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麻痺是非常常見的症狀,很多人不重視,總以為是血液迴圈不好,或經絡不通,反正也不是什麼大事,經常能拖就拖不及時就診。
清遠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忠勝提醒,手足麻痺有很多病因,如吉蘭-巴雷綜合徵、腦血管意外、腕管綜合徵、脊髓病變等,像吉蘭-巴雷綜合徵嚴重時甚至會“要命”。
病變主要累及神經
50歲的莫阿姨回想起自己3個月前手足麻痺的經歷,還一身冷汗。
莫阿姨在發熱數天後莫名出現雙下肢麻木、乏力,不以為意。幾天過去,她開始呼吸費力,難以吞嚥、講話不清,甚至走不了路,這才去當地醫院就診,醫生檢查後,建議轉到清遠市人民醫院。
“透過病史及查體,鎖定了是急性吉蘭-巴雷綜合徵。”張忠勝介紹,患者入院後,立即為其進行腰椎穿刺術及神經電生理檢查以幫助確診。
入院當晚,莫阿姨病情較重,因為呼吸不暢導致血氧飽和度較低,轉重症監護室搶救,呼吸機輔助呼吸,進行了血漿置換及免疫球蛋白衝擊治療。經過10余天的治療,莫阿姨病情好轉,呼吸平穩,可以進食;大約治療1個月後,可以自行緩慢行走。
吉蘭-巴雷綜合徵到底是什麼病,病情竟然如此嚴重?張忠勝介紹,吉蘭-巴雷綜合徵是一種自身免疫介導的周圍神經病,主要累及多數脊神經根和周圍神經,也常累及腦神經,該病的典型症狀是急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
簡單來講,神經細胞有長長的突起,稱神經纖維,相當於一根電線。其中,神經纖維的核心—軸突,相當於導絲,傳導電生理訊號;導絲的外面包裹著一層絕緣層,就是所謂的髓鞘。
髓鞘可以保證神經電生理訊號比較快地傳導,如果髓鞘缺失或脫髓鞘後,就相當於電線破皮了,電線就容易“短路”,神經的傳導功能就會受損。
因此,該病急性起病時,症狀2周左右可達高峰,出現肢體對稱性遲緩性肌無力、肢體麻木、步態不穩、面神經麻痺、吞嚥困難,甚至呼吸無力等多種症狀。
乏力症狀從下往上
吉蘭-巴雷綜合徵的確切病因尚未明確,發病機制是身體的免疫系統攻擊周圍神經,導致神經傳導損傷;而誘因可能與感染、手術或創傷有關。
“雖然頸椎病引起的神經壓迫也會出現手腳麻痺,但可以透過病史和兩個檢查確診。”張忠勝介紹,腦脊液檢查是吉蘭-巴雷綜合徵診斷的重要檢查,能夠判斷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醫生一般會先進行體格檢查,初步瞭解疾病的情況後,會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腦脊液檢查、電生理檢查、神經活檢等檢查,以明確診斷。
吉蘭-巴雷綜合徵如何治療?張忠勝介紹,該病主要透過藥物治療,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為吉蘭-巴雷綜合徵的首選治療方法,對於急性重症的患者,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進行血漿置換。
血漿置換可減少對免疫系統的啟用,避免免疫反應對機體造成繼續損傷。發病後應儘早採用免疫治療,可有助於控制疾病進展。此外,還會配合神經營養治療、對症治療等以減少後遺症的發生。
“如果治療及時,預後一般較好。”張忠勝說,多數患者2個月至1年內可恢復正常,但約10%患者會有較嚴重的後遺症,病死率約5%;主要死於呼吸衰竭、感染、低血壓、嚴重心律失常等併發症。60歲以上、病情發展迅速、需要輔助呼吸以及運動神經波幅降低是預後不良的危險因素。
“相比頸椎病,吉蘭-巴雷綜合徵的典型表現一般是從雙下肢乏力、麻痺開始,逐漸往上走,病情進展也會更快。”張忠勝呼籲,一定要重視自己手足麻痺的症狀,及時到正規醫院的神經內科專科就診,儘早完善神經電生理檢查明確,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
【撰寫】陳之瑜 劉秋宜
【通訊員】彭可明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