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供應鏈面臨崩潰,再加上通貨膨脹大宗商品價格暴漲。最近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因煤價上漲而出現的拉閘限電這件事。
其實這場能源危機已波及全球,歐洲各國天然氣價格和電力價格持續飆漲至歷史新高。這波天然氣價格暴漲還引發了各大買家的恐慌,如日本和印度正狂購天然氣。印度和巴西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電荒。
這時候很多人說這些大宗商品的定價權都是被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控制的,中國沒有大宗商品的定價權,我們是在替發達國家買單,錢都被人家給賺去了。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大宗商品的價格到底是被誰掌控的?價格是想漲就能漲的嗎?
一、首先說下商品價格的形成
大家都知道商品的價格由供給和需求決定。
供給大於需求,也就是賣的人多買的人少,這個時候價格下跌,就是所謂的產能過剩。2017年我國的政府報告就提出了去產能的工作方向,為的是解決我國產品供過於求而引起惡性競爭的不利局面,針對的主要是傳統制造業如鋼鐵、水泥、電解鋁等,房地產的去庫存也是一樣的道理。
需求大於供給,也就是買的人多賣的人少,這個時候價格上漲,也就是供不應求。大家應該記得2020年突然襲來的疫情,使得口罩成了當時最緊俏的商品,醫用口罩一度漲到了5塊一個,後來口罩的產量上來之後價格才降到了幾毛一個。而當時的歐洲各國都在爭相花高價購買防疫物資,德國海關不講武德竟還把瑞士和義大利的防疫物資給扣了。
商品的價格除了供需以外,以前商品的價格明顯還受到了地域的制約,比如古代的絲綢之路,中國這邊的絲綢,茶葉、瓷器司空見過價格也很便宜,但到了西方那邊就緊俏的不得了,一般只有富人才買得起。後來西方的生意人為了節省過路費(路過阿拉伯人的地盤是要收過路費的),千里迢迢開著船跑到中國來做生意。
我們這邊80年代剛改革開放那會兒沿海城市的商品一下子多了起來,這就催生了很多倒爺,來自國內五湖四海的人們跑到廣州上貨,然後用人揹回到內地去賣。其實現在的很多企業家就是那時候下海發展起來的,比如萬科的王石就是透過倒賣玉米賺的第一桶金。
現在這種方式肯定是不行了,因為網路通訊的快速發展商品的價格已經很透明瞭,而中國發達的物流運輸網路運費可以做到很低,即使是幾塊錢的網購商品基本都可以做到全國包郵,所以現在你基本看不見商人用人來背貨的情形了。
有些特殊商品的價格不受供需的影響,比如說我國的醫療、火車票、農產品、這些涉及民生的商品價格會異常穩定,因為會受到政府限價或補貼的影響,這些都屬於例外情況這裡不做討論。
近些年來學區房的火熱則將供需嚴重不平衡體現得淋漓盡致,優質的教育資源的稀缺性造就了天價學區房,原因就是學區房的需求遠超供給。
二、商品的定價機制
最早原始社會的人們之間都是物物交換,後來逐漸發展出了貨幣,就變成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再後來逐漸形成了大型的交易市場以及定期集貿市場,至今農村還有這種每週2~3次的集市。而農產品的生產具有季節性,往往出現季節過了沒得賣的情況,因而逐漸產生了簽訂遠期供貨合同的交易方式,也就是先訂貨,等有貨了再交付,這便是商品期貨合約的雛形。
時間到了1848年由82位商人發起組建了美國第一家中心交易所,芝加哥交易所,由交易所承擔買賣雙方的信用擔保和中介,條款包括:商品的品質(規格、等級)、產地/生產場家、交易數量、價格或計價方式、交收實貨日期和地點、付款方式等。這個時候的交易所開展的遠期合約交易,還要到期交割商品實貨的,還屬於現貨交易的範疇。
後來逐漸出現了不再以到期交割實貨為目的,在合約到期前可以不斷被轉讓的交易,這就給不具備實物交割條件的投機者提供了參與期貨交易的機會。自此期貨商品不再僅僅代表著實物交割,還附帶了金融屬性。大家是否還記得去年中國銀行的原油寶事件,原油寶實際上就是原油期貨合約,中國投資者並不具備實物交割的資質,在合約到期之前必須平倉賣出,而當時臨近合約到期的原油期貨,所有人都在賣出而沒有人買入最終導致出現了負油價。
這種不以交割為目的且具備金融屬性的商品期貨合約的出現,再加上網際網路的興起,使得全世界各大交易所都可以資訊共享,也就是說世界上任何一家角落看的商品都是同一個價格,比如說最近歐洲天然氣價格暴漲老百姓都快買不起暖氣費了,那這個天然氣價格只是歐洲上漲了嗎?答案是否定的,是全世界的天然氣價格都在暴漲,這個時候商品的價格就不再有區域性,例如最近因煤價上漲我國出現了用電緊張,其實這事兒全世界都在上演。
所以現在的世界貿易中商品的價格都是以期貨價格為準,不存在中國的煤貴,外國的煤便宜的事情。
三、大宗商品的價格是誰來控制的
前面說了商品的價格由供需關係來決定,這個供需關係不再是看某一個單一的市場,就好比你家附近的黃金交易市場,這裡的供需關係是無法決定黃金價格的,我們的眼光要放大些,要看全世界交易所,要看全世界的經濟趨勢。大家都知道黃金具有避險屬性,比如去年黃金大漲就是因為新冠疫情的爆發,黃金價格半年之內一下子上漲了50%,這是由全球的避險情緒影響的。
最近油價飛漲,92#汽油都漲到7塊3了,這時候就很多人說歐美國家有大宗商品的定價權想漲就漲,想割誰就割誰,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價格上漲代表著需求大於供給,體現在全球交易中心的石油期貨價格也是一樣,肯定有很多資金買入而至。但這些人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隨著新冠疫情的緩解,全球經濟正在復甦,但之前供應鏈並沒有恢復到疫情之前的狀態,大批貨物和貨船滯留在港口,全球正在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機,由此帶來所有大宗商品的價格都在上漲。
全球的經濟規律就好比向前奔走的車流,誰也沒法逆行。商品的價格走勢必定要符合經濟的規律,即使是強如美國一樣也要承受大宗商品的上漲。
很多人認為大宗商品的價格可以是被某些人控制的,那麼2012年港交所收購了英國的lme交易所後,全世界金融大鱷們所有的頭寸,所有的倉位都盡收眼底,這個時候我國就擁有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了嗎?依然是沒有。大宗商品的價格依然按照它應有經濟規律而執行,可有些人把所謂的“一賣就漲,一賣就跌”歸結為缺乏定價權,而這所謂“定價權”根本是個偽命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大宗商品上有絕對的定價權。
四、沒有定價權就等於無解了嗎?
還有另一條路來規避商品上漲的資金風險,就是對沖。對沖這個概念可能有許多人不瞭解,美國金融大鱷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就是對沖基金公司,其操作宗旨是購買不同的金融產品使得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和化解證券投資風險。
而在大宗商品領域,為了抵消價格上漲帶來的資金風險,入股或併購上游企業就能夠彌補商品價格上漲帶來虧損,比如日本國因資源匱乏早在幾十年前就開始在全球佈局上游資源。2003年三井物產收購了世界最大鐵礦石生產銷售商淡水河谷公司的母公司Valepar15%的股份。鐵礦石價格上漲,三井物產由於持有淡水河谷股份而獲得更大的利潤,無論鐵礦石價格漲跌都能坦然對之。
近年來中國企業也開始進軍全球的礦產產業,去年洛陽鉬業收購剛果的Kisanfu銅鈷礦,山東魏橋組團收購幾內亞的西芒杜鐵礦,寧德時代收購阿根廷NEO公司股權(鋰鹽湖專案),盛屯礦業收購恩祖裡剛果的銅礦公司。
五、結束語
有些人一直有些錯誤的認知:美國印錢也不是為了收割全世界,美國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這麼幹,而這種做法基本屬於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現在很多人喜歡看陰謀論,拉閘限電的大棋論著實火了一把,然而這個世界上存在很多規律,任何經濟現象,背後都是有其邏輯和原理,這些都需要靜下心來獨立思考才能理清。
本文完,如果喜歡就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