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侷限人的思維
《聖經》創世論提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而中國人認為宇宙由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
托勒密觀天測地,提出地球中心學說,認為宇宙在一個大的輪子(均輪)上圍繞地球由西向東轉動,得到教會的支援。
托勒密為解釋火星在太空圍繞地球由西至東運動過程中,為什麼有一段時間反而是由東向西轉動,停留一段時間後,再由西向東轉動這個現象。認為火星的除了在均輪上圍繞地球轉動外,自己還在圍繞自己的均輪旋轉運動,所以導致火星逆行現象的發生。
哥白尼可不樂意了。認為根本就不存在均輪、本輪這樣複雜的輪子。而是由於行星在圍繞太陽旋轉,地球和火星同時圍繞太陽旋轉的過程中,在地球上觀測火星才出現了火星逆行的觀測現象,這樣就自然得多。所以,哥白尼提出了太陽中心學說,得到了科學家的支援。
至於為什麼行星要圍繞太陽旋轉的問題,笛卡爾提出以太漩渦學說,認為太陽系就是一個由西向東旋轉的大漩渦,太陽在以太漩渦中心旋轉最快,離太陽越遠的行星旋轉速度越慢。
但是,哈雷方向哈雷彗星卻是每76年由東向西反向圍繞太陽旋轉,逆著太陽系這個大漩渦旋轉,笛卡爾以太漩渦學說卻解釋不通。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卻能夠定量解釋行星圍繞太陽的旋轉問題。但是,萬有引力的形成機制,牛頓卻不知道。
為解釋太陽系的起源,康德提出星雲學說,認為一團旋轉的星雲圍繞太陽收縮集積,小星子碰撞大星子,逐漸形成了以太陽為中心,大行星圍繞太陽旋轉的太陽系起源假說。
當時人們認為宇宙無始無終,無邊無際。但是,卻解釋不了夜晚的星空為什麼是黑暗的。即所謂奧伯斯佯謬。如果宇宙無限大,有無限多個恆星,無論白天還是黑夜,我們應該在太空的每一條視線方向看見一個恆星的星光,所以,整個太空都應該和太陽的圓面一樣光亮。但是,事實上不是這樣。
說明宇宙的大小是有限的,恆星數量是有限多的,所以,才不會導致太空每一視線方向都會看見一個恆星的星光,所以才有夜晚的太空是黑的現象。
但是,一個有限大小的宇宙是從哪裡來的?
能夠解釋化學現象的原子和分子是否真實存在都困擾著人們。
甚至認為太陽是一砣燃燒著的大石頭。
1905年愛因斯坦研究布朗運動證明分子的存在。
勒梅特提出一個有限大小的宇宙是由一個原始原子爆炸而來。
原子究竟是什麼東西?人們不清楚。原子太神奇了。
普朗克研究黑體輻射黑體能量分佈是一份一份的量子決定的,愛因斯坦把他叫做光量子,現在叫做光子。
愛因斯坦用光子能量由頻率決定,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證明光既是粒子,也是波。
德布羅意提出包括光子、電子等所有微觀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薛定諤按照電子是波的特性,寫出了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的波動方程。求解波動方程,可以得到電子的波函式,解釋原子的化學性質。
狄拉克將量子力學與狹義相對論結合寫出了狄拉克方程,解釋了電子自旋的產生是四分量的旋量空間的旋轉現象導致的結果,這個方程的負能解代表反粒子,由此預言了正電子的存在。
安德森在宇宙射線中發現了正電子後,科學家發現所有粒子都有它的反粒子,比如反質子、反中子、反中微子等等。
為了解釋氫原子軌道能級的藍姆位移,費曼等人提出量子電動力學,認為真空存在量子漲落,不斷有正反粒子產生和湮滅,形成虛粒子云影響了氫原子中電子的軌道能級,由此精確地計算出了藍姆位移的能量差。
不僅原子處於真空的正反粒子不斷產生與湮滅的虛粒子云中,霍金想到黑洞也應該處於真空的虛粒子云中,真空量子漲落產生的正反粒子的一個掉入黑洞,另一個沒有掉進黑洞的粒子產生所謂的霍金黑洞輻射,黑洞質量越小,輻射功率越大,與其質量的平方成反比。
王為民認為粒子白洞一樣處於真空不斷產生與湮滅的虛粒子云中,白洞視界內部真空量子漲落產生的正反粒子分別運動到其克魯斯卡爾座標系第一和第三片區形成正反宇宙,其輻射功率是每秒鐘輻射出19個太陽的能量。
而王為民正反粒子白洞也是由真空量子漲落極其偶然地產生,因為產生它需要特別大的能量偏離,相當於太平洋突然出現一個波浪起伏到達月球之上,但是,一般情況下這是不可能的。
而正反王為民粒子白洞相互排斥,所以無法相互湮滅,這樣才可以使正王為民粒子白洞創生正反宇宙,而反王為民粒子白洞最終進入反宇宙。由於光錐的隔離,正反宇宙可以長期存在而不相互湮滅。
我們的宇宙有了存在的基礎和物質與能量來源,宇宙起源與演化才成為可能。
愛因斯坦困惑於分子是否存在。勒梅特把原始原子想象得太神奇。而原子受真空量子漲落的影響,是因為真空無處不在。
真空就是正反宇宙無中生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