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尹麗梅 童海華 北京報道
作為國家“新基建”重點投入的七大新興產業之一,充電樁的建設運營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然而,《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在充電設施數量存在較大缺口的長期性的矛盾之下,處於“風口”上的充電樁行業價格競爭卻悄然來臨。
近期,深圳市電動車充電行業的相關企業反映,行業內低價競爭現象普遍,呼籲相關部門和行業協會等制定標準,規範管理。廣東省充電設施協會對此公開表示,計劃召開充電設施行業運營平臺企業溝通會。而在今年6月,國網(山東)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亦曾發檄文,指責個別充電運營商引入野蠻資本大搞“1分錢充電”“0服務費”等低價促銷和惡意競爭。事實上,記者注意到,不只深圳、山東,今年上半年廣東省的廣州市、東莞市,以及湖北省、陝西省等地都存在上述擾亂充電樁市場秩序的現象。
在採訪過程中,有電動車車主向記者反映,價格優惠之下,某些充電站存在貓膩:“有的充電樁寫的是某個數值的電壓,但實際達不到,價格聽起來好像很優惠,但同樣的充電樁充電時間大大增加,加上需要付停車費,最後核算下來價格並沒有便宜多少。”
對於充電樁行業的惡性競爭現象,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充電樁行業“價格戰”一旦開打,沒有一方會是贏家,雖然看似使用者能夠找到更低價格的充電渠道帶來一定的短期利益,但長期來看將導致使用者利益受損,演變成寡頭重新定價的局面。同時,由於惡性競爭,可能使整個行業存在未來投入不足、技術更新不足等問題。
陷入惡性競爭
近期,一封《深圳市電動汽車充電行業聯名投訴信》(以下簡稱“《聯名投訴信》”)再次將充電樁業內的惡性競爭曝光。《聯名投訴信》顯示,一些網路平臺從粗暴的低價引流跟進,充電市場價格戰愈演愈烈,“免費充電”“免服務費充電”“1分錢充電”的活動此起彼伏,而最終受衝擊的是充電站運營商。
上述聯名投訴引發行業巨大關注。實際上,這樣的公開投訴並非第一次。今年6月,國網(山東)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也曾釋出宣告表示,“今年以來,個別充電運營商引入野蠻資本大搞1分錢充電、0服務費等低價促銷和惡意競爭,嚴重擾亂山東區域正常充電市場秩序。”國網(山東)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呼籲車主要意識到:“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堅決抵制不良資本惡意競爭行為,切忌選擇無樁平臺、無資質平臺進行充值充電。
記者瞭解到,除了深圳和山東,今年以來,廣東省的廣州、東莞,以及湖北省、陝西省等地也出現了充電樁惡性競爭現象。不難看出,當前充電樁行業已經在上演攻城略地的價格戰戲碼。
成都出租車司機王先生開的是一輛純電動汽車,他告訴記者,最近他在手機裡下了好幾個充電樁平臺的APP,來獲取各大平臺的優惠活動。“近段時間,不時有充電樁平臺搞優惠活動,在夜間時間有時候算下來差不多一毛錢甚至一分錢一度電。只不過需要排隊充電,有優惠活動的時候不一定能有位置,而且有的充電樁功率小電流低,充電需要等待的時間比較長。”
一位北汽新能源車主也告訴記者,他的手機裡裝有各種充電APP,基本上他採取的充電方式是“哪裡便宜就去哪裡充”。“各個充電樁平臺和不同時間段,充電價格都不盡相同,有一定的價差。一般情況下,我在充電前都會在各平臺上查詢附近充電樁情況,會選擇相對優惠的充電樁充電。”
也有電動車車主向記者反映:“有的充電樁寫的是某個數值的電壓,但實際達不到,價格聽起來好像很優惠,但同樣的充電樁充電時間大大增加,加上需要付停車費,最後核算下來價格並沒有便宜多少。”
記者瞭解到,電動車在充電站的充電費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包括電費、服務費以及停車費。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同一時間段,同樣一個充電站在不同充電APP上的充電價格有明顯差別,並且這一現象較為普遍。以成都市龍泉驛區一家思極能充電站為例,在0:00至07:00時間段,其在星絡充電APP上的充電價格為0.54元/度;而在同一時間段,其在快電APP上的充電價格為0.39元/度。
據悉,目前充電樁行業玩家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自建充電樁與場站的運營商,代表企業有特銳德(300001.SZ)旗下品牌特來電、國家電網旗下的e充電,以及眾多中小型運營商,盈利主要來自於充電樁基礎設施服務,售電過程中實現的“批發零售價差”或者“峰谷電價差”。另一類是沒有樁的第三方平臺,主要靠聚合中小型運營商為其引流而賺取提成,這類企業包括快電和星絡充電等。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低價一般會出現在聚合型平臺上。記者比較各大充電APP發現,一般而言,聚合類平臺的價格更有優勢。例如,23:00-07:00時間段,同一個充電站在快電和星絡充電這類聚合平臺的充電價格比自有平臺便宜。有第三方充電平臺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其中的優惠折扣都由平臺補貼。
記者注意到,這些第三方充電平臺不僅具備流量優勢,還背靠雄厚資本。譬如,第三方充電平臺星絡充電便隸屬於恆大集團,而快電隸屬的能鏈集團近期剛剛完成E輪20億元戰略融資,今年以來累計融資超40億元。
然而,今年以來,上述平臺陸續推出“服務費1折起”“全部樁、全時段、零服務費”“1分錢充電”等補貼活動快速搶佔市場。這一行為引起監管部門的行政監管。今年6月,陝西省電力行業協會充電設施分會召集星絡充電、快電等網際網路平臺企業召開座談會,整治陝西充電市場價格戰亂象。
充電樁盈利之困何解?
近兩年,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快速增長,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已成為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絆腳石。為此,國家已多次出臺相關政策,積極促進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設。
事實上,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國內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已不斷提速。中國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釋出的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8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210.5萬臺,同比增加52.3%。2021年1月~8月,充電基礎設施增量為42.4萬臺,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增量同比上漲322.3%。
不過,需要面對的是,當前國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接近600萬輛,車樁比仍為3:1,與此前《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設定的2020年車樁比目標1:1存在巨大差距。資料顯示,未來十年我國充電樁建設仍存約6300萬臺的缺口。
然而,對於充電樁市場而言,一方面是巨大的空間,另一方面是面臨盈利模式仍不清晰的困境。
“土地、電力、充電樁是入場三座大山,這些一次性成本並不低。”上海咔酷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EO劉波告訴記者,以一個有十幾根充電樁的充電站為例,前期的一次性投入成本是百萬級,此後,還將面對漫長的回本週期。“曾經有一家企業看好一塊地,好不容易拿到了,經過各種估算,發現回本週期太長,還沒等到運營,就把這塊地轉讓了”。
與此同時,充電樁行業存在結構性問題和矛盾。在華為數字能源智慧充電領域總經理匡平看來,目前充電基礎設施存在三大短板,包括快充不夠快、慢充不夠廣、建設不夠精,需要各方攜手匹配電動汽車的發展需求。
不難看出,充電樁行業如今存在的惡性低價競爭背後正是行業前景廣闊而盈利模式尚不清晰所致。
充電樁行業雖站在“風口”上,但包括部分頭部企業在內,目前大量充電樁運營商均未擺脫虧損。例如,行業龍頭特來電雖然佔據國內充電樁市場40%左右的份額,但也面臨著盈利問題。公告顯示,特來電2020年營業收入為15.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8.43%,淨利潤為虧損7770萬元人民幣,上年同期為虧損1.11億元人民幣。
雖然市場缺口較大,但受分佈不均等因素影響,充電樁市場仍然面臨整體利用率依然較低困境。據中國充電聯盟資料,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山東、湖北、安徽、河南、河北TOP10地區建設的公共充電基礎設施佔比達72.3%。而住建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監測與治理實驗室資料顯示,在全國25座大型城市中,22座城市單個公用充電樁平均時間利用率不足10%。
“制約充電樁盈利的關鍵是其使用率問題。”有充電樁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很多充電樁的使用率甚至不足5%,再加上後期的維護成本、裝置折舊,以及持續的擴大規模對資金的需求,想要盈利確實有難度。”
有業內人士指出,提升單樁利用率是提高充電樁盈利能力的關鍵性因素。目前運營商之間相互獨立,仍未形成有效連線。尤其是很多中小充電樁運營商面臨著顯著“矛盾”:建設太慢,沒有規模難掙錢;建設太快,則力不從心,資金、管理、運營等都跟不上。
在特來電董事長於德翔看來,“充電業務不是單純做充電樁那麼簡單,而應該是做成網。裡邊包括電、能源、大資料等相關專業,它是一個面向新型產業的新技術,是跨專業、跨行業、跨企業、跨門類的綜合性學科,一個單獨的公司很難獨立完成,需要一個大的體系來支撐。沒有時間和技術的積累,整個產業鏈的閉環跑不到100%都很難成為頭部,未來充電行業的集中度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