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報 記者 王曉萍
今天是抗美援朝紀念日,71 年前的今天,抗美援朝戰爭序幕拉開。
"這場仗如果我們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要打。我們出生入死,就是為了他們不再打仗。"電影《長津湖》裡的一段臺詞,道盡志願軍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令人感動。
在抗美援朝紀念日到來之際,晨報記者拜訪兩位曾經參戰的老兵,聽他們講述抗美援朝戰爭中發生的動人故事。
沈金富:拆棉被當棉球繃帶救傷員
電影《長津湖》中,"第七穿插連"衛生員大川為保護受傷的戰友,以後背作盾為其擋槍彈犧牲。這一劇情,深深觸動了沈金富。
沈金富,原杏林區衛生局局長,海滄區離休老幹部,祖籍山東泰安,出生於 1931 年,1945 年參軍,後受訓成為一名衛生員,曾參與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後來,他又參加了抗美援朝,抵達朝鮮後他首次參戰就是在長津湖地區。
"入朝時,棉服沒來得及發放,我們就戴著大蓋帽、穿著單薄的軍裝奔赴戰場。" 1950 年 11 月,沈金富所在的山東警備 17 團隨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 20 軍赴朝鮮東線戰場,配合主力部隊作戰,阻擊美軍。沈金富回憶,當時已入冬,一到戰場就趕上颳風下雪,氣溫零下 20 多攝氏度,有時甚至降至零下 30 攝氏度。"我們的戰士有的被凍得手腳發紫、發黑,但仍克服惡劣的天氣條件,勇敢作戰。"
前線戰鬥激烈,不少戰士負傷。沈金富與其他衛生員組成擔架隊,常冒著槍林彈雨,將受傷的戰士抬回後方搶救。因運輸線遭敵方封鎖,軍隊醫療用品短缺,沈金富與其他衛生員就拿出他們蓋的棉被,取出內裡的棉花作為棉球,外邊的被套則剪成布條作繃帶。"部分棉被充當醫療物資後,休息時,我們只能幾個人共用一條被子,抱團取暖。"
長津湖地區群山連綿、森林密佈,交通閉塞,前方一旦缺醫少糧,沈金富等衛生員還要擔負起補給之責,抓著繩索、鐵鏈,翻山越嶺將物資送往前線。"翻山送物資時,敵人炮火不斷,有同志因此不慎跌落,摔傷甚至犧牲。"戰場上,沈金富曾與死神擦肩而過。"有一次,我被彈片擊中腿部負傷。還有一回,敵人機槍掃射,5 個人就有 2 個人負傷、犧牲,我坐在一邊剛好躲過。"
"戰時別說換衣服,連澡都沒法洗,只能偶爾抹抹身子。"沈金富告訴記者,因為衛生條件差,在作戰期間他曾患急性傳染病"迴歸熱",被送回齊齊哈爾的醫院救治,病癒後又立即重返戰場。
1951 年 10 月,沈金富受命回國。在朝鮮戰場將近一年時間,他經歷過 5 次大戰役。去朝鮮時,他所在的衛生隊有二三十名衛生員,回國時僅剩十來人。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短短八個字,卻是支撐沈金富和與其並肩作戰的衛生員們克服困難、艱苦作戰的崇高使命,他們以急救包等為"武器",救治受傷戰友,為贏得勝利作貢獻。
吳桂佑:三枚紀念章珍藏至今
家住海滄東孚的吳桂佑年近九旬,頭髮花白,仍站得筆直、坐得端正,眼神明亮而堅定,不改軍人本色。
1951 年 3 月,吳桂佑在福建省建甌縣入伍,隨部隊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令人遺憾的是,因年事已高,關於參戰的經歷,吳桂佑已記不清晰,唯有檔案裡寥寥幾句話和他珍藏的兩枚紀念章,留下了他參戰的印記。
關於吳桂佑的一份鑑定材料寫著:"該同志政治立場是堅定的,無論在任何艱苦的情況下,都能經得起考驗,在抗美援朝、剿匪鬥爭中就表現了這一點。"
吳桂佑的兒子吳金盛曾聽老人提起自己參戰的隻言片語,他說:"我聽聞,父親在戰場上主要負責炊事、工程搶修等保障任務。"
凝聚著吳桂佑當年參戰記憶的照片等物件,隨著家裡幾次搬遷早已遺失,僅有兩枚紀念章珍藏至今:一枚是他 1951 年入朝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贈予的抗美援朝紀念章,另一枚是 1953 年勝利日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贈予的"和平萬歲"抗美援朝紀念章。
1957 年,吳桂佑復員,在海滄東孚成家立業。在吳金盛看來,儘管父親很少提及自己的從軍經歷,然而對於軍人榮耀的看重和保家衛國的執著,早已融入他的骨子裡,並體現在家風傳承中。
妻子早逝,吳桂佑一人將兩個兒女拉扯大,家中並不寬裕。1982 年,他堅持將吳金盛送去當兵,當時吳金盛 19 歲,正是年輕力壯能為家裡分擔的時候。
去年,吳桂佑第三次獲頒抗美援朝紀念章。戴上嶄新的紀念章,他向在儀式上為他授章的嘉賓回敬軍禮。這個標準而充滿力量的軍禮,彷彿是他對那段光榮歲月的回首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