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忘情
長征途中的湘江之戰,是紅軍將士不堪回首的慘痛記憶。此戰結束,紅軍主力雖然跳出了湘軍、桂軍的南北夾擊,但總兵力銳減至約3.5萬人,而且有不少部隊成建制損失。
後來紅軍總結湘江之戰的教訓,認為主要責任因歸咎於李德、博古“搬家式”的決策,以及危急時刻的優柔寡斷。這個結論沒錯。不過,如果對比一下紅一方面軍兩大前鋒、紅1軍團和紅3軍團分別阻擊湘軍、桂軍時的指揮,彭總指揮風格粗豪有餘、細緻不足的特點顯現無遺,對戰局的影響頗大。
對比交戰雙方記錄,不難發現,桂軍初時為了“送客”,曾於1934年11月21日將部署在灌興一線的主力南撤,直至27日才折返。李德、博古未能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組織紅軍輕裝疾進,結果讓桂軍以為紅軍欲入桂建立根據地。視廣西為自家“禁臠”的桂軍,便於28日集中4個團的兵力猛攻新圩,另有3個團作預備隊。
面對戰鬥力頗強的桂軍,彭總剛開始只派了紅5師的紅14、紅15兩個團在新圩迎敵,將紅13團留在白塘附近作預備隊。結果,紅14、紅15團與優勢之敵血戰整整3晝夜,紅5師參謀長、紅14團團長、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犧牲。紅14團政委、紅15團團長、政委重傷。營以下幹部大部犧牲。
在紅14團僅剩200餘人,紅15團僅剩400餘人的情況下,彭總這才於11月30日上午令紅6師的紅18團趕往新圩接替紅14、紅15團防務。可是,還沒等紅18團全部就位,桂敵就已突破紅5師在新圩的防線,並徑直衝向集結在石塘附近的紅13團、紅6師主力及紅8、紅9軍團。
如果彭總一開始就在新圩投入紅5師全部3個團,同時令紅6師18團在紅5師陣地後設置第二道防線,情況會好得多,至少能制止桂軍的連續突破。事實上,集結在石塘附近的紅軍部隊人數雖不少,但卻均未做好遭遇強敵的心理準備。結果桂軍突然出現,入伍不久的新兵比例過高的紅8、紅9軍團立即陷入了混亂,無法組織起有效抗擊。紅13團雖然戰鬥力強悍,但在陣腳已被兄弟部隊衝亂的情況下,同樣遭到了重大損失。僅戰鬥了一天,該團便僅剩300餘人。紅6師的紅16、紅17團在石塘附近與來犯之敵血拼,損失也不小。被派去增援新圩的紅18團更是被隔斷了與主力的聯絡,最終全部損失。
在界首渡口的光華鋪戰場上,彭總將紅4師的3個團一字排開,從11月29日起與桂軍4個團接戰。按說雙方兵力相差不大,紅3軍團的戰線應該比較穩固才對。但也正因為如此,彭總疏忽了陣地間隙的控制。而桂軍則利用夜暗,於30日凌晨派兵繞過紅4師防禦陣地,一度佔領了界首渡口。
這裡是核心機關縱隊的主要渡江地點,而且距紅3軍團指揮所不到300米遠。聞訊大驚的彭總,立即從陣地上抽調紅10團2個營兵力掉頭反擊這股桂軍,雖重新控制了渡口,沒有造成更嚴重的後果,但帶隊的紅10團團長沈述清卻不幸壯烈犧牲。而且由於紅10團陣地上防禦兵力驟然減少了三分之二,在正面桂軍的猛攻下該團陣地很快發生動搖。彭總只得令紅11、紅12團退至第二道防線收縮陣地,儘量與紅10團靠攏,以減輕紅10團的防禦壓力,同時令從70公里外的新圩趕來的紅5師、紅6師從行進間投入戰鬥,與桂軍反覆拼殺。
由於是逐次投入戰鬥,因此紅3軍團始終未能將突入的桂軍全部打出去,而是與敵攪在一線,始終形成不了綿亙的防線。這直接導致了12月1日中午紅4師的生存危機:當時,彭總鑑於機關縱隊業已過江,就直接命令與桂軍纏鬥在一起的紅5、紅6師趕緊撤,卻沒考慮到如此一來,一直頂在前面的紅4師將陷入腹背受敵的絕境。
幸虧紅4師政委黃克誠發現情況不妙,不待紅3軍團的命令,即行指揮紅4師邊打邊撤,這才避免了又一重大損失。但當時正在渡河的紅8、紅9軍團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們遭桂軍突襲後損失頗重。其中,紅8軍團事後能收攏到的人員僅千餘人。
實際上,桂軍在新圩和光華鋪兩個方向上總計投入的兵力僅有8個團,也就1.5萬人左右。而紅3軍團在長征之初,有約1.7萬人。即便算上突破前三道封鎖線所受損耗,湘江之戰時兵力也與桂軍旗鼓相當,打得如此險象環生卻有些不應該。長征到貴州後,由廣西紅7軍發展而來的紅5師,只能縮編成紅13團。損失超過三分之二的紅6師只能分散補入紅4師的3個團,紅3軍團只能維持4個團較為充實的編制。而當面桂軍僅付出了傷亡2000餘人的代價,不能不令人扼腕痛惜。
反觀同樣被迫兵分兩地的紅1軍團。由於紅15師配屬紅5軍團行動,林總在北面的腳山鋪方向只掌握有紅1、紅2師的6個團兵力,實際兵力1.3萬人左右。而且11月30日中午前,實際只有4個團的兵力就位,總數約8000人。他們的對手湘軍,則總計投入了29個團,近8萬人的兵力。其中11月29日投入12個團兵力,30日投入20個團兵力。
需要指出的是,湘軍不僅較當面的紅1軍團有數倍的兵力優勢,而且有飛機助戰,投入的炮兵也不是桂軍所能比的。但就在這樣的不利形勢下,林總始終注意讓下屬各團陣地平齊,始終保持了戰線的完整,並且有失必反,在短兵相接中讓湘軍優勢空地火力暫時失去作用。雖然湘軍一直在尋找紅1軍團各陣地之間的防禦空隙,試圖割裂紅軍陣地,但林總沉穩地組織各團逐步後撤,戰鬥陣型始終不亂。哪怕是12月1日一股湘軍成功地接近紅1軍團指揮所,也很快被紅軍發現並擊落。
更為重要的是,由於林總在選擇阻擊陣地時儘可能向北移,因此哪怕到了12月1日中午,紅1軍團奉命渡江,當面湘軍還需要急行軍一天時間才有可能封閉界首、鳳凰嘴這兩個渡口。而等到湘軍緊趕慢趕終於抵達渡口時,還能過江的紅軍各部早就過江了。
在腳山鋪方向上,湘軍付出了傷亡7000至8000人的代價,而紅1軍團的2個師雖然打得艱苦,但實際傷亡也就2000餘人。到貴州後,損失過半的紅15師拆散補入了紅1、紅2師,紅1軍團仍能維持6個團較為充實的編制。
公平地說,紅3軍團將士打得異常頑強,為機關縱隊脫險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紅3軍團陣地上多次出現的危局,導致的後果十分嚴重,彭總在指揮上有欠細膩是因素之一。當然,在當時的嚴重危局困境之下,換了任何一支部隊,也不可能做到行動完美。也正是在苦難與挫折的歷練下,彭總才成長為戰無不勝、功勳等身的彭大將軍,人民軍隊才成為戰無不勝的勝利之師。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