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個帖子在網上引起了熱議。
一位985高校的大四學生髮帖吐槽說:“無法相信北大會有這麼差的師資。”
事情是這樣的,這位大四學生剛達到了保研標準,在翻看北大導師資料時,無意中發現北大博導胡俊教授,畢業於非985和211的湘潭大學。
他頓時大失所望,吐槽北大說:“作為top2找的老師水平還不如深圳中學。”
言語之間,滿是傲慢與嫌棄。
對於這位同學的言論,網友紛紛留言說:
“這樣的學生還是自學吧,不需要老師。”
隨後,新華日報特意點評道:
“擁有光鮮的‘第一學歷’,一定代表優秀嗎?恐怕沒那麼絕對。”
紅網也提出了疑問:
“湘潭大學確實並非211、更非985,然而該同學僅憑這一點,便能斷言這位教授的水平不行嗎?”
這位同學不知道的是,胡俊教授在相關領域已發表50多篇專業論文,還同時包攬了傑青、洪堡學者和馮康計算獎3大獎項。
此外,湘潭大學雖不是985和211,其數學系在業內卻有著響噹噹的地位,曾培養出袁亞湘、周向宇等多名院士和學者。
而這位同學,不過是剛達到保研標準,便單憑一欄簡介,就質疑北大博導的專業和水平。
或許,他想突顯就讀於985高校的優越感;或許,他想表達即將保研的興奮。
無論怎樣,如網友評論所說,他的言論反映出的只有淺薄和無知。
現實很諷刺,人越是想秀一把優越,結果越顯得自己low。
蘇格拉底曾說:“驕傲是無知的產物。”
人性最大的愚蠢,莫過於傲慢和無知。
越傲慢的人,往往越無知
前段時間,株洲中偉房產董事長遊偉去世的訊息,在網上炸開了鍋。
引起人們關注的,不只是遊偉的突然離世,還有他離世前的一段經歷。
4月6日,遊偉突然感覺身體不適,便連夜驅車趕往醫院。
到達醫院後,醫生給他安排了詳細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心臟三項指數異常。
其中,光心肌缺血這一項,就有可能因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導致心肌梗塞和猝死。
醫生建議遊偉立即住院,並提醒他隨時有猝死的可能。
遊偉卻不以為然,認為醫生在嚇唬他,不顧醫生的反覆勸告,簽下了“拒絕住院”的意願。
回家後,遊偉還在朋友圈吐槽醫生,揚言自己又不是“廈(嚇)大的”。
然而,遊偉在拒絕住院五天後,就突發疾病離開了人世。
事情曝光後,有位心血管疾病的病友看到遊偉的心電圖說:“那種心電圖很嚇人。”
遊偉雖在事業上有不俗的成績,但對疾病的認知卻有限,他以為自己身體沒事,殊不知危險已經在悄然靠近。
遊偉用自己的業餘,去否定醫生的專業能力,結果卻誤了性命。
有位網友的評論很精闢:“害死他的不是疾病,而是無知與傲慢。”
現實中,太多這樣的場景:
有人學到一點東西,便自以為什麼都懂,對優秀的人滿是質疑;
有人獲得一點成就,就瞬間變得趾高氣昂,對身邊人嗤之以鼻。
有人得到一點讚美,便深覺自己十全十美,恨不得戳穿所有人的瑕疵。
王陽明曾說:“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人一旦患上傲慢的毛病,就會陷入認知的盲區。
世上所有的傲慢,都是無知孵出來的蛋,越是傲慢的人,往往越無知。
越無知的人,越是不自知
不久前,詩人李商隱悄然登上了熱搜,原因讓人忍不住發笑。
一位博主怒氣衝衝地發文指責李商隱抄襲霹靂布袋戲的作品《夜雨寄北》,還揚言要曝光李商隱。
得知李商隱是詩人後,博主還不忘補充說:“我不知道李商隱是個冷門詩人。”
反覆被寫進課本的詩人,竟被說成是冷門詩人,果真是“無知者無畏”。
心理學上把這種認知偏差現象,總結為“達克效應”。
指的是,越是愚蠢的人,越無法意識到自己的無知,而沉浸在自我營造的美好幻想之中。
自我感覺良好,是一個人最大的認知障礙。
還記得“西北農業大學師生收麥被質疑”的熱搜嗎?
6月,西北農大發布了一條師生集體收麥的影片。
影片中,師生們戴著草帽,挽起褲腳,躬身在金黃的麥田中收割小麥。
不少網友稱讚學校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有一位博主卻連用10個問號質疑是學校在“作秀”。
他說:“幾十年前就不這樣收麥了,怎麼還玩出個拔麥子?”
最後,他還還不忘嘲笑城裡孩子真容易被忽悠。
博主自以為對收割小麥輕車熟路,不承想卻被無情打臉。
第二天,西北農大宣傳部給出回覆說,這次收麥是在試驗田進行的選種工作,因此不能使用機器。
同時,還詳細解答將小麥連根拔起的原因:
“有些網友不太熟悉小麥育種的過程,所以產生誤解。將小麥連根拔起,一是為了觀察小麥根系,二是測量小麥的稈高及穗量,用於科學對照實驗。”
不搞科研的人,不知科研的需求和用意,若承認自己不懂,本也無傷大雅。
但這位博主執意不肯低頭,繼續發出一條“農民伯伯、阿姨們如何割麥子?”的影片,為自己辯駁。
網友們再也看不下去了,紛紛在評論區吐槽,並要求他道歉。
伯特蘭·羅素曾說:
“這個世界最大的麻煩,就在於傻瓜與狂熱分子對自我總是如此自信,而智者的內心卻總充滿懷疑。”
無知的人,總看不清自身的實力,盲目自信,被困在狹隘的閉環認知裡。
聰明的人,則對自己持開放態度,兼聽廣納,不斷重新整理認知界限,提升人生的高度。
真正厲害的人,都有“空杯心態”
謝覺哉在《不惑集》中說:
“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謙虛;見多識廣有本領的人,一定謙虛。”
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姿態,透露出他最真實的認知水平。
曾看過一個故事:
有位學者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談禪,他一直喋喋不休表達著自己的看法。
老禪師一直沉默不語,一邊給他斟茶,一邊聆聽他的觀點。
過了一會兒,老禪師再次倒茶時,眼看茶水要斟滿了,仍沒有停下來的準備。
學者急切地說:“別再倒了,馬上就溢位來了。”
老禪師不慌不忙地說:“你就如同滿水的杯子,裝滿了自己的成見和看法,讓我如何對你說禪?”
這便是“空杯心態”的緣由。
人只有定時清零,保持空杯的狀態,才能揚長補短,不斷精進。
著名書法家曹秋圃自幼研習書法,18歲就已小有名氣,開始教人寫字。
隨著年歲漸長,曹秋圃書法造詣越來越高,在書法界佔據了一席之地。
32歲的一天,一名學生在練習書法時,將他的書法做了一些調整潤飾,寫出來的字更加飄逸俊秀,引得眾人讚賞。
面對學生超越老師,很多人都難以接受,更不會承認這一事實。
曹秋圃卻欣然承認學生的字確實更為精美,並虛心向學生請教。
經歷過此事,曹秋圃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便放下當時的名利地位,閉門潛心鑽研書法。
經過幾年的研習和苦修,曹秋圃終於創造出更為精妙的書法,成為一代名家。
很喜歡網上的一句話:
“人最強大的時候,不是堅持的時候,而是放下的時候。”
懂得放下,是一個人最好的姿態。
大海寂靜無聲,深山包容萬物。
內在空洞的人,才漂浮在高處,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往下沉。
人這一生,唯有放下心中傲氣,方能不斷突破自我。
列夫·托爾斯泰說:
“人就如分數,實際才能好比分子,對自己估價好比分母。分母越大,那麼分數的值就越小。”
世界很廣大,自我太渺小。
當你懂得放低自我,注重內心時,便是真正成熟,與自己和解的開始。
點個【贊】,願你在生活沉浮之中,褪去浮華之氣,守得一份靜心。
作者:李可沫,五官不歪,三觀很正的西部姑娘。個人公眾號:可沫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