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漂亮,也有很多人比我能幹,入選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真有點意外。”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航天鐳射工程部主任侯霞謙虛而風趣地說。
因為名字中有個“霞”字,加上性格爽朗,自讀書起她就被同學們喚作“大俠”。這位長期從事空間鐳射技術研究的“女俠”,曾參與探月工程、高分專項、北斗專項等多個空間型號工程的研製工作,為我國打破封鎖、實現空間鐳射技術的自主可控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帶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年輕科研團隊。
興趣是科研最好的“催化劑”
小時候起,侯霞就展現出對科學的濃厚興趣。看到科幻、科普類書籍時,千方百計也要買下來。從《珊瑚島上的死光》到《海底世界》,她接觸到鐳射的概念,並知道鐳射可以用來切割、焊接,甚至探索海底礦物。
那時候的侯霞大概沒想到,自己的人生會和鐳射緊密相連。進入上海光機所後,她參與到空間鐳射器的研製任務中。鐳射器是空間鐳射應用系統中最核心的單機,需要光源重複頻率高、脈寬窄、抗震動能力強,並可提供兩個方向的鐳射束,以及遠距離和近距離的測距能力。
“剛開始不知道該怎麼去做,也不知道做光源有什麼用,但我就是喜歡琢磨,慢慢也就沉浸其中了,而在推進過程中,光源的應用領域也逐漸清晰起來。”侯霞說。
從自身經歷中,侯霞深刻體會到興趣是科研最好的催化劑,“能夠參與國家重大工程是難得的機會,雖然過程很難,但只要保持對科研的熱情,就會有所成就”。
不要怕工作枯燥,“練手”都是財富
空間鐳射器內部的光學元件需要精確調整後固定——反覆修磨、重複組裝、同一個指標在不同環境下反覆測試是“必修課”。
侯霞並沒有“輕視”這項看似簡單又枯燥的工作,每一次測試她都全力以赴,最終達到了熟能生巧的程度。
光學裝置對環境十分“敏感”,空間鐳射器要模擬真空中執行,因為團隊缺少真空方面的專家,一次誤操作導致元器件報廢。侯霞沒有沮喪,很快搭好了元器件,並開始認真學習真空系統,“因為任務需要,我們必須接觸更多領域”。
“她是我們的定心丸。”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空間資訊科技研究中心高階工程師楊燕說,在某次衛星聯測時,有一個指標異常,大家都慌了神,侯霞冷靜分析說:“這個零部件我們做過很多次試驗,肯定不會是大問題,現在關鍵是按流程檢查。”關鍵時候“頂得住”,是許多人對侯霞的評價。有人問她為什麼能坦然面對失敗,侯霞說,科研工作啟動時簡單枯燥的重複訓練給了她很大幫助,“這些重複都是有意義的,它讓你更熟悉自己的研究工作,即使失敗也心裡有底,可以迅速從頭再來”。
熟知團隊成員的工作風格
現在的侯霞管理著一支百餘人的團隊。作為主管,侯霞感受著這支隊伍的拼搏和成長,也體會著年輕科研工作者的壓力與困惑。
不久前,一位團隊成員在工作中暈倒了,侯霞趕緊放下手頭的工作去看望。原來,這位年輕的科研人員是因為工作任務緊張,壓力大,疏於照顧自己的身體。此後,侯霞更加關心年輕人的狀態,經常找他們談心,提醒他們記得按時吃飯、加強鍛鍊。
科研人員往往要面臨高強度的工作,而每個人承受壓力的水平不同,侯霞很注重按照不同人的特點來“帶隊伍”,能叫出團隊中九成人的名字,知道他們的工作風格。“我希望團隊中每個成員都能有很好的成長平臺,在科研中體現個人價值。”她說。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認真負責的科研人,在兒子的評價表上卻被打上了“不及格”。當她看到兒子在作文裡寫道“媽媽說話不算數,答應我回來又不回來”時,心中滿是虧欠,但重任在肩,很多時候她不能回家,或者回家睡一覺,第二天一早又要踏上征途。
從嫦娥一號的衛星高度計,到保障嫦娥四號平穩降落月背的測距敏感器鐳射器、三維成像敏感器光纖鐳射器,還有隨“天宮二號”發射的超高精度空間冷原子鐘……侯霞為實現我國空間鐳射技術的自主可控投入了百分百的熱情和超乎常人的努力,她說未來還要為航天事業付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