,其雜交水稻和玉米市場佔有率居國內第一。公司董事長毛長青這樣看待中外種企發展的差距:跨國種業巨頭已進入“常規育種+生物技術+資訊化”的育種“4.0時代”,實現了優良基因性狀定向聚合的智慧化設計育種。我國種業尚處在以雜交選育為主的育種“2.0時代”,育種效率差距較大。資料顯示,國際種業巨頭研發投入比我國全部種企研發投入總和還要高2倍以上。育種水平的差距是導致我國玉米等作物單產不及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鬍培松表示,我國種業長期存在的問題是企業規模小,組織化程度較低,全國種業年產值約1200億元,卻容納了數千家種業企業。同時,企業創新能力不強,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不完善,高水平人才欠缺,資訊化管理水平不足,國際化發展剛剛起步。可喜的是,近年來,商業化育種正從以科研單位為主體向以企業為主體逐步過渡,以企業為主體研發的品種實現數量井噴。
種企自立自強要有一批產學研結合的創新聯合體和關鍵共性技術平臺。湖南省科技廳副廳長賀修銘說,湖南省政府與中信集團去年共同組建了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相關高校、院所、企業等科研力量共同參與。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董事長田冰川介紹,中心建設了分子育種、生物智慧大資料2個共性技術中心和水稻、畜禽、水產等8個專業研究中心。力爭5年內創制100個以上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新基因新材料新品系新品種,實現種業產值超過500億元,孵化一批核心企業實現科創板上市。
春華灼灼,秋實離離,種業振興的時代之歌,正在廣闊原野激盪。(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