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我叫張奎峰,是句容市白兔鎮致富果業專業合作社社長,一個土生土長的句容人,地地道道的農民。可以毫無愧色地說,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而是新時代的高素質新農人。
新在哪裡呢?我認為有四個方面。
新在理性化、專業化,走綠色發展之路
我種葡萄,不怕大家笑話,也是有點誤打誤撞。當時人家說一畝田葡萄純收入都在七八千元以上,租點田僱幾個工人就行了,誰知道三年下來全虧本。雖然虧本了但是我找到了虧本的原因:①我們大部分人生產的是低端產品、走的低端市場、掙的低端價格,反過來誰先做好誰先受益,於是我拖家帶口住進葡萄園,做起了全職的農民。後來參加農業農村局的農民培訓,讓我發生了質的轉變。我瞭解到要想做成功,首先要有適度的規模,才能做出全職的農民,全職的農民才能做出工匠精神,才能做出品質,才能做出品牌,才能有利潤。②從事現代農業要規劃先行,規劃的目的就是少走彎路,我們要用工業的理念來做農業。③要把技術的定價權和產品的定價權控制在自己手裡,不要做一輩子的學生。④不要研究葡萄打什麼藥最好,而是要研究葡萄怎樣才能不生病,(比如葡萄生病主要是因為高溫、高溼、土壤、病蟲害、植物平衡值,同時我們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和植物生長規律),所以我們要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打造植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近幾年,透過各部門的培養和各位專家的指導,我果園的葡萄多次在省級以上葡萄評比中獲得金獎,同時我個人也先後獲得全國優秀農民工、全國百民優秀學員、江蘇省勞模等榮譽。這些榮譽不是我個人的,而是許多領導和科技專家的辛勤付出換來的,這些年我感受到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政府的關心和培育,感受到了學習的力量。
新在合作化、規模化,走共同致富之路
我組建了致富果業專業合作社,帶領合作社成員轉變種植理念和方式,以高品質葡萄佔領市場。合作社畝均增加效益3000多元,帶動就業200多人。近年來,我每年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培訓80餘批5000餘人次,包括我們江蘇重點幫扶的貴州、陝西學員。在市農業農村局的關心和培養下,我從門外漢變成了土專家,從學生走向了講臺。市裡還幫我打造了“田間課堂”,讓我走進創業論壇,走上大學講壇,讓我爭當“十佳”農民、新型農民。農業農村部門培育我們新農人的目的,是希望我們早點成為老師,手把手教農民,希望我們以點帶面、以面串片,帶動整個產業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新在標準化、資訊化,走適應市場之路
在各界的關心和培育下,我的果園做成了江蘇省葡萄綠色防控技術示範點、國家級葡萄產業體系技術示範基地,摸索出葡萄從種植到銷售全程綠色標準化模式。我提出“將果園變公園,將勞動變運動”的經營理念,和順豐以及EMS合作,把原本較高的郵費降了下來,透過順豐和郵政的極速配送,幫當地老百姓真正打通了葡萄銷售的“最後一公里”。
新在愛農村、愛鄉親,用感恩的心靈奉獻“三農”
我1977年出生,那時農業還不發達,農村生活還很艱苦。小時候,我生過一場大病,家裡沒錢治療,是村裡的黨組織和老黨員發動村民共同募捐,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長大後我跑了幾年運輸,賺了一點錢投身農業,這裡邊還有一個報恩的動機。這幾年我帶著周邊農民打造環境、改良土壤、引進新品種,走生態發展之路,希望透過生態發展共同走向致富。 我從初中畢業就開始義務獻血和做好人好事,至今累計獻血6000毫升。連續多年我堅持向當地民政和慈善機構捐助。去年新冠疫情期間,我積極主動向當地防疫一線捐款捐物。我認為每做一件好事都是為自己的人生加分,希望到老的時候能實現自己的初衷(回報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勞模夢)。這兩年的疫情,國家不惜一切代價保護我們的人民生命,讓我們感受到了有大家才有小家、讓我們感受到了黨的溫暖和祖國的偉大,我們更應該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更應該愛國愛黨。 趙亞夫老師是我們農業的一張名片,是我們的榜樣,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是一面旗,我們是旗手,我們要更好地把這面旗幟傳承下去。 我希望透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年輕人回到農村、熱愛農村、紮根農村、服務農村;透過我們的努力,讓鄉村變得更美麗,讓農民變得更富裕、讓農業變成更有奔頭的產業!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吳瓊 整理
新華日報全媒體經濟新聞部出品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