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連片稻田、綠浪翻滾、燕歸田園……走進佛山市南海區裡水鎮大洲村,多彩田園風光盡收眼底。美景的背後,離不開美稻裡鄉村生活計劃的努力。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今年以來,該計劃發起人、“80後”新鄉賢洪美愉及其團隊正式進入大洲村。他們圍繞“生活軸”與“生產軸”兩條軸線,透過田園耕作、鄉村辦公等嘗試,挖掘和再現鄉村價值,目前成效初顯,走出了南海鄉村振興探索過程中的一條新“稻”路。
文、圖/馮嘉敏、陳淑儀、朱嘉泳
緣起:
為圓田園夢,“80後”新鄉賢迴歸
不久前的國慶假期,安靜的大洲村變得熱鬧起來。在大洲村公園旁,10畝綠浪般的連片水稻,在五彩風箏與燕子造型的點綴下顯得蓬勃生機。一條120米的步道延伸到稻田腹地,讓人可以近距離感受田園風光。整個假期,前來打卡的遊客絡繹不絕。
這樣的蝶變,大洲村村民在三年前是難以想象的。大洲村地處裡水城區,位於裡水河東段流域,歷史以來是廣州西郊的糧食產地。然而,由於道路不暢和村落原始肌理的原因,近年來發展相對滯後。2018年,隨著裡水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大洲村成為首批精品示範村居,全村環境風貌煥然一新,擁有了鄉村記憶館、糧倉博物館等運營載體,也吸引來了更多鄉創人才和鄉建投資者走進大洲創業樂業。
美稻裡鄉村生活計劃發起人洪美愉正是因此走進了大洲村,開啟了鄉村振興的新探索。“80後”的洪美愉是一名陶瓷、服裝行業的企業家,工作重心在上海,如今將部分精力放到大洲村。
洪美愉本想在裡水老家找間鄉村老屋打造田園生活。不過,有感於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上裡水鎮政府的積極鼓勵和支援。抱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願景,兩年前,她決定發起美稻裡鄉村生活計劃,召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嘗試體驗鄉村生活,並在今年正式進入大洲村。
“美稻裡之名,源自裡水河東段三個聚落的特色。”洪美愉介紹道,大洲以及周邊片區屬於裡水河東段流域,該流域的得勝大田基村曾經有煤礦,裡水大洲村有稻田,加上裡水老城通津街,正是“煤—稻—裡”為特色,進而衍生出“美稻裡”。
在全面運營大洲村之前,洪美愉和團隊首先思考了三個問題:“村裡人如何接受新事物?城裡人如何進入鄉村?大家如何融合在一起?”他們給出的答案是:“用城市配套改變村裡人的融合意識,用鄉村故事吸引城裡人過來進行鄉村生活體驗。”
艱辛:城裡人進村,下田勞作是關鍵
為清晰規劃運營思路,合理使用運營空間,他們創新性地提出了“生活軸”與“生產軸”兩條互為垂直的軸線。其中,南北走向的鄉村生活軸是以裡水河東段河道為座標,從老村到新村再到時尚的鄉村記憶館,呈現了大洲人民美好生活的時代變遷;東西走向的農作生產軸是以觀景平臺到大洲碼頭為座標,從稻田到燕歸田園,再到辦公米盒、鄉創中心以及水上碼頭,呈現了以稻米種植為特色的“一條龍”農作生產場景。
在這個座標框架下,美稻裡鄉村生活計劃第一階段從東西軸開始破題,首先著重思考城裡人如何願意進入鄉村生活的問題。以“稻”“米”為主題,洪美愉團隊的城裡人入村路徑是燕歸田園——米盒辦公——鄉創中心——精品民宿。
其中,紮根田園是進村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我們用了半年時間泡在田裡,帶頭參與勞作,種下了水稻、西瓜、香瓜、草莓等作物,並同步推出田園生活微信公眾號‘快樂美稻裡’,吸引了大批嚮往田園生活的志同道合之人。”洪美愉說,這個群體以媒體人、攝影師、民宿主為主,透過勞動、休閒、帶娃、聚餐等,逐漸形成了黏性很強的群體。
洪美愉坦言,這個過程非常艱辛,最初他們不懂如何與村民打交道,也不懂各種耕作的技能。當辛苦種下的西瓜在一場暴雨的浸泡下“全軍覆沒”時,她的心頭難免湧起放棄的想法。不過,得益於在事業上打拼多年而形成的韌性,洪美愉咬牙堅持了下來。
為了更好地融入鄉村,洪美愉會穿上媽媽的衣服,頂著烈日在田間地頭與村民聊天,久而久之,原本好奇的村民們發現,他們不是鬧著玩的,彼此關係越發融洽,平日裡村民還會自發給她送一些作物種苗。為了種好西瓜,他們光是育種就種了4次,學著網上的影片教程,總算種出了清甜的西瓜。如今,洪美愉笑稱:“每當有人吃到我種的西瓜,我就會覺得特別高興。”
進階:新業態迸發,未來引導村民參與
在熟悉田園生活的同時,部分參與者還樂意在大洲設立自己的鄉村辦公室,將部分辦公場景挪到這裡,比如已經入駐的美稻裡生活館、稻夢空間攝影工作室和渡田直播間。這些鄉村辦公室以稻田旁邊的白色小屋為載體,這些米盒膠囊小巧又精緻,適用於日常辦公和會客。
“因為固定的辦公人員、業務人士以及因遊船帶來的周邊遊客,人氣旺了,需要做好餐飲、休閒、會議以及研學等配套,所以鄉創中心是下一階段重點打造的區域。”洪美愉表示,田園除了水稻種植外,還有10個方格的特色作物種植,對中小學生以及親子家庭來說是很好的研學體驗,未來將結合遊船、鄉村遊、農家菜等特色專案,重點開發各型別的鄉建活動。
根據規劃,美稻裡鄉村生活計劃預計於今年底完成第一階段,明年初將進入第二階段。屆時,美稻裡鄉村生活計劃將關注南北軸發展,引導村民轉變觀念,主動融入城鄉新生活。
“我們關注因遊船以及各營運業態進入大洲以後,給當地村民帶來的新變化。”洪美愉表示,他們將與村幹部、村年輕群體一起,引導村民接受新事物和擁抱新變化,比如土特產的文創,村民相關培訓。
對此,裡水社群黨委書記吳志軍也希望,大洲村能發動更多村民自發而規範地加入運營隊伍中來,發展有大洲村特色的農產品、文創產品或民宿、小攤位、小餐館、小店等,不斷提升遊玩體驗。
目前,美稻裡鄉村生活計劃的團隊有來自不同行業的10多位成員,未來有望進一步擴充套件。他們希望,這個南海版本的“嚮往的生活”真人秀故事能傳播出去,感染更多城裡人,迴歸鄉村,發展鄉村。洪美愉憧憬著,美稻裡鄉村生活計劃從大洲村開始孵化,面向整個裡水河東段,將沿線的村落、水系、農作、人文串聯一起,打造一個鄉村旅遊和鄉村生活的精品示範。
觀察:腳踏泥土,走出鄉建新“稻”路
與很多鄉創團隊不同,美稻裡鄉村生活計劃始於大洲村的一片稻田,並以此為基礎不斷進階,打造鄉村“生活軸”與“生產軸”。洪美愉坦言,從零開始時,她也彷徨過,但是自從確定以田園為突破口進入鄉村後,一顆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
在不少地區的探索中,鄉村振興常常是地方政府和鄉創團隊賣力吆喝,但真正在鄉村生活的村民難以參與,產生“不接地氣”的尷尬情形。
而在美稻裡鄉村生活計劃的實踐中,洪美愉總是強調,每個參與者都要下田參與勞作,這樣才能與泥土親密接觸,與鄉村產生羈絆。“如果想要穿得美美的,害怕在烈日下曬黑,那就很難融入鄉村了。”儘管有工作和家庭的責任,洪美愉還是堅持把全年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放在大洲村。在她的帶頭下,那些曾經產生過退卻想法的團隊成員也都留了下來,並在當地居住和生活。
如同默默生長的作物一樣,美稻裡鄉村生活計劃紮根泥土,潛移默化地讓原本不理解的村民認識並走近他們。在採訪過程中,有村民還特意打來電話,邀請洪美愉和團隊到家裡聚餐。
與此同時,村民還嚐到了鄉村振興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甜頭”。由於慕名前來的遊客增加,村民自家產的蔬果等也成了增收的“法寶”,沒想到可以在家門口就賣出去了。
“鄉村振興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幾代人的事情。”洪美愉和團隊深知,鄉村振興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可以期待的是,美稻裡鄉村生活計劃在裡水的探索,或將成為南海鄉村振興的新“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