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是資深球迷就應該知道,1986年世界盃的東道主是墨西哥,但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其實這屆世界盃的東道主原本應該是哥倫比亞。1974年,國際足聯主席阿維蘭熱宣佈哥倫比亞獲得1986年世界盃主辦權。那麼為什麼東道主最後變成了墨西哥呢?
如果略微瞭解南美歷史你就會知道,南美諸國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即便是綜合實力最強的南美ABC(阿根廷、巴西、智利)在那個年代也是問題不斷,哥倫比亞自然也逃脫不了這種魔咒。哥倫比亞的資源其實非常豐富,但他的國家內部卻一直處於不斷的紛爭之中,政局不穩,國內形勢動盪,導致的結果就是國家經濟長期低迷。世界盃又是極為燒錢的一項賽事,這就讓哥倫比亞難以承受了。
經濟不好其實咬咬牙也能堅持,就像78年的阿根廷,但哥倫比亞還有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國內治安極為糟糕。在這裡各方勢力犬牙交錯,毒梟武裝、游擊隊時不時出來鬧一鬧,綁架、殺人的案例幾乎就是家常便飯、比比皆是。哥倫比亞當局對此卻是無可奈何,他們自己壓根就搞不定,有時情況嚴重了還得請求美國出兵來穩定局勢。這種情況下要是舉辦世界盃,球員安全倒還好處理,可球迷安全怎麼辦?球迷要是不來,這世界盃舉辦的意義也不大,而且一旦出現任何問題,哥倫比亞就徹底成為了全世界的笑話了。這種情況下舉辦世界盃似乎意義不大了,1982年11月,新當選的哥倫比亞總統貝坦庫爾正式宣佈放棄1986年世界盃主辦權。
哥倫比亞放棄世界盃舉辦權,那得有人頂上啊?按照歐洲、美洲輪流來的原則,還得是美洲國家來,既然南美國家不靠譜,那就北美國家上。於是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提出競爭1986年世界盃申辦權。這其中誰的優勢最大呢?毫無疑問當然是美國。美國的經濟實力,政治地位毋庸置疑,超級大國可不是吹出來的。當時美國的足球環境也算不錯,70年代末,貝利、貝肯鮑爾、克魯伊夫。蓋德穆勒等世界頂級巨星前往美國踢球,也讓美國足球的氣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為美國申辦世界盃遊走的也是重量級人物,基辛格。
正當美國躊躇滿志覺得世界盃主辦權勢在必得時,結果卻令他們大失所望。1983年5月20日,國際足聯特別大會於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這次大會的主要目的就是決定1986年世界盃的舉辦地,最終墨西哥擊敗美國、加拿大,獲得1986年世界盃主辦權,這也將是他們第二次舉辦世界盃。
究竟是什麼讓墨西哥獲得了最終的勝利呢?官方當然不會有正式的解釋,坊間對此的傳聞是,墨西哥之所以能取得舉辦權,主要得益於他們的人脈和資源,而這一切都指向了一個人,吉列爾莫-卡內多。
吉列爾莫-卡內多身份可不簡單,他是時任國際足聯副主席,他還是墨西哥傳媒巨頭Televisa的創始人之一,更重要的是他還是時任國際足聯主席阿維蘭熱的好夥伴,考慮到世界盃歷來有不可告人黑幕的傳統,有些東西就不需要直說了。
最終的結果就是第十三屆世界盃花落墨西哥,雖然確定舉辦國過程中內幕重重,但這屆世界盃卻也是十分成功的一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