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農機先行。10月26日~28日,2021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就要在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黃島區)與大家見面了。
2018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上展出的東方紅LF1104-C無人駕駛拖拉機
“耕田不用牛,下地不動手”,用機械化將農民從繁重的勞作中解放出來,這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夢想。
農業機械展覽會,就是一代又一代農機人追逐夢想的希望田野,也是對我國農業機械60餘年發展歷史的一次大閱兵。
在歷屆農業機械展覽會上,拖拉機始終是耀眼的明星產品,尤其是2018農展會上的東方紅LF1104-C無人駕駛拖拉機、2020農展會上的東方紅LW3204無級變速輪式拖拉機,牢牢吸引住了全場觀眾的目光。
2020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上展出的東方紅LW3204無級變速輪式拖拉機
那麼,60多年來,為什麼拖拉機始終是我國農田耕作的主力軍?我國“耕田不用牛”的時代是如何開啟的呢?中國古代在農業機械方面的發明有哪些成就呢?
中國最早發明了鐵犁鏵
我國自古重農,農業是中國人賴以生存的根本。
為了增加產量、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自遠古直到晚明,農業生產所使用的各種勞動工具,如整地機械、播種機械、中耕除草機械、灌溉機械、收穫脫粒機械、加工機械與運輸機械,均繼續有所發明和發展。
在歷代文獻上,對於這些農業機械,有時叫做“田器”,有時叫做“農器”,有時叫做“農具”。
很多古代農具,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的確很簡單。
比如耒(lěi),就是一根尖頭木棍,在距尖端不遠處加上一個短橫木,使用時把尖頭插入土壤,然後用腳踩橫樑使木棍深入,將土翻出。
耜(sì),就是把耒的尖頭改成了扁頭,也就是在木把下端安裝上一個平板形的木板,或使木板的尖端改為兩條長板形,並使之具有薄刃,不但更容易入土,且使每一次翻掘的幅度較寬。
但是,若就機械的定義,這些工具無論簡單到什麼程度,當使用它做工的時候,都是一種機械。而且這些機械,按創始的年代說,往往早於其他國家幾百甚至一兩千年,對世界農業發展程序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比如犁,在古代中國各種農具中,是最有代表性的生產工具,它標誌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新時期。
據考古及出土實物,學界普遍認為,中國人大約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鏵。
在西周戰國之間,中國就出現了銅犁鏵。現代史學家陸懋德《中國發現之上古銅犁考》認為:“我國在銅器時代之內,確已使用銅犁耕地……至遲當在西周以下及戰國以上。”
鐵犁,最早出現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和河南輝縣都出土過戰國時期的鐵犁鏵。
到了漢代,鐵犁的發展不僅很普遍,而且水平更高、技術更完備,出現了犁鏵和犁壁連線在一起的鐵犁。
犁壁,又稱犁鏡,是安裝在犁鏵上方的凹拱形斜口金屬部件,是犁在土層的翻土絞部件。耕作時,犁壁與犁鏵之間有著良好的配合,可將犁起的土翻到一邊,使土落成整齊的壟坎,而不致造成堵塞,還可以使耕開的土塊自行擠壓破碎,以減少犁體受到的阻力,這在農耕機械上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發明。
到了唐代,中國鐵犁又一次發生了大的變化,有了基本上定型了的畜力犁,即曲轅犁,並且有調節耕地深淺及耕地寬窄的裝置,最主要的是發明了犁刀,可以省力過半,這在農業機械發明史上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事。
不僅僅是犁,我國在很多農具的發明創造上,不但數量相當豐富,而且在時間上也多是比較早的。
比如,早在殷代帝乙以前,我國就開始了利用畜力耕田,已有三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在西漢晚年,就發明了水碓(duì),利用水流力量來自動舂米,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在東漢初年,就發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風以鑄造農器,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在宋末元初,就發明了風車,利用風力磨面,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我國車的發明已有四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特別是三國時代發明的獨輪小車,至今仍在農村廣泛使用。
中國犁對歐洲農業革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相對來說,任何農業種植活動都是離不開土地的。
如果想使莊稼長得好,在播種之前必須先把土壤加以適當的整理,使它的顆粒疏鬆,保持一定的水分,溼氣易於流通,日光的熱能容易傳入。這樣,在土壤中一定的礦物質和有機質才易於分解化合,才能被農作物所吸收以供其發育生長。
這種前期準備工作,就是我們常說的“耕地”。
在犁沒有發明之前,西周時期的先人們用耒耜耕作,效率很低。《淮南子·主術訓》記載:“一人蹠耒而耕,不過十畝。”是說一個人踩著耒來耕地,最多能耕十畝地。
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生產能力顯著提高。《漢書·食貨志》記載:“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是說一個五口之家,可以種地百餘畝。
由此可見,農業機械是農業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工具,也是農業提高產量的一個基石。
在諸多農業機械中,整地機械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沒有它,後期階段的各種農事活動就無法繼續進行下去。
所以說,犁耕的發明是農業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個體經營農業終於成為現實,並對社會制度的更迭,以及人類文明進步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古代歐洲,從青銅時代起,使用的犁基本上就沒有怎樣改變過。在借鑑中國犁之前,歐洲主要有兩種犁,一種俗稱爬犁,另一種俗稱重犁。
爬犁不能深耕,重犁則非常笨重,常常需要6到8匹馬牽引。由於沒有犁壁裝置,無法實現壟作,歐洲農民不得不進行輪耕,在幾塊土地上輪流耕作以恢復地力,農業生產率非常低下。
帶有犁壁的中國犁,在公元17 世紀時由荷蘭海員帶回荷蘭,又從荷蘭傳到英國、美國和法國。在其後的幾十年間,西方人對這種犁進行了多次革新改進,最後產生了近代犁。
許多史學家認為,中國犁直接推動了歐洲的農業革命,而歐洲農業革命則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
歐洲工業革命之後,隨著工業蒸汽機的發明,西方人試圖以動力型農業機械來代替幾千年的人力和畜力進行耕作。
1856年,法國人阿拉巴爾特發明了世界第一臺蒸汽動力拖拉機。1889年,美國芝加哥的查達發動機公司發明了第一臺汽油內燃機農用拖拉機。
到了上世紀40年代末,在北美、西歐和澳大利亞等地,拖拉機已取代了牲畜,成為農場的主要動力,此後,拖拉機又在世界各地得到的推廣使用。
拖拉機的誕生和不斷髮展,開啟了人類耕作的新篇章。
東方紅拖拉機開啟了我國“耕田不用牛”的新時代
拖拉機進入中國最早是在清代末年,當時人們把這種舶來品形象地稱之為“火犁”。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為儘快解決4億人的吃飯問題,國家開始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
當時的中央政府,在財力非常有限、資金嚴重匱乏的情況下,硬是咬緊牙關拿出4億多元,從國外進口了2.8萬臺拖拉機,首先供給東北等地的國營農場使用。但是,這些拖拉機對中國80多萬個村莊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
剛剛獲得新生的億萬農民,連同剛剛獲得解放的土地一起,熱切渴望著中國人自己生產製造的拖拉機。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建立中國自己的農機工業,成為當時最為迫切的一件事情。
1955年2月,歷經兩年考察選址,我國第一個拖拉機制造廠定址洛陽澗河西部地區。
當年10月1日,奠基開工典禮隆重舉行,洛陽各界7萬多人參加了大會,當時洛陽的城市人口還不足10萬。
為早日實現“耕地不用牛”的夢想,新中國的建設英才們,從四面八方雲集洛陽。他們大多數連拖拉機啥樣都沒見過,可就是他們,靠著一腔燃燒的激情,硬是用4年時間艱苦奮鬥,於1958年7月20日,把我國第一臺大功率履帶拖拉機,從一拖的廠門口開了出來。
這臺拖拉機,一拖人給她起了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叫“東方紅”。
1958年7月20日,中國第一代拖拉機——東方紅54履帶拖拉機開出廠門
1959年11月1日,新中國第一個拖拉機制造廠正式建成。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譚震林在典禮上宣佈:“中國農民早已盼望‘耕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的偉大時代,開始到來了!”
“揮鐵錘,熱汗流,我為祖國造鐵牛。三山五嶽抬頭看,黃河長江喊加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把拖拉機稱之為“鐵牛”,還因為天津拖拉機制造廠生產的拖拉機,名字就叫“鐵牛”。
從1958年4月10日中國的第一輛中馬力輪式拖拉機“鐵牛”在天津拖拉機制造廠問世,60多年來,鐵牛拖拉機和東方紅拖拉機一樣,始終是中國農田耕作的主力軍。
天拖、一拖這兩家“大廠”南北呼應各領風騷,一度成為中國拖拉機工業的“頂峰”。
天拖的“鐵牛”牌拖拉機也是新中國農機行業的著名品牌,內銷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口20餘個國家和地區。
據曾任天津機械局局長的張華國回憶,那時的“鐵牛”拖拉機是機械局最緊俏的產品,也是極受農村歡迎的產品。很多天津知青上山下鄉,全國各地的村幹部和大隊公社,都紛紛找關係幫忙要買到鐵牛55拖拉機。
從上世紀50年代的東方紅履帶拖拉機,到上世紀80年代的東方紅小四輪,再到本世紀初的東方紅大輪拖,再到如今的東方紅動力換擋拖拉機、無級變速拖拉機、無人智慧拖拉機,短短60多年時間,隨著中國農機工業的不斷轉型升級,中國也從一個連人民溫飽都不能解決的落後農業國,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農機制造和農機使用的第一大國。這背後,正是無數農機人對“初心”的堅守和對“使命”的踐行。(張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