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市場上對草甘膦的爭議頗多,很多人認為草甘膦對人體影響較大,長期使用會對土壤、對農作物帶來較大的負面作用,如樹勢弱、落花落果嚴重、果實品質差、植株黃化蜷縮、根系不發達、作物產量低、甚至出現死棵現象。
事實上也是如此,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實踐證明,草甘膦對農作物和土壤是有副作用的,以致於禁用草甘膦的呼聲漸高,德國更是決定從2023年12月31日起禁止使用除草劑草甘膦,這讓草甘膦在為農民解決雜草危害的同時,也飽受爭議的煎熬。
對於挺草人士來說,自然是接受不了這樣的說法的,在他們看來,草甘膦是一種低毒的、具有內吸傳導的非選擇性滅生類除草劑,和百草枯類似,它的有效成分遇土鈍化,在和土壤中的一些金屬離子相遇後,就能分解掉草甘膦有效成分的殘留,從而不會影響後茬作物種植。
更有業內人士認為,草甘膦之所以存在安全隱患,主要是指在轉基因玉米和大豆上使用,是指草甘膦直接噴施到農作物上,從而爆發草甘膦殘留是否對人類有健康威脅等爭論,我們平時所使用的草甘膦,主要是用於非耕地雜草剷除,即便有爭議,但又不直接用在農作物上,因此完全不用擔心這個話題。
和其它除草劑相比,草甘膦具有殘留低、殺草譜廣、斬草除根、經濟實惠的特點,所以,說草甘膦種種不好的人士,簡直就是在將草甘膦“妖魔化”。
至於草甘膦的負面作用,也不得不承認,但之所以造成這些惡果,還是和農民的用法有著極大的關係,如草甘膦登記在非耕地除草,但有些農民為達到高性價比的除草效果,偏偏冒險用於大田、蔬菜、果樹及中藥材等農作物上,這樣就存在比較大的安全隱患,產生藥害的機率也比較高。
特別是近些年雜草對草甘膦產生抗性, 農民為保證效果,往往加量使用,這就造成了草甘膦使用超標,當土壤中的金屬元素或其它微生物一時無法完全降解草甘膦時,就會對下茬作物產生藥害,如高純度的草甘膦,登記規定施藥後間隔一週時間可以種植其它農作物,但由於加量使用,或添加了其它除草成分之後,土壤殘留就變得不再單一,所以,一週間隔期明顯不夠安全,而30天的間隔期就相對安全許多。
當然也不能全部歸罪於農民,廠商的不合理引導也是濫用草甘膦的原因之一。
更有一些不負責任的生產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除草效果,竟然在草甘膦藥液內新增硫酸、2.4d等隱形成分,這對土壤及農作物所造成的傷害,都一股腦算在了草甘膦的頭上,遇到這事兒,草甘膦冤不冤?
那麼,種植戶如何科學使用草甘膦呢?
1、草甘膦為內吸傳導型除草劑,氣溫高效果優越,平均溫度10℃左右使用,需選擇高含量草甘膦,為增加除草活性,可新增復硝酚鈉或蕓薹素內酯等植物生長調節劑。
2、草甘膦被稱為見綠殺,對未出土的雜草無效,對剛出土的根生類小草效果差,這是因為小草葉片稀少,達不到充分吸收藥液,並充分傳導到根部的效果。
草甘膦對老齡草效果不明顯,特別是長出種子的雜草,由於雜草的自我保護性及老齡雜草自身活性降低,達不到有效吸收的效果,且草甘膦死草速度較慢,對草種子的形成也無法達到有效阻礙的防效。
所以,在雜草生長旺盛期使用草甘膦是最能發揮效果的。
3、當前草甘膦登記主要為非耕地除草,及茶園、柑橘園、蘋果園、棉花行間定向、桑園、水稻田埂等場所或作物除草,而桃樹或葡萄樹等淺根性果樹是嚴禁使用草甘膦的。
有些多年生中藥材看似很耐草甘膦,如白芍田除草,由於草甘膦的殺草譜廣,且藥效顯著,有農戶使用草甘膦戴防護罩定向噴霧除草,當年白芍植株並無異樣,但第二年的新生白芍植株,出現黃化蜷曲的機率就比較高,噴施葉面肥也難以緩解,這就是草甘膦殘留所造成的惡果。
所以,草甘膦雖然除草效果好,但在使用時,還是不要盲目擴大使用範圍。
4、草甘膦之所以會對土壤、對下茬作物造成殘留危害,主要是使用劣質草甘膦或肆意加大草甘膦用量造成的,建議農戶在購買高品質草甘膦的同時,也要學會使用草甘膦技巧,如在對作物安全的基礎上,可採取草甘膦+苯磺隆(防治非耕地雜草)、草甘膦+精喹禾靈(防治抗性禾本科雜草)、草甘膦+氯氟吡氧乙酸(防治抗性絞股藍)、草甘膦+二甲四氯(防治抗性香附子、葎草及野牽牛)的混配模式。
透過針對不同抗性雜草,採取新增第二種除草成分的方式,來達到一種定向剷除的效果。
透過以上敘述,想必對大家科學認清草甘膦及合理使用草甘膦能帶來一些幫助,好的除草劑,也要有好的使用方法,正所謂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只有如此,才能達到最具價效比的除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