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基礎知識考試中,文史常識考查的比重大,還比較廣泛。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考查是一大熱點。它是保證封建制度的重要舉措,歷代統治者對此極為關注,選拔標準由家世、財產逐漸發展到才學,形式日益嚴密,選拔標準逐步趨向公平、客觀。因此本文對古代的選官制度進行詳細的闡述,方便大家理解記憶。以下是相關知識點的介紹:
一、夏、商、周時代:世卿世祿制
透過家族血緣關係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依血緣親疏定等級尊卑和官爵高下。擔任官員的大小貴族必須經國學教育,學習相關禮儀知識方可上任。世卿就是天子或諸侯國君之下的貴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繼,連任卿這樣的高官。祿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財物。世祿就是官吏們世世代代、父死子繼,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賦稅收入,世襲卿位和祿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
二、秦朝:軍功爵
平日村社各級首領,戰時也就是各級軍官。戰場上軍功一錄於村社首領名下,普通士兵無論在戰爭中立下多大功勞都被看作是因村社土地關係而產生的義務,軍功不會改變他們的社會地位。按軍功授爵,打破了奴隸主貴族世襲爵位的制度,有利於新興地主階級勢力的增強。秦是推行軍功爵制最徹底的國家,對當時和後世的影響也最大。
三、兩漢:察舉制和徵辟制
察舉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出現“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腐朽局面。徵辟是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徵聘與公府、州郡闢除兩種方式,是皇帝選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學兼優的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闢,是中央官署的.高階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
四、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指由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一人,所推舉大中正必為在中央任職官員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產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評人才的官職名稱。大、小中正產生後,由中央分發一種人才調查表,在該表中將人才分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門閥士族壟斷政權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護士族世襲政治特權的官僚選拔制度。因此當士族沒落以後,九品中正制也被徹底廢除了。
五、隋唐至清末:科舉制
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持續了1300多年。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實行八股取士。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裡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
【院試】是國家科舉考試的最初一級,包括歲試和科試。童生透過歲試,即成為“生員”,俗稱“秀才”。
【鄉試】唐宋時稱“鄉貢”“解試”“秋闈”。鄉試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
【會試】又稱“禮闈”“春闈”。會試取中者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最高級別的考試。殿試出榜分三甲,一甲為賜進士及第,一甲只有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合成“三鼎甲”;二甲(若干人)為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若干人)為賜同進士出身。在三甲內的都泛稱“進士”。
【試題再現】下列關於我國古代科舉考試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產生於隋代
B、透過院試即為秀才
C、鄉試又稱秋闈
D、透過會試的被稱為舉人
【答案】D。解析:A項正確,科舉產生於隋代,唐宋元各朝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B項正確,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C項正確,鄉試是在各省省城舉行的科舉考試,因於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秋試、秋闈。D項錯誤,會試由禮部主辦,在京城的貢院舉行。會試取中的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而舉人是指被“鄉試”正榜所取的書生。故答案為D選項。2021年青海招警考試_青海輔警招聘/公安文職考試_青海法檢公務員考試-中公青海警法考試培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