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都在外面奔波,沒時間開啟電腦。
但是,見縫插針,看到今天教育部官網更新了幾個試點城市的雙減落地報告,怎麼說呢,資料都很亮眼,也很引人深思,在這裡和大家聊聊吧,相信有些人早已經看到了。(沒看到的最後閱讀原文)。
首先看北京,北京市線下學科類無證機構壓減率 98%,原有各類培訓機構壓減比例 60%,無證機構動態清零的區 12 個。
資料上看,也就意味著北京地區培訓機構60%已經退場了,這點從新東方、學而思們的集體放棄K9,應該就能感受到帝都的威力。
那就是“堅持高位推動,把「雙減」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抓緊抓實”的。
所以,只能說俞敏洪和張邦鑫都不是等閒之輩,這點政治敏感性還是有的。畢竟,通報裡有個處罰資料,“對多家違規企業頂格罰款 1500 餘萬元”,這得幹多久,才能回血,也是怕了。
學大我記得被通報過幾次,不知道是不是在罰款名單上,最近學大牽手達內進軍IT職教,估計也是開始另尋出路了。
還有一條,我注意到,說“提供 22 萬餘個崗位促進教培行業人員轉崗再就業”。
這點上,北京的朋友們可以留個言,看看這些工作的含金量如何,因為第一次我報道過招聘會,連保潔、服務員都來了,不是特別匹配,有湊數嫌疑;另一方面,這22萬個,相對於碩大的北京城來說,僅僅前三家離職的人數可能就超過10萬了吧,感覺還是遠遠不夠,需要繼續拓寬就業渠道。
最後,說一點,關於退費處理,北京的通報中,還是有些形式化了,比如“落實「一企一策一專班」要求,要求機構「應退盡退、能退盡退」”,這裡面沒有相應的處罰措施和解決方案。
比如”一個企業一個策略“,也沒有具體的標準,很容易出現現場和稀泥,或者登記了,但是不處理、或者暫緩處理的情況,這點,我在某達的維權群已經見過了,傳說中的“踢皮球”現象還是存在的。
好,再來看看上海。
上海的雙減,校內這塊就是課後服務,“目前已有超過 80% 的教師投入課後服務,參加學生比例達到 95%。”也就是隻有5%的孩子選擇了不參加課後服務,然後這一小撮人接下來如果不參加,就需要寫申請。
從最初的自願參加課後服務,到現在幾乎全員參加課後服務,感覺最初我們的判斷非常正確,所謂自願參加,在某種程度上約等於全員參加。
來說說培訓機構,上海市義務教育學科類培訓機構壓減 21.73%,從業人員減少 3.5 萬人。
機構壓減的不算多,但是上海啟文、精銳等停業造成的影響力可不小,從業人員減少3萬多人,也就意味著3.5萬人失去了工作,簡稱“失業”。
也許上海的工作很好找吧,又或者覺得這3萬多人不算多,報告中並沒有提到如何解決教培人再就業問題。但是,卻累計聯合各界形成了“超過 14 億元的公益互助課程庫”,用於非正常狀態下的學生「消課」。
這也算是對家長權益的一種保護吧,這點值得稱讚。
來到廣州,我感覺算是做得比較好的。
一方面,986 所校外培訓機構上線「穗好辦」市民平臺,向市民提供便捷的查詢、監督服務。這點就很廣州,很先進。
第二,教育部門積極協調機構開展行業互助,承接退出機構的未完成課時,助力機構良性轉型和退出。這點上,至少要退出的機構還可以找上級幫忙,不用自己私下裡聯絡找人接盤了。體現了政府的組織能力。
第三,廣州“發動全市公辦和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針對性儲備教培人員就業崗位 2.5 萬個,組織 9 場次教培行業線上招聘會。雖然不多,聊勝於無吧。希望促進就業方面,還是要多努努力。
廣州可是極具包容性的城市,相信這裡的雙減會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色彩。而且,我聽一些人留言說學科類培訓,尤其正規點的培訓機構現在運營起來沒有受到過多的打擾。
至少在上課的時候,其實管理部門還是挺尊重實際情況的。希望事實也是如此吧。
最後,說說成都吧,作為天選的試點城市,有個資料嚇到我了。課後服務覆蓋率 100%,學生參與率 96.6%,教師參與率 95.3%;
這在全國範圍內,尤其試點城市中,算是數一數二了吧。
96.6%這和全員參與其實沒啥區別了吧,還有個資料,學生家長對校內減負滿意率達 98%,既然群眾都滿意,也就無話可說,只能說恭喜恭喜!
單說說培訓機構的壓減吧,之前就有報告說成都壓減了超過70%的學科類培訓機構數量。
也是在試點城市中名列前茅吧。
優秀!
只是,不知道愛貝斯、新全優們的退費處理的怎麼樣了,報告中沒有給出資料,我們也不好猜測,如果有了解實際情況的,可以評論區留言。
我們擁抱新政,積極應對整改,朝著政策指引的方向邁進,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有各種困難和挫折,比如機構倒了,老闆跑了,員工失業了,家長退費了等等。
維權很重要,維穩也很重要。
機構數量壓減、從業人員壓減很重要,但是,如何引導合規創業者良性退出更重要,如何幫助失業人員再就業維持生計更重要。
畢竟教培人,首先的前提,是一個合法合規的公民。
認同的點贊分享出去吧,謝謝!
(全文完)
作者介紹:主筆八月哥,教培領域記錄者,提倡“天下教育是一家”,反對“教培老師不是老師”的世俗偏見。發表過多篇網路爆款作品,單篇閱讀近百萬,全網流量超10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