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軍由魯中軍區部隊發展而來的。
1938年1月,中共山東省委領導徂徠山起義,山東各地人民的抗日武裝起義,建立起10多支起義武裝。
1938年6月,馬國瑞率曾國華、孫繼先兩支隊過津浦路,出兵天津以南、舊黃河以北的冀魯一帶。
8月,張經武、黎玉從延安帶160多名幹部去山東,經冀南軍區從津浦支隊抽一個營去山東作基幹。
9月,肖華率一部來到冀魯,整編冀魯部隊,組成八路軍挺進縱隊,由肖華任司令,到1939年上半年,冀魯邊區的武裝力景已擴大到2萬餘人,並發展到津南、魯北廣大地區。
10月廣州、武漢失守後,日軍開始增兵山東,佔據了山東大部分城市和交通要道,並開始向鄉村滲透。
12月,為加強山東抗戰力量,發展與鞏固抗日根據地,羅榮桓和陳光率115師師部、教導大隊及343旅主力於相繼挺進山東,建立了泰西根據地,後又進入魯南抱犢崮山區發展。
12月27日,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張經武任指揮,黎玉任政委,所轄部隊有由沂水、莒縣之2支隊一部改編的第2支隊,由清河區的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5軍改編的第3支隊,由魯中區的原第4支隊(後改稱抗日聯軍獨立1師)編成的第4支隊,由膠東區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3軍和膠東抗日遊擊3支隊合編的第5支隊,由泰西區抗敵自衛團及汶上縣遊擊武裝合編的第6支隊,原魯東抗日遊擊指揮部所轄第7、第8支隊,原第4支隊一部編成的第12支隊,魯南起義武裝部隊編成的人民抗日義勇軍第1總隊,由微山湖以西起義武裝組建的人民抗日義勇軍第2總隊改編的挺進支隊,由邳縣遊擊武裝編成的隴海南進支隊,臨郯獨立團及縱隊直屬特務團、軍政幹部學校和工廠、醫院等,共2.45萬人。
此時山東抗日戰爭的形勢嚴峻複雜,日軍除將武漢會戰的兵力大部回撥外,還從其它地區和日本國內調集一些部隊,集中“掃蕩”抗日根據地。汪精衛已經公開投靠了日本帝國主義,國民黨頑固派積極推行“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動政策,山東以沈鴻烈為代表的頑固派,推行限制八路軍發展、驅逐八路軍出魯的政策。
1939年1月,挺進支隊與進入湖西的115師蘇魯豫支隊合編,仍稱蘇魯豫支隊,歸115師建制。
2~5月,山東縱隊進行了以整編,4支隊編成1個基幹團(仍稱第4支隊),5支隊編為 13、15團,第7、8支隊與第2、9支隊合併為第1支隊,5支隊61團與12支隊合編為新的第2支隊,臨郯獨立團編入隴海南進支隊,津浦支隊1個營與3支隊、7、8支隊各一部合編為山東縱隊特務團。
整編後,山東縱隊轄第1、第2、第3、第4、第5、第6支隊,隴海南進支隊,魯南人民抗日義勇隊第1總隊和縱隊特務團等。
此後,山東縱隊同入魯的115師並肩作戰,鞏固與擴大了山東各抗日根據地。
隨著山東抗日遊擊戰的發展,抗日武裝也在不斷壯大,其中既有八路軍的正規部隊,又有一些地方武裝,指揮不統一。為統一指揮山東與蘇北的八路軍各部隊,北方局、八路軍總部,打算組建八路軍第一縱隊,以徐向前為司令,朱瑞為政委。
正在冀南的129師副師長徐向前和在晉東南八路軍總部的朱瑞接到命令後,星夜向山東進發。
隨同朱瑞去山東的幹部,多是朱瑞從八路軍總部、野戰政治部和抗大一分校選調的,有王建安、羅舜初、徐黎平等軍事指揮人員,謝有法、劉志超、李竹如等政工幹部。
6月7日,徐向前、朱瑞碰面,隨後一行出發,29日到達沂蒙山區,沂蒙山區位於山東中南部,現在這裡成了山東共產黨軍隊的指揮中心。
徐向前、朱瑞一行人與郭洪濤(山東分局書記,原為蘇魯豫皖省委書記)、張經武(山東縱隊指揮)、黎玉(山東縱隊政委,原為山東省委書記)會合。
30日,召開由山東分局和山東縱隊領導參加的高階幹部會議,郭洪濤報告了山東根據地開創經過及反“掃蕩”經驗,張經武報告山東軍事問題,黎玉講了山東縱隊的政治工作。
此時,黎玉和張經武領導的山東縱隊有2.5萬多人,開闢了沂蒙山區和膠東等根據地。
但成立時間短,戰鬥經驗少,幹部缺,裝備差,處境非常艱難。好在沂蒙山區地形便利,加上部隊指戰員多是本地人,熟悉地形、民情,藉助青紗帳和群眾掩護,輾轉游擊,頑強地抗擊著敵人。
恰逢日軍正對魯中抗日根據地進行第一次大規模“掃蕩”,徐向前、朱瑞等馬上帶領部隊,全力投入反“掃蕩”鬥爭。
反“掃蕩”一結束,兩人立即開始著手統一部隊建制,健全縱隊領導機構的工作。
8月1日,正式組成八路軍一縱隊,徐向前任司令,朱瑞任政委,統一指揮山東和蘇北的八路軍各部隊。原蘇魯豫皖省委改為山東分局,由郭洪濤、徐向前、朱瑞、羅榮桓(115師政委)、黎玉、張經武、陳光(115師代師長)、彭雪楓(新四軍遊擊支隊司令)組成,郭洪濤任書記。
9日,成立山東軍政委員會,朱瑞、郭洪濤、羅榮桓、徐向前、黎玉為委員,朱瑞任書記。
之前山東曾一度受王明“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主張的影響,未能堅定地貫徹獨立自主方針,退讓太多,秦啟榮形同漢奸,多次向我進攻,未能給予有效還擊,如不加改變,山東創造根據地是要受挫折的。
因為沒有政權,八路軍的物資供應發生困難,連吃飯都是問題,有時競到斷糧的地步。國民黨政府不給八路軍糧和錢,幾萬部隊穿衣、吃飯、醫藥、裝備供給困難可想而知。
為此,徐向前到魯蘇戰區總司令于學忠那裡談判,明白告訴于學忠,共產黨要在根據地內建立政權。
于學忠是張學良的親信,實際上並不是東北軍的嫡系,1927年6月以前還在吳佩孚手下任軍長,吳佩孚倒臺後,才被張作霖父子邀去東北軍。張學良沒有因為他是吳佩孚的部下而冷落他,恰恰相反,對他採取了信任態度,這使于學忠很感激。張學良被扣後,他不僅忠於職守,還把張學良的戰馬養在身邊,他不騎也不準別人騎,以表示對張學良的忠誠。
于學忠熱情地接待了徐向前,只是于學忠不贊成八路軍搞政權:“你們抗日,就不要搞地方政權了,八路軍是軍隊,不能搞政權。你們搞政權,我這個省政府怎麼搞?”
徐向前說:“我們是抗日的軍隊,要搞抗日根據地,就得建立政權。在中國的土地上,總不能讓日本人橫行,而對抗日軍民加以限制吧?”
于學忠說:“你們不搞政權,也可以抗戰呀!”
徐向前說:“我們的部隊抗戰得吃飯,沒有自己的政權就沒飯吃。你們一不給我們糧款,二不給我們槍彈,連應該發的薪餉都不給,我們不搞政權,怎麼辦?”
最終於學忠同意了八路軍可以在根據地內搞政權。
8月下旬,1縱指揮山東縱隊第1、第3、第4支隊,在魯中的淄河流域反擊國民黨頑軍的挑釁,收復諸多失地。
10月13日,1縱合併到山東縱隊,組成統一的指揮。
1939年夏到1940年春,115師和山東縱隊,與山東軍民一起挫敗日偽軍對膠東、清河、泰西和冀魯邊等地區的“掃蕩”,取得梁山伏擊戰、大郝家伏擊戰和泰山區、抱犢崮反“掃蕩”的勝利。
8月起,山東縱隊進行第二期整軍,其間成立了第1、第3軍區,第2軍區由115師獨立旅兼。
1939年8月4日,膠東國民黨頑固派暫編十二師師長趙保原進攻八路軍掖縣根據地,捕殺共產黨地方工作人員及家屬。9日國民黨第三遊擊縱隊司令秦啟榮在萊蕪北雪野地方,襲擊了四支隊司令部;5天以後,又在淄河流域圍攻山縱2個營達10天之久。這就是有名的“雪野事件”和“淄河事件”。在這之前,3月間也是這個秦啟榮,在太和鎮伏擊山縱三支隊過路部隊,政治部主任鮑輝以下100多人慘遭殺害。
9月,毛澤東與中央社、掃蕩報、新民報三社記者談話時說到:“張蔭梧、秦啟榮是兩位磨擦專家,張蔭梧在河北,秦啟榮在山東,簡直是無法無天,他們打敵人的時候少,打八路軍的時候多,和漢奸的行為很少有區別。”
秦啟榮反對八路軍不是孤立的,山東頑固派的首領是沈鴻烈,兩人一個在臺前,一個在臺後,他們打日本外行,反對八路軍很內行。沈鴻烈對抗日表現不熱心,只是反覆要求限定八路軍在山東的游擊隊人數,劃定佔領地及防區。
沈鴻烈曾在張作霖部隊中待過,抗日戰爭爆發時擔任海軍第三艦隊司令兼青島市市長,日軍從青島登陸,他不戰而逃,比韓復榘跑得還快,可是很會開脫,告了韓復榘不戰而逃的狀。他逃到徐州不到1個月,蔣介石殺了韓復榘,委任他為山東省政府主席。
他們對八路軍是見人就捉,見槍就下,見幹部就殺,有損抗戰的力量,還說“寧亡於日,不亡於共,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其猙獰面目暴露無遺。
沈鴻烈接二連三地向八路軍進攻,同時勒令八路軍將諸城、海口交還,極力推行分化孤立、封鎖給養、武裝威脅、收買、繳械等政策。已對八路軍抗日根據地構成了嚴重威脅,不對他們進行反擊,抗日根據地就保不住。
山東國民黨軍隊為數眾多,最多時大小達200多股,20餘萬人。這些部隊中,有傾向抗日的較進步者,有消極抗日卻積極反共的,也有徘徊於左右之間的中立分子,對付他們的政策分別為團結、打擊、爭取,打擊的物件主要是秦啟榮,還有王洪九(國民黨遊擊第十支隊司令)和張裡元(國民黨遊擊第一縱隊司令)等人。
1939年8月下旬,山東縱隊在魯中淄河流域的反頑戰役,這次戰役有1、3、4三個支隊參戰,由山東縱隊指揮張經武和參謀長王彬前線指揮,連戰幾天消滅秦啟榮一部,收編一部,繳槍2000多支,殘部逃了。
除這次反頑戰役之外,115師和山東縱隊其他支隊,也在各地區開展反頑鬥爭。
盧溝橋事變兩年多,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軍對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的“掃蕩”愈來愈烈
在反“掃蕩”作戰中,有名的戰鬥有115師的“梁山殲滅戰”、“白彥戰鬥”,山東縱隊一支隊的“五井戰鬥”、二支隊的“孫祖戰鬥”、四支隊的“楊家橫夜襲戰鬥”、挺進縱隊的“王八寨戰鬥”、東進支隊的“馬坊、重坊戰鬥”等,這些戰鬥,都程度不同地給日偽軍以殺傷。
日軍掃蕩了多少次?那時部隊就是整天到處遊擊,部隊在一個村子一次住宿超過3天都很少,但由於游擊區範圍小,部隊整天轉來轉去,碰在一起是經常的事,上次在這家住,這次還要到這家。有的房東他很熟,有時一進村就被接去了,熟悉的房東還請喝酒。
山東縱隊這支剛剛組建不久的部隊,強點在於部隊的政治素質較好,有決心與侵略者做鬥爭,但它的弱點是幹部戰術修養差,單獨行動把握小,不善於集中最大限度兵力抓住敵弱點爭取殲滅戰,不會作遭遇戰、埋伏戰、襲擊戰,射擊不準確,射擊無規律,亂消耗子彈,行軍力不強,動作遲緩,常失戰機,戰場紀律不好,常發生忽視命令、修改命令、臨時脫逃的現象,戰場政治工作制度未建立。
根據鬥爭形勢和山東部隊的實際,徐向前提出了武裝力量建設的“九化”:“1、主力兵團正規化。2、地方武裝基幹化。3、游擊隊組織化。4、自衛團普遍化。5、黨的領導絕對化。6、戰鬥力頑強化。7、行動積極化。8、生活艱苦化。9、紀律嚴肅化。”
同時大量培養、選拔、聘請幹部,聘請各種人才,如騎兵、技術兵、炮兵人才,技師、技術人才,如無線電人才,只要願意真正抗日,都歡迎他們來參加八路軍。
加強參謀、機要工作和軍需供給工作,開辦參謀人員訓練班,學習參謀業務,制定參謀工作制度,要求技術參謀進到戰術戰略參謀。
除此之外,膠東、魯南還有金礦,月產黃金12兩。
1940年6月7日,徐向前帶著警衛小分隊,踏上了去延安的路。
10月,山東縱隊與八路軍1縱機關合並,仍保留山東縱隊番號。同月,東進抗日挺進縱隊的津浦支隊調歸山東縱隊建制,編入第2支隊;直轄第4團改稱蘇魯支隊。
1940年3月,6支隊、蘇魯支隊調歸115師建制。
4月,以山東縱隊1軍區為基礎,組建9支隊,進入日照、莒縣一帶開闢抗日根據地。
此時,山東縱隊進行第三期整軍,部隊發展到3萬餘人。
8月,隴海南進支隊編入八路軍5縱。
9月,山東縱隊進行第四期整軍,所屬部隊整編為4個旅、3個支隊、2個團:第1旅由1支隊1、3團和4支隊1、2團編成,第2旅由2、9支隊編成,第3旅由3支隊編成,第5旅由5支隊編成;第1支隊由沂蒙區基幹武裝編成,第4支隊保留,第5支隊由第3軍區(膠東) 編成;縱隊直轄特務第1、2團,連同軍政幹部學校等共5.1萬餘人。
1941年4月,以縱隊特務2團1個營等為骨幹重建蒙山支隊(原稱蒙山獨立支隊),活動在沂蒙南部地區。
6月,山東縱隊進行以克服分散主義、地域觀念、實現正規化為中心的第五期整軍。
8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山東縱隊歸115師首長指揮,山東縱隊軍政委員會和115師軍政委員會合組為山東軍政委員會,羅榮桓任書記。
同月,組建4旅,活動於泰山地區;4支隊改為魯中軍區1軍分割槽;1支隊改為魯中軍區2軍分割槽。
9月,縱隊特務1、2團編入1旅。
11~12月間,山東縱隊協同115師在沂蒙山區挫敗了日偽軍5萬餘人的“鐵壁合圍大掃蕩”。
1942年8月1日,山東縱隊改編為山東軍區,以縱隊機關一部組建魯中軍區,1旅改歸115師建制,2旅改為濱海軍分割槽,3旅改為清河軍區,4旅與魯中1軍分割槽合併,5旅歸膠東軍區指揮,5支隊機關改為膠東軍區機關。
魯中軍區,王建安任司令,羅舜初任政委,轄第1、第2、第3、第4軍分割槽。
1943年3月,山東軍區與115師合併,成立新的山東軍區,羅榮桓任山東軍區司令兼政委、115師政委、代師長、山東分局書記,統一領導山東的黨政軍工作。
至此山東縱隊完成了使命,從1938年12月成立至1943年3月,共作戰4500餘次,殲滅日偽軍9萬餘人,部隊發展到6萬餘人。
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歲月,羅榮懷領導山東軍民進行精兵簡政,實行主力部隊地方化,加強連隊基層建設,開展分散性、群眾性游擊戰爭,針對日軍對根據地的“掃蕩”和“蠶食”,提出“敵人打過來,我們就打過去”的“翻邊戰術”,扭轉了山東抗日根據地的被動局面。
1945年,山東進行大反攻,控制山東境內的津浦、膠濟、隴海鐵路,收復除濟南、青島少數城市之外的大部地區。
此時山東軍區已經發展到27萬正規軍,佔共產黨軍隊的三分之一。
1945年8月,山東部隊整編,魯中軍區的第1、第4旅編為第3、第4師,魯中各軍分割槽及縣區武裝,組成警備1、2、3、4旅。
1945年10月底開始,羅榮桓率領山東軍區部隊陸續出發,除個別部隊是走陸路外,絕大多數分三批乘船到東北。除6萬餘人正規部隊以外,還派往東北20個基幹團,約3萬人,向東北共輸送了9萬人的幹部、戰士,成為東北民主聯軍的中堅力量。
山東軍區剩下的20餘萬正規軍也成為了三野主力。
11月,魯中軍區3師、警1旅一部、警3旅大部調往東北後,魯中軍區以警2、警3旅一部,組成9師,其它部隊編為警備旅和獨立1、2旅。
隨後,魯中軍區參加打破國民黨自徐州沿津浦路北進華北、東北計劃的作戰,繼而攻佔了幾處魯中要地,並解放了膠濟線西段,使魯中、渤海兩解放區聯成一片。
1946年初,魯中軍區司令王建安、政委嚮明、參謀長張仁初,下轄第4師(師長孫繼先、政委王一平)、第9師、魯中警備旅、獨立1、2旅等部隊。
6月,內戰全面爆發,國民黨從濟南、濰縣沿膠濟線兩路對進,向淄博解放區進攻,魯中軍區參加膠濟路西段阻擊戰、淄博保衛戰等。
在文埠戰鬥中,魯中軍區殲敵一個建制團又一個半營,首創一舉殲滅國民黨正規軍一個建制團的範例。
1946年12月,魯中軍區部隊參加魯南戰役,全殲國民黨第1快速縱隊等。
1947年2月,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整編為華東野戰軍,魯中軍區主力整編為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司令王建安,政委嚮明,副司令孫繼先,參謀長張仁初,政治部主任王一平,下轄第22師(由4師改稱,孫繼先兼師長)、第23師(由9師改稱)、第24師(由警備旅改稱)和一個炮兵團,全縱隊共3.3萬人。
2月,參加萊蕪戰役,8縱全殲國民黨73軍77師,後又協同兄弟部隊殲國民黨第2綏靖區李仙洲集團,8縱22師生俘李仙洲。
4月,在泰蒙戰役擔任阻擊。
5月,在孟良崮戰役中,作為5個主攻縱隊之一,8縱擔任左翼穿插分割重任,切斷敵整編74師與整編83師的聯絡。
1947年7月,轉入戰略反攻,8縱編入粟裕指揮的外線兵團,西出津浦線,轉戰魯西南,先後參加了沙土集戰役和土山集戰鬥。
9月下旬,進軍豫皖蘇邊區,橫掃國民黨保安部隊。
11月,隴海鐵路破擊戰,控制了開封至徐州段。
1948年2月,為配合平漢線破擊戰,成功阻擊了國民黨“王牌”第5軍多次西援。
1947年12月至1948年2月,為開闢新區和加強地方政權建設,24師師部及該師71團調往許昌以西地區組建豫皖蘇軍區第5軍分割槽,24師70團撥歸22師指揮,24師72團改為縱隊特務團。
1948年3月,洛陽戰役,在洛陽東阻擊鄭州國民黨東援。
戰後,司令兼政委王建安奉命上調為山東東線兵團副司令,張仁初接任8縱隊司令,王一平接任政委。
為配合中野宛西戰役,8縱先在方城、泌陽阻援,後奔襲許昌,全殲河南省保安獨21旅。
6月,8縱和3縱出其不意包圍河南省會開封,8縱率先突破新南門,與3縱一起全殲守敵3萬多人,創造瞭解放戰爭中攻克關內國民黨省會城市的先例。
隨後,阻擊新5軍東援4晝夜,從此“排炮打不動,一定是八縱”的威名遠揚。
8縱後又參加了圍殲區壽年兵團的睢杞戰役。
9月,濟南戰役,在魯西南打援。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8縱搶佔運河鐵橋,為保證大部隊的透過圍殲黃百韜兵團贏得了時間。在圍殲黃伯韜兵團的戰鬥中,8縱是5個主攻縱隊之一。
隨後參加圍殲杜聿明集團。
經過幾年的解放戰爭,8縱已經成為華野主力,特別是攻堅能力最強的6個縱隊之一。
1949年2月,華野8縱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軍,軍長張仁初,政委王一平,22、23師依次改稱第76、第77師;同時24師歸建,以其71團、72團一部為基礎與69團、軍部特務團組成第78師,全軍共3.2萬餘人,隸屬於三野8兵團建制。
4月,渡江戰役。
5月,上海戰役,連續攻克崑山、嘉定、國際無線電臺、真如火車站、大場飛機場等築壘,控制蘇州河北側市區,後擔任上海警備任務。
1950年1月,26軍和20、23、27軍的9兵團組成攻臺的第一梯隊,30軍88師改歸26軍建制。
1950年11月,26軍參加志願軍,入朝作戰。
26軍在軍長張仁初、政委李耀文的率領下,在極其艱苦和困難的條件下,參加了第二、四、五次戰役和金化、鐵原防禦戰。
在第四次戰役第二階段,26軍採用運動防禦的戰法,阻擊西線進攻之敵主力,激戰38個晝夜,殲滅敵軍1萬餘人,並創造了步兵班擊毀美軍9輛坦克的紀錄。
在金化、鐵原防禦戰中,26軍堅守陣地近11個月,進行大小戰鬥565次,殲敵2萬餘人。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26軍共殲敵3.8萬餘人,居參戰各軍第5位。
1952年6月,26軍從朝鮮回國,駐守膠東半島海防重地。
1967年,76師調福州軍區江西省軍區建制,後11軍33師調入26軍改稱76師。
1985年,26軍改編為解放軍第26集團軍,下轄76師(原11軍33師)、77師以及原46軍的136、138師,並編入坦克8師。
1998年後,77師縮編為摩步77旅,坦克8師改編為裝甲師。
在原第67集團軍撤消後,其所屬199摩步師和200摩步旅調歸第26集團軍所轄。
此後,76師被改編為山東省陸軍預備役師,136師改編為河南省陸軍預備役師。
2003年,138和199摩步師縮編為旅,200摩步旅撤銷番號。
2014年前,第26集團軍下轄:摩步77旅、摩步138旅、摩步199旅(紅軍師)、裝甲8師、炮兵8旅、高炮76旅、直屬陸航團、通訊團、電子對抗團、防化團、工兵團、特種兵大隊。
補充一句:26軍原來的76師,後改為86師屬29軍,改屬31集團軍,還是頭號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