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我國的陶瓷工藝史上,此時的鮮紅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獨樹一幟,佔有特殊地位,成為明清兩代的典型。
2、永樂瓷器的造型清秀、圓潤、靈巧。
3、胎土特徵:永樂時期注意淘煉瓷土,因此,胎質細膩潤滑,胎色潔白,較之後來的宣德瓷器胎薄體輕,器型規整;
大器的細紗底,有光滑溫潤之感。
永樂胎體有四種情況,分述如下:
① 厚胎:細潤而堅緻,但較之後來的宣德及清代康熙的胎質,則是瑩潤有餘而堅硬不足。厚胎多見於琢器類,圓器類也有,多為墩式大碗。因胎釉結合緊密,故釉面潔白,晶瑩如玉。
② 薄胎:器體玲瓏、規整。圓器中以大小盤、碗居多,琢器較少見。如白釉、影青雙聲小罐等,胎體都很細膩輕薄。
③ 松質漿胎:胎色微黃,若得剖視其足部斷面,則可發現胎質有燒結不足的現象。釉面片紋也呈黃色,一般開片紋較小,也有片紋較大的;底部開片較器身為重,甚至有的胎體底足裂有很深的紋路,釉面也隨紋路開裂,以指彈之,胎聲沙啞。
明永樂 青花穿蓮龍紋天球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④ 脫胎:永樂的脫胎器名傳於世,胎體薄如蛋殼,極為輕盈,俗稱做“卵幕”。其胎體雖薄,器型卻很規整,還能在器上印、刻花紋和款識,技藝可謂精湛絕倫。
重點:永樂時胎土淘煉精細,胎體輕重適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細膩而著稱。有細心瞭解的藏友發現永樂時期的器物底足有兩種,一種是有釉底,釉底釉質細膩、光滑,積釉處泛青,呈湖水綠色。
還有一種是砂底,這種胎底撫摸如糯米粉的感覺,極為細膩。由於胎土中含微量雜質,偶見褐色星點。
器物底足採用平削的手法,足牆較寬。圈足露胎處泛橙色火石紅,足跡露胎處可見護胎釉。
仿品由於是現代機器製作,所以都太過細膩,像塑膠一樣的感覺,與永樂本朝的粉質的細膩不一樣。仿的逼真的還是要屬清三代的仿古瓷,但是再像也只是一個仿品,都能找出不符合當時朝代的一個特徵。
4、釉面特徵:青花瓷器釉面較厚,釉質細膩平滑,釉色多白中泛青,個別有細碎無色的自然開片。
白釉瓷器釉質肥潤細膩,器物上可見縮釉點。紅釉瓷器釉面均勻,口沿一圈白釉,俗稱“燈草口”,微泛青,器物底邊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齊,並泛蝦青色。絕無後來宣德時普遍存在的那種桔皮紋。
而就青花瓷的釉面而論,永樂瓷器釉面的青白程度較元代有所減弱。
同時,不可忽略永樂瓷器中也偶有不泛青而顯潔白的釉面。釉面大都平滑光潤,肥厚晶亮,不像以後宣德時的橘皮釉那樣多皺。
重點:釉麵肥厚,瑩潤平淨,無桔皮紋。白釉器的口、底、邊角與釉薄處多閃白色或黃色,釉汁厚聚處閃淺淡和蝦青色。
青花龍柄花澆
此器直口、粗頸,扁圓腹,底呈拱形,口沿與肩部之間塑有一龍形曲柄,造型帶有西亞藝術風格,是永樂時的新穎作品。
通體以蘇麻離青料裝飾:口沿飾一週變形水波紋,頸部為海浪紋,腹部主題紋飾為纏枝花紋,其花葉呈鋸齒狀。青花髮色鮮豔,紋飾清晰,線條酣暢。
青花折沿盆此器釉面光滑細潤。
器折沿,沿下內收,器壁下部外突,平面砂底。
通體以蘇麻離青料繪紋飾:口邊為水浪,內壁纏枝茶花、牡丹與蓮花,內底心海水團花。器外壁與內壁紋飾相同。青花呈色濃豔,畫筆生動。
5、圖案紋飾:青花器造型工整精緻色調凝重古雅,絢麗鮮豔,體態優美俊秀。
蘇麻離青料含錳量低、含鐵量高(燒成部分留下黑疵斑點,一條紋理中常見的鈷鐵結合晶斑,濃重處凝聚為黑色錫光,下凹深入胎骨,)用手撫摸有凹凸不平感,降低了呈色中的紅、紫色調,在適當的火候下就能燒出濃豔的青藍色,猶如寶石藍一般的光澤,色彩雅緻凝重,鮮豔奪目,層次分明。
燒造過程有自然的暈散現象。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重點:形成濃重凝聚的結晶斑點,呈凸凹不平狀。
永樂蘇泥勃青
6、圓器中的口沿,以手試之有鋒利感。
而後仿的口沿多圓潤,不見稜角。這種器口特點,是我們斷定年代和區分真偽的主要依據之一。
明永樂 紅釉暗龍紋高足碗 高10.6公分 口徑15.9公分 底徑4公分
7、工藝特徵: 由於當時工具所限,大件器物底足修足並不十分規整,盤碗類內底面器壁與器底相接處有一週下凹,俗稱“月亮底”,琢器類器物(瓶罐類立件器物稱為琢器),由於當時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見接胎痕,永樂時期工藝較好,接胎痕不十分明顯。
器物裡釉依然平滑細膩,並可見白色絞絲紋,甜白釉薄胎器也稱“半脫胎器”,迎光透視,並不全透亮,由於器物底部胎質較厚,透光度較差,器物稜角處如有青花線,線條發黑,鐵鏽斑凝結現象嚴重。
明 永樂 青花波濤龍紋爵托盤
永樂青花在陽光下看,泛雪青色,青花紋飾線條上鐵鏽斑自然分佈,像墨點在生宣紙上,自然暈散的感覺,呈放射狀,有毛邊現象,用刻劃、模印裝飾的器物,紋飾不明顯,有時需藉助燈光才可發現。琢器胎體接痕微露,不及元代與明初時期明顯。
8、永樂時期瓷器底足
底足牆逐漸趨薄,器足由淺至深,由小至大。早期修足同洪武晚期,其後內足牆由離心過度我,挖足漸深,足端平切。
釉面與露胎的交接處多呈現火石紅色。質佳的足底內開始刷塗一層薄釉。由單塗足心進而半塗內足牆。足牆加高,直徑放大。
個別有挖足過肩。內足牆與底的交接處呈銳角折。而內足牆大部分卻較垂直,與成化前後的修足特徵相似。
永樂大盤胎釉結合處火石紅
常見器足有以下幾種:高深外撇式圈足、內牆外撇式淺圈足、裡直外收式圈足、齊平式圈足、外底邊角微有突出的齊平式圈足。
圈足露胎處多泛火石紅斑。
盤、碗類的內壁與地面銜接處,印弦紋一週;
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狀。
梅瓶多平底,微有修胎痕,呈直角式小斜坡狀。
明永樂 青花人物紋如意耳扁壺底
青花加金彩纏枝苜蓿花紋碗明永樂雜釉彩景德鎮窯
明永樂 青花纏枝牡丹紋淨水瓶底
青花花卉錦紋雙耳扁瓶明永樂釉下彩景德鎮窯
青花菊瓣紋碗明永樂釉下彩
青花錦地花卉壯罐明永樂釉下彩
青花纏枝蓮紋碗明永樂釉下彩
青花壓手杯(獅球心)明永樂釉下彩景德鎮窯
翠青釉三系蓋罐明永樂顏色釉景德鎮窯
鮮紅釉盤明永樂顏色釉景德鎮窯
青花纏枝花紋罐明永樂釉下彩景德鎮窯
9、於官窯器上書寫帝王年號款識,始於明代永樂,多為四字篆書,筆法折角處渾圓,起落筆處尖細,字型結構緊湊。
明代永樂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葵花心)
明代永樂甜白釉模印雲龍紋高足碗(殘)內底錐拱的篆體“永樂年制”款,景德鎮市珠山出土
明代永樂款鮮紅釉模印雲龍紋高足碗,2003年出土於景德鎮市珠山北麓,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明代永樂甜白釉錐拱纏枝蓮紋僧帽壺
從明正德年開始,就出現了仿永樂窯器款。其後,嘉靖、萬曆,康熙、雍正,清末民初都有仿款出現。
歷代仿款有青花寫款、陰文刻款、陽文刻款三種字型,字型和寫法也不一樣。
款的外圍常飾花瓣形圖案,線條硬直欠流暢,也有的圍以單圈。、所以凡以四字楷書或六字款寫在器裡、底足或口上的多是後代仿品。
現代仿永樂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