壎是中國最原始的吹奏樂器之一,大多由泥土製成,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有八孔,九孔,十孔,雙八度等,六孔壎市場上不常見),亦稱“陶壎”。以陶製最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據考古學家考證,壎產生於史前時代,距今上限7000年。
壎的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地籟,乃是樂器中最接近道家天籟的。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壎的起源於漢族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製作,用以誘捕獵物。後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
據考證,壎在戰國初就廣泛應用於宮廷的祭奠活動中。秦漢以後,壎成了宮廷雅樂樂器大家族中重要的成員。
人、鬼首陶壎 路雪 攝
在中國古代宮廷中,壎分為頌壎和雅壎。所謂雅壎,指體積大,在雅樂中應用;所謂頌壎,指體積小,常在雅樂之外的其他宮廷音樂中應用。
壎體的外觀式樣歷史流傳下來的也很多:唐三彩陶壎,紅陶刻花壎,怪獸壎,人面壎,繪龍壎……
最原始的壎沒有音孔只有吹孔,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演奏的需求,壎的音孔漸漸增多了。
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壎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兩個音孔,能吹三個音。進入奴隸社會以後,壎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甘肅玉門火燒溝出土的父系社會晚期至奴隸社會初期的壎,有三個音孔,能吹四個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時期,壎發展到五個音孔,能吹六個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壎已有六個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了。壎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六個音孔,經歷了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可見,人們對於音階的認識是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的。
記者:路雪
責編:勾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