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慶祝建黨100週年之際,科堂推出科堂YA說科學家故事之——「獻禮建黨100週年」特輯,每隔週週五,YAYA介紹一位新中國卓越科學家的故事,讓我們跟隨他們的腳步,感受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成為引領發展的時代之光;感受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事業突飛猛進給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的偉大變遷。請大家記得來關注我YA!
閔恩澤
大家好,現在是科堂YA講故事時間!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閔恩澤。
20世紀50年代至今,從含鉛汽油到無鉛汽油再到清潔燃料,我國油品經過幾次升級換代,從一片空白到躋身國際先列,閔恩澤奠定的催化劑製造技術都起到了關鍵作用。他是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但石油必須經過煉化,才能使用。上世紀50年代,中國在煉油技術上幾乎一片空白,煉油廠也都由蘇聯援建。1964年初,蘇聯停止了對我國供應小球矽鋁裂化催化劑。這是一種用於生產航空汽油的催化劑。如果沒有航空汽油,飛機就上不了天。當時,我們庫存的這種催化劑只夠用半年。閔恩澤臨危受命,被任命為技術負責人。國家也調撥了大批科研人員聯合攻關。他帶領科研人員吃住在工廠車間,通常在凌晨1點的時候,大家才抽空一起坐下來開個會。經過3個多月夜以繼日的艱苦奮戰,終於試生產出我國的小球矽鋁裂化催化劑。不僅及時保證了我國航空汽油的生產,同時透過技術創新,使小球的完整率達到92%,超過了進口催化劑86%的水平。
在之後的幾年裡,閔恩澤接連攻克難關,先後開發成功小球矽鋁裂化、微球矽鋁裂化、鉑重整等煉油第一代催化劑,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和封鎖,實現了我國煉油催化劑的自給,解決了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的急需。
02 國家需要 引領創新
1964年,在肺癌手術後,閔恩澤切去了兩片肺葉,但他從未停下科學研究的腳步。
上世紀70至80年代,他開始傾向基礎研究,重點指導開發成功半合成裂化催化劑、渣油裂化催化劑以及鉬鎳磷加氫精制催化劑等第二代煉油催化劑,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奠定了我國現代煉油催化劑生產技術的基礎。
上世紀80年代之後,年過半百的他又另闢蹊徑,轉向難度更大的原始創新。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先後指導研製出非晶態合金、新型擇形分子篩等新催化材料,開發成功磁穩定床、懸浮催化蒸餾等新反應工程,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03 高瞻遠矚 戰略出發
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石化相繼耗資60億元,引進兩套以苯和甲苯為原料的己內醯胺裝置。但到2000年時這兩套裝置年虧損近4億元。一直搞催化劑研究、已是70多歲的閔恩澤再次臨危受命,轉入他並不熟悉的化纖領域。他牽頭組織聯合攻關,指導開發成功“鈦矽分子篩環己酮氨肟化”、“己內醯胺加氫精制”、“噴氣燃料臨氫脫硫醇”等綠色新工藝,僅花了7億元就把引進裝置的生產能力提高了3倍,而且從源頭上消除了環境汙染,使企業迅速扭虧為盈,開啟了我國的綠色化工時代。
進入21世紀,能源危機日顯。年近八旬的他又把目光轉向可再生的生物質能源開發,指導開發出“近臨界醇解”生物柴油清潔生產新工藝,使我國在這一領域後來居上。
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和綠色化學,分別涵蓋了閔恩澤科學人生的三個主要階段,同時也跟我國石化、化工產業發展的脈搏合拍。
“把自己的一生跟國家建設和人民需要結合起來,這是我最大的幸福。”
——閔恩澤
1924年,出生於四川成都。
1942年,進入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土木系讀書。大學二年級時轉學化工。
1948年,進入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年底獲得碩士學位;1951年,獲得博士學位。
1955年,取道香港,歷盡波折,回到祖國。
20世紀50-60年代,成功開發我國第一代煉油催化劑,打破國外技術封鎖,滿足國內建設急需。
1964年秋,查出肺癌,被切去兩片肺葉。
20世紀70-80年代,傾向基礎研究,成功指導開發我國第二代煉油催化劑,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奠定了我國現代煉油催化劑生產技術的基礎。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煉油新反應工程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實現原始創新,使我國一躍成為煉油催化劑和煉油技術出口國。
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3年,設立了閔恩澤獎學金。
2005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2008年,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3年,捐獻全部積蓄的400萬元,設立閔恩澤能源化工獎。
2016年,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93歲。
編輯 / 高磊
資料/ 區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