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茶環節——搖青
採下來的青葉
就像在篩子裡跳舞一樣
目的是讓青葉和篩子
不斷碰撞發生破損
幫助發酵
促進茶葉內涵物質的轉化
看上去簡單
實際上卻很不容易
↓↓↓
將茶揉成條索狀
最後進行烘焙
↓↓↓
其實,體驗製茶是將茶從單純的農產品向旅遊產品延伸。特別是到了製茶季的時候,全國各地的愛茶之人都會來到星村尋茶。透過製茶體驗,讓這些茶客能夠留得下來,住上幾天。這樣一來餐飲、住宿、交通、旅遊等等都能得到發展。村裡的老百姓能夠掙錢的方式也就更多了。星村每年都能吸引將近一百萬的遊客。
曾經毀林種茶 如今好生態帶來更好效益
透過航拍鏡頭可以看到製茶工坊坐落在茶山上,周邊還有成片的森林。
其實,武夷山的茶產業之前也走過彎路。幾年前,因為看到了茶葉的經濟效益好,武夷山包括星村的百姓有一段時間破壞森林種植茶樹,生態環境遭到一定破壞。這也導致茶葉品質有所下降。後來大家意識到這一點,不但退茶還林,而且還劃定紅線:
第一,不可以整個山頭都只種茶樹,一定要有森林。為的是保證生物多樣性,減少病蟲害,從而可以減少農藥使用。
第二,太陡的山坡不可以種茶,為的是減少水土流失。
第三,全武夷山茶園總面積控制在14.8萬畝以下,保證環境的承載能力。
總的來說,是為了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一開始老百姓不理解怎麼放著錢不掙,但後來,看到好生態帶來了好品質,茶葉的數量雖然少了,但是價格可以賣得比之前提高30%左右,真正看到了實惠。現在越來越多的茶農轉變觀念,把保護環境當作自己的事。
智慧茶園 大資料帶來精細化管護
茶園一直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如今的茶園是什麼樣子呢?
10公里之外的
星村燕子窠的茶園
實時全景鏡頭畫面
想看哪個角度可以自由拖動↓↓↓
武夷山試點推出的智慧茶園專案
透過各種儀器
進行大資料的收集和分析
來實現茶園的精細化管護
生態種植 科技特派員科技賦能
不僅是裝置,種植技術也是充滿科技含量。
茶園裡的大豆不但可以抑制雜草生長,還有著很好的固氮作用,將大豆再埋回土裡,相當於施了一次全天然的氮肥。
帶來這些生態種植技術的,是一群叫做科技特派員的人。武夷山所在的南平市是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發源地。在武夷山,茶產業方面的科技特派員就有41人。他們走入田間地頭,為老百姓帶來茶葉種植、管護、製作等方面的技術。用科技賦能,降低成本,提升品質,讓茶產業更好發展。
來源: 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