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力紅利:讓你說到做到的底層邏輯》
2021年8月1日,在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中,蘇炳添跑出9秒83,成功闖入決賽並創造亞洲紀錄,成為中國首位闖入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運動員。
蘇炳添說過賽道上的對手只有自己,唯有踏實、勤奮、自律才能成功。他在每一次的訓練中,都會嚴格要求自己,每個動作都要做到最標準,細小到每一個關節,達不到最好就誓不罷休。就算受傷了也不放棄,刻苦的訓練為他贏得了今日的輝煌。
此所謂“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
機會總是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蘇炳添憑著頑強的意志力,永不滿足的努力,在賽場中贏得每個0.01秒的進步。
人生猶如賽場,在我們的生活中,會遭遇各種各樣的挑戰,也要進行“比賽”。我們如何能做到持續不斷地努力,去奪取哪怕是一寸,哪怕是0.01秒的進步呢?這就需要意志力來幫助我們達成目標。
正如《意志力紅利:讓你說到做到的底層邏輯》這本書中所說的那樣:真正的意志力高手都會找到最核心的地方,然後在核心處發力,透過意志力培養核心習慣,繼而過上一種愉悅高效幸福的生活,一種簡明輕快甚至充滿驚喜的意志力生活。
《意志力紅利:讓你說到做到的底層邏輯》這本書的作者高太爺,作為專注於意志力研究的心理諮詢師,在知乎擁有五十多萬粉絲,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知乎大V。
高太爺對於意志力的研究,不僅在理論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自己更是一路以來在實踐中從直面困難迎難而上,再到從困頓中重新開啟精彩人生。作者本人就受益於意志力紅利。
1. 挖掘內在動機,確立目標。
動機是我們做任何事情的原因,只有找到內在的動機,我們才會有真正的動力去做事情。
動機能夠讓我們穿透表層,直奔內心深層次的東西,如激情、信念、夢想、或者更大的目標,這些東西是真正的內在核心、真正的吸引力、真正的動力源。
看得越清,行動就越堅定、有力。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答記者問時曾說過:“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上去,我們要擔當起來!”讓每一個人都有飯吃,是袁老致力於雜交水稻育種的信念。
現在每年的水稻產量使我們不僅自己能吃飽飯了,還有能力去幫助一些更貧窮的國家解決溫飽問題。
袁老還有一個夢想:“禾下乘涼夢”袁老夢見種的水稻,長得跟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米那麼大,袁隆平和助手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這個夢想支援著袁老和他的團隊堅持不懈地奮鬥在田間地頭。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長時間堅持做一件事,是種怎樣的體驗”?蘇炳添回答說,說實在的,很枯燥,太累了,還要練那麼多年,怎麼堅持啊......。
但是蘇炳添會不斷地調整自己,他告訴自己堅持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追求自己的夢想。正是這個動機一直支援他在賽道上奮力拼搏。
當我們能夠找到核心的動機,把握問題的本質,能瞭解內心深處最真實的需求,同這些真正有生命力、有活力、有激情的東西建立連線,我們做任何事情自然會動力十足。
當我們用“我想要”“我期待”這樣的詞去思考問題,去做事情的時候,就是一個內在探索的過程,是一個由內向外主動變被動為主動的過程。
2. 抵禦各種誘惑,堅守本心。
首先,我們必須接受一個現實:被誘惑是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其次我們必須接受我們會被誘惑的事實,我們要解決的是學會積極應對誘惑,避免重蹈覆轍。
如何抵禦誘惑呢?作者給出了兩個方法:一個是即時應對,另一個是長久根治。
我們先來看即時應對的策略:冷卻熱認知系統,即控制好情緒不要衝動。
在面臨誘惑時我們給自己一個承諾,如果10分鐘後還抑制不住渴望,那就可以接受誘惑。10分鐘,可以讓我們的衝動冷卻下來,從而做出理性選擇。
心理學家透過實驗還發現,只是簡單地增加誘惑物的空間距離,就能夠減少誘惑。比如把巧克力放在冰箱裡,將手機放在夠不著的地方,因為看不見,夠不到,誘惑就會被消除。
經典的棉花糖實驗中,實驗人員讓小朋友想象著給棉花糖加一個相框,將棉花糖想象成一幅圖畫。這種簡單的抽象化處理,讓小朋友的等待時間大大增加,在心理上增加與誘惑的距離,從而讓誘惑失去強烈的刺激效果。
3. 擁有正反饋,達成目標。
為什麼有些人做事自律而高效,有些人能拖則拖,散漫低效?為什麼有些人數著秒等下班,有些人不僅主動加班,彷彿還和工作“談起了戀愛”?
這是因為每個人得到的正反饋不同,也就是說針對每一件事情,每個人的感受不同。
比如,那些學霸之所以學習動力十足,是因為他們發現,越學習收穫越多,既有個人內在的收穫,如解決問題的樂趣、成長的喜悅、自信心的提升等;
也有外在的收穫,如同學的羨慕、老師的表揚、父母的稱讚、親朋好友的誇獎等,這些積極的反饋帶來巨大動力,消除了一個人堅持的辛苦。
學霸們並不認為學習是件辛苦活,因為得到了積極反饋讓他們愛上學習,想停都停不下來。
職場精英同樣如此,各種各樣的正反饋讓他們欲罷不能,工作帶給他們的喜悅和滿足使他們非常享受,樂在其中。
被正反饋推著走,是一種事半功倍的學習和工作模式。
影響我們獲取正反饋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注意力焦點,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我們更容易把注意力焦點放在事物的負面結果上,使得我們情緒低落,工作沒有動力。
另一個因素是對待事情的進步感,如果一件事進步的比較慢或者毫無進展,我們就會變得灰心喪氣,越幹越覺著無意義。如果每次都有進步和收穫,就如同遊戲的進度條一樣,不停地往前滾動,我們就會積極主動。
所以說,反饋是一種能力,我們需要刻意掌握、刻意提升得到正反饋的能力。
作者設計了兩個小工具,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挖掘出積極的正反饋,即每週一記和感恩日記。
每週一記是透過梳理總結一週的收穫,我們能看到並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從而對實現目標更有信心。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你個人成長的秘密武器是什麼?”作者思考後回答說:“每週一記。”
作者說它之所以能成為個人成長的秘密武器,是因為它是核心習慣,它就像一個槓桿的支點,長期堅持,自然而然地就能撬動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還有一個小工具就是感恩日記,感恩不是感謝他人,是感謝自己。感恩日記要求每天記錄三件積極的事情,一件消極的事情。這樣做讓我們聚集生活中的正面資源,長期刻意練習,我們會逐漸減少負面的影響,吸收正面的能量。
正反饋是在重構我們的生活和思想。這種重構,會讓我們開始真正地欣賞自己、熱愛生活,開始由內而外地愛自己、認識自己、感謝自己。
最後,《意志力紅利》透過理論依據,讓我們從多個方面對意志力有了詳細的瞭解。
但是知易行難,理論和實踐是兩碼事,所以作者設計了20個簡單易行的小工具,幫助我們在理論和實踐中搭建了橋樑。
我們只要堅持使用這些小工具,就能夠培養出堅強的意志力,讓意志力成為習慣,也使我們可以盡享意志力帶給我們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