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流行病學:
幾乎所有人群均證實有EB病毒抗體,90-95%成年人EB病毒陽性。人類、靈長類動物是宿主(環境一般為陰性),宿主細胞僅限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上皮細胞、肌細胞。
EB病毒初次感染可引起併發症、有可能誘發惡性腫瘤。
臨床特點: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實際上是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尤其是異型淋巴細胞,傳染性單個核細胞增多症):臨床表現最開始為不適、頭痛、低熱,而後有扁桃體炎、咽炎、頸部淋巴結腫大、中高熱。
咽炎:扁桃體有白色、灰綠色或壞死性的滲出物。
大部分EBV初次感染者能順利康復,併產生持久高水平免疫力,急性症狀1-2周內消退,而疲勞可能持續數個月。
嬰幼兒和低齡兒童初次感染EBV可能無症狀。
妊娠期間感染EBV未證明對孩子有致畸性關係。
EBV幾乎可能影響所有臟器系統,包括肺炎、心肌炎、胰腺炎、腸繫膜淋巴結炎、肌炎、腎小球腎炎、神經系統(格林巴利、面神經麻痺、腦膜炎、橫貫性脊髓炎)、血液系統(貧血、血小板減少、再障等)
慢性EBV感染罕見。
併發症:
EBV感染期間,使用氨苄西林之後出現麻疹樣皮疹是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機率較高,70-90%可能),其次是青黴素(部分孩子在口服頭孢、阿奇黴素也可能出現,機率較小)。
口腔毛狀白斑(無痛白色斑塊,常出現在晚期HIV患者舌側緣)
脾腫大(大概50-60%IM患者會出現);脾破裂(大概千分之1-2)
惡性腫瘤、鼻咽癌等情況(較為罕見)
治療:
初次感染EBV一般只需要對症支援治療。
其他:糖皮質激素(阿昔洛韋+潑尼松龍聯合能減少口咽部病毒排出,但不影響病程進展。單用激素可能有輕微改善,比如淋巴結炎、腫脹減少)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
臨床症狀:發熱、扁桃體咽炎、淋巴結腫大(三聯徵),發展中國家4歲前兒童EBV血清陽性率接近100%(美國部分低收入人群中陽性率約為25-50%)。
兒童期大概有10%感染者會發展為臨床感染(即症狀明顯到可能就醫的情況。)
英國部分資料證明,更年長髮病、病情可能更重、更需要住院治療。
傳播:感染EBV後,病毒可在唾液中長時間高水平排出,中位時間約為6個月,但可間斷排出大概數十年(約等於終身)。
但這並非一種“顯著接觸傳染的疾病”。
實驗室檢查:
淋巴細胞增多(絕對數>4500/μL,白細胞分類淋巴細胞>50%,異性淋巴細胞比例>10%)
肝功能:氨基轉氨酶升高見於絕大多數患者。咽炎+肝功能異常強烈提示為IM。
確診實驗:血清EBV抗體或EBV病毒陽性。
EB陰性的單核細胞增多症(大概10%的單核細胞增多症病例並非EB病毒感染引起的,可能是CMV、HIV、弓形蟲、乙肝等病毒)
恢復運動時間:
因為IM主要累及青少年、兒童,其活動度較高,而超過50%患者可能在2周內出現脾腫大,建議疾病早期避免體育運動,3-4周後再安排體育活動,但有腹部運動的活動建議4周或更長時間後再安排。
預後:
大部分EBV感染者都能順利康復,產生持久免疫力。急性症狀在1-2周緩解,但疲勞、功能差可能持續數月,有10%患者可能持續感覺疲憊至6個月+的時間,其後逐漸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