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裝備上艦,緣何“水土不服”
——第七十二集團軍某旅與海軍太行山艦開展聯演聯訓的一段經歷
■陸棟鈺 張榮利
風力8級,浪高2.5米。某海域內,海軍太行山艦在海風捲起的海浪中左右搖晃。
作戰控制室內,第72集團軍某旅炮兵營營長許曉勇透過舷窗看著海面,腦筋飛轉。這是許曉勇第一次隨艦出海,也是該旅第一次同海軍登陸艦進行聯演聯訓。
軍艦即將抵達泛水海域,陸軍分隊海上通訊聯絡測試開始。許曉勇一邊利用有線電話向各坦克分隊下達指令,一邊按照通訊方案檢查除錯揹負式電臺。
“1號、2號方案通訊正常,3號方案的通訊通道中有不明噪聲!”幾分鐘後,通訊員張智的報告讓許曉勇心頭一緊。他立即下達命令,要求各分隊再次檢查電臺介面和引數,但一番操作後,通信噪聲依然存在。就在此時,太行山艦副艦長蔣大勝找了過來,反映軍艦的近距離通訊也出現了不明噪聲。
引數設定、電臺狀態都正常,為何會出現噪聲?一番交流後,二人立即組織官兵對所屬通訊裝備再次進行檢查和除錯。
“01,我是11,收到回答!”經過10多分鐘的聯調聯試,通信噪聲終於消失。原來,按照雙方既定的通訊方案,頻率等引數有極小部分重疊,加之雙方電臺距離較近,導致相互干擾,出現噪聲。
“問題竟然出在這裡!”許曉勇不禁感慨,上艦前,他已經查閱了大量關於海軍登陸艦的通訊、裝載、航渡等方面資料,也安排任務分隊進行了相關訓練,沒想到還是百密一疏。
“聯合作戰不是簡單的人裝疊加,還要注重培養官兵的聯合思維。”全程跟訓的該旅領導告訴筆者,通訊有噪聲並不是什麼大問題,解決起來也簡單,但這個細節反映的問題值得深思, “不少指揮員還缺乏聯合觀念。”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瞭解一同執行任務的兄弟單位和友鄰部隊,與瞭解敵人一樣重要。”這個小插曲同樣引發了蔣大勝的思考,“未來戰爭,聯合制勝。這要求我們不僅要樹立起聯合的意識,更要具備聯合的技能,尤其要加強聯合基礎課目研練。”
一場關於聯合作戰的討論隨即展開,裝備器材在艙室裡的存放位置太隨意、雙方口令訊號不統一等細節問題被一一查擺,太行山艦官兵與該旅官兵一同在現場研究解決方案。
許曉勇告訴筆者,下一步,他們將更加註重聯合思維、聯合籌劃、聯合基礎訓練,把擔負共同作戰任務的其他軍兵種裝備和戰法學深悟透,培養更多懂聯合、會聯合的軍事骨幹。
隨著警示燈亮起,數十臺裝甲車從太行山艦接續駛出,踏浪蹈海,向戰而行……
微議錄
聯演聯訓要向細節延伸
■吳卿
聯合作戰是未來戰爭的基本形式,要求各軍兵種高度融合、互為你我,相互支援、一體保障。當前,我軍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已經建立,戰略戰役訓練取得可喜成果,戰術層面的聯演聯訓也日益成為常態,但仍需不斷深化,向細節延伸。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在武器裝備高度整合、作戰單元緊密關聯、組織形式更加複雜的聯合作戰中,任何一個細節都可能影響戰局走向。上文提到的通訊干擾問題,其實就是頻譜管控做得不細緻、不到位造成的,而這項工作的重要性經常被人忽視。
因此,各級在組織、籌劃、參加聯演聯訓時,要更加重視末端細節、更加註重打牢基礎,使“聯合”最終體現在一道道口令、一個個引數、一件件裝備裡,確保精準無誤,防止出現“阿喀琉斯之踵”。只有這樣,聯合才會真正實現融合、聚合、耦合,釋放應有的效能。
新聞延伸
陸軍某旅結合駐訓任務與空軍某部展開互為條件訓練——
彼此砥礪,共同提高
■李鴻濤 丁文輝
“訊號消失”“重新定位,繼續搜尋”……雪域高原秋風起,在喀喇崑崙腹地,陸軍某旅與空軍某部一場空電對抗演練悄然打響。每一輪對抗結束後,該旅防空分隊隊長粟亮便與作訓科參謀祖江生一頭扎進“中軍帳”,對照兄弟單位傳來的作戰資料展開復盤分析。
“沒有硬碰硬的真較量,就檢驗不出實打實的戰鬥力。” 祖江生告訴筆者,在以往的訓練中,該旅大多依靠模擬器模擬敵情,根據理論數值展開訓練,難以檢驗實戰效果。“作為未來體系作戰中‘當先鋒、打頭陣、貫全程’的新質作戰力量,怎能閉門造車?”一次黨委議戰議訓會上,旅黨委一班人意識到,要想檢驗並提升戰鬥力,就必須打破自我設計、自我檢驗、自我迴圈帶來的侷限。
於是,結合此次高原駐訓任務,該旅主動與空軍某部協調建立常態化互為條件訓練機制,共同研究制訂訓練計劃,精準安排訓練內容,定期實施對抗合練,彼此互為條件、互為對手。
“一次次緊貼實戰的較量,為我們雙方探索精進戰法訓法,提供了一系列可靠資料!”祖江生介紹,每次聯訓後,他們都會與空軍某部的對抗席位展開探討,哪裡存在盲區、何時被截獲、用的什麼戰法、干擾效果如何……在一次次交流中,雙方的實戰能力得到了同步提升。
“這種方式的對抗訓練不是要爭出個誰高誰低。” 旅長王亞軍介紹,如今,他們與空軍某部實現了訓練資料共享、訓練條件互設,聯合的程度越來越高。據悉,該旅剛剛完成新列裝無人機的首飛。接下來,他們將與空軍某雷達站展開實兵對抗訓練,檢驗無人機作戰能力。
(本文刊於《解放軍報》2021年9月7日第8版)
來源: 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