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天山網
員工在莎車縣饢文化產業園生產車間烤制饢餅(7月13日攝)。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約提克爾·尼加提 攝
員工在位於洛浦縣納瓦鄉產業園的新疆嘉德利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工作(8月6日攝)。 買買提艾力·艾尼瓦爾 攝
乾淨整潔的巴楚縣色力布亞鎮博孜艾日克村(2019年10月20日攝)。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約提克爾·尼加提 攝
和田縣英阿瓦提鄉艾吉克村扶貧工廠工人下班了(2020年6月3日攝)。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甄世新 攝
皮山縣科克鐵熱克鄉託格拉克塔村鵝孵化養殖基地村民在管護幼鵝(2020年6月22日攝)。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鄒懿 攝
9月29日,溫宿縣教育局駐克孜勒鎮烏克鐵熱克村“訪惠聚”工作隊隊員化身網路主播,和村民一起直播銷售當地酸奶和手工製品。 艾則孜·沙木沙克 攝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熱依達
新疆一盤棋,南疆是“棋眼”,“棋眼”活則全盤活。
人均耕地少,農業機械化、規模化水平低,產業規模小……曾是制約南疆農業發展的瓶頸。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以來,自治區黨委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如今,南疆的經濟社會面貌煥然一新。糧食生產連年豐收,農特產品品牌越來越響,鄉村建設提檔升級,農民“錢袋”越來越鼓……無處不在的鉅變,讓南疆成為新疆“三農”工作成就的縮影。
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抓實抓好促進南疆發展。我們相信,未來,南疆“三農”畫卷一定會更加絢麗。
全產業鏈發力 融合發展開新局
金秋十月,崑崙山下處處是豐收的圖景。田間地頭農機穿梭作業;農業產業園內企業競相發展;工廠車間裡農特產品正在華麗“變身”……
近年來,自治區聚焦特色優勢產業,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為重點,突出抓好農產品加工業,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南疆各地州緊抓發展機遇,突破發展瓶頸,走出了一條條發展新路。
阿克蘇地區建成基礎設施完備的各類園區12個,培育林果企業196家(重點龍頭企業78家)、合作社818家(示範社123家);和田地區建成全國最大的核桃紅棗批發交易市場,建成各類農業園區25個,初步建成8個集農產品研發、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展示展銷於一體的驢、羊、兔、鵝、鴿、食用菌等產業園……
龍頭企業、產業園區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新雁陣”,挑起了實現農業主導產業從點到面、從量到質飛躍的大梁。
核桃殼加工成活性炭、核桃分心木加工成保健茶……葉城縣的核桃被“吃幹榨淨”,沙棘飲料、原漿、茶葉……阿合奇的沙棘附加值不斷提升。這一切,無不是南疆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產業鏈新突破的真實寫照。
揉麵、打饢、烤制……一個個麥香撲鼻的饢在打饢師傅的手裡完成。在南疆,這個曾用來果腹的小饢餅,如今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
“連結一產、立足二產、牽手三產”。新疆饢產業的發展成為南疆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縮影。
喀什地區依託12個縣市的饢產業園,生產饢、列巴等系列產品,帶動320萬畝小麥商品化率達到80%以上;阿克蘇地區現已形成規模的饢產業園共9個,有饢加工企業11家,日產饢224萬個,年銷售額21.2億元……作為新疆重點發展“十大產業”之一的饢產業,經過近年來的持續產業化改造,已從傳統的個體化、作坊式生產,向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品牌化發展轉變。
軟硬體兼備 農村成為宜居地
走進巴楚縣阿納庫勒鄉曲許爾蓋村,嶄新的房屋,木製門窗、柱子裝飾有彩畫,靜謐又充滿生機。這是如今塔里木盆地農家小院的典型樣貌。
“我們現在吃得好、住得好,還享受好政策。”曲許爾蓋村村民達吾提·麥麥提環顧整潔又漂亮的自家院落,很是滿意。曾經的曲許爾蓋村並沒有穩定的供電設施和自來水。到了夏天,庭院四處都是羊糞,村民飽受蚊蟲肆虐之苦。
2018年,自治區印發《自治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在南疆各個農區迅速推開。
前所未有的舉措有效改善了南疆鄉村人居環境,告別了過去垃圾成堆、蚊蠅亂飛的“髒亂差”,代之以生產、生活功能“三區”分離、垃圾汙水有序治理的嶄新模樣。“一塊木板兩塊磚,三尺柵欄圍四邊”的農村廁所也在“廁所革命”的推動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近年來,自治區不斷加大南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修建“四好農村路”,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網改造等,補齊了涉及群眾生產生活的短板。出門硬化路、抬腳上客車、遠行有高速、出疆選擇多;喝著自來水、用著電採暖、做飯有燃氣……在南疆農村生活和在城裡一樣舒適方便。
一座拱棚、一個菜窖、一個暖圈、一群家禽、一架葡萄。這兩年,南疆各地加大庭院改造力度,把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庭院經濟有機結合,積極引導廣大農民以家庭為陣地、以庭院為載體,充分利用庭院閒置資源,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將房前屋後的“方寸之地”變成蔬菜種植、畜禽養殖的“創收之所”,因戶施策,宜種則種、宜養則養,提高庭院經濟綜合效益,既美了鄉村又富了農家。
目前,喀什地區庭院經濟已實現全覆蓋,和田地區41萬農戶靠著庭院年人均增收上千元。如今,南疆的農牧民正享受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帶來的福祉。
2019年底,新疆40026戶16.92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實現易地扶貧搬遷。多少年來,南疆部分農村發展不可逾越的地理屏障,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從此因搬遷而破局。
“我是2018年從阿克陶縣克孜勒陶鄉艾傑克村搬遷至阿克陶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崑崙佳苑社群的,從山上搬下來,住上了乾淨整潔的樓房,水、電、氣、暖、網一應俱全。我現在學會了大棚蔬菜種植,在阿克陶縣現代農業產業園承包了7座大棚,一年掙15萬元不成問題。”麥麥提烏吉·希爾艾力高興地說。
內生動力足 新型農民立潮頭
今年57歲的依馬穆江·臺外庫力是喀什市阿瓦提鄉其特勒克村村民。他曾是靠天吃飯的農民,現在開辦了合作社,建成了能容納3000噸以上農副產品的冷庫和2000平方米的農副產品加工車間,透過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等方式,輻射帶動周邊鄉鎮2000餘名村民增收。
“我們全家的生活以前僅靠8畝地來維持,那時候不懂科學種植,就是靠天吃飯。”依馬穆江說,40多年過去,他家的年收入已逾百萬元。
如此巨大的變化,源自自治區支農惠農、強農富農的政策支援。
“每年自治區農業專家、林果專家都會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指導,鄉里也會有農業服務隊給農戶提供技術輔導,農民學到了科學種地的本事,種出來的果子品質就高。”依馬穆江說,銷路也不愁,各鄉鎮成立了電商服務中心,每年豐收季,當地政府和各“訪惠聚”駐村工作隊也紛紛幫著找銷路、賣產品。
2018年以來,自治區實施林果業提質增效工程,南疆各地州落實疏密改造、整形修剪、有機肥漚制、病蟲害防治、機械化生產、分級採收、加工轉化、市場開拓等措施,推動林果業實現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升級。新疆農產品“兩張網”的建設更是加快了南疆特色農產品“出圈”程序。
農民從單打獨鬥到抱團增收,從為吃飽穿暖犯愁到小康路越走越寬廣,富裕之門已開得敞亮。
在南疆,部分農民曾因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沒有就業渠道而愁眉不展。
可如今,行走在南疆各地州的鄉鎮,隨處可見一個個援疆企業讓當地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一座座扶貧工廠讓婦女走出家門,領到人生第一份工資;一場場技能培訓讓農民學到一技之長,生活更有保障。
5年來,南疆各地州用前所未有的力度、熱度、速度和高度,徹底改變了農民單純依靠土地獲得收入的生產生活方式。農民變產業工人、農民變技術骨幹、農民變電商達人……如今的他們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
“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策”的精準施策;廣大基層幹部與“訪惠聚”工作隊凝心聚力、真抓實幹,找準主攻方向,多管齊下拓寬南疆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激發其內生動力。
“現在只要想幹,就有活,想學就有機會,只要努力不愁掙不到錢。黨和政府給我們搭建了太多的平臺。”于田縣斯也克鄉克尕孜村村民阿提克木·買賽迪說,村裡成立博日齊草簾子農民合作社後,他決定參與進去。
本文來自【天山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