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根治性切除是治療肝癌的有效手段可有效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患有巨大肝癌的患者,肝內腫瘤佔據了大部分肝體積,加上往往合併慢性病毒性肝炎導致肝儲備功能差,患者在大範圍肝切除術後肝臟剩餘不足。肝臟剩餘體積不足正是圍手術期死亡和術後併發症的高危因素。
針對這一難題,外科學界一直在尋求可行的方法。2012年,針對於結腸癌肝多發轉移需要行大範圍肝切除患者,德國學者提出了一種新的手術方式:聯合肝臟離斷和門靜脈結紮的二步法肝切除術。
根據ALPPS註冊網站統計,截止到2018年6月,全球約1100名不同的腫瘤患者進行了ALPPS。甚至有學者將這一手術方式視為肝臟外科發展的里程碑。
ALPPS手術的原理
肝臟門靜脈右支結紮和肝臟實質的完全離斷,使得門靜脈血流完全流入剩餘肝臟,營養因素也只供給剩餘肝臟,使得剩餘肝臟增生加快;另外門靜脈結紮手術所引起的區域性創傷,可刺激剩餘肝臟再生,並且肝實質離斷加重區域性創傷的炎症反應,也可加快刺激剩餘肝臟的再生。
ALPPS手術的發展過程
日本學者Markuuchi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首次提出門靜脈栓塞(portal veinembolization, PVE)的方法,即對病灶側門靜脈主幹栓塞,非病灶側肝臟體積短期內因門靜脈血供增多而增大,解決了大範圍肝切除術後殘肝體積過小或者增生不足的問題。
這種方法相對安全,在全世界得到了廣泛應用,然而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經過PVE治療後,肝臟體積沒有得到預期的增大。
2000年瑞士Adam團隊提出使用二步法切除肝臟,即先切除含最大腫瘤的部分肝臟或腫瘤數量較少的肝葉,等肝臟增生後再次進行肝部分切除術。2007年法國Clavien再次改良,將PVE改為門靜脈結紮 ( portal veinligation, PVL)。
同年,德國學者發現右半肝離斷並門靜脈右支結紮能使左半肝8天內顯著增大。2012年Schnitzbauer 等總結了25例行二步法肝切除病例,正式提出ALPPS的命名4。隨後全世界開始出現更多病例報道。
ALPPS 手術的適用人群
ALPPS作為近十年來的熱點技術,相關的文獻和研究都很多,反對和支持者也對其適應證和禁忌證有很多爭議,目前還沒有達成統一的標準。
大致的適用人群包括:
·施行大範圍肝切除患者,若為正常肝臟,剩餘肝臟體積小於30%;
·若為異常肝臟(如梗阻性黃疸、重度脂肪肝、肝纖維或化療導致肝臟改變),剩餘肝臟體積小於40%;
·結直腸癌肝多發轉移、原發性肝細胞癌或者肝內膽管細胞癌、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或小腸腫瘤伴肝臟侵犯或轉移、肝門部膽管癌等。
其禁忌證為:
·左右肝臟均存在腫瘤;
·肝功能Child-Pugh C級;
·存在門靜脈和(或)肝靜脈癌栓者;
·無法獲得根治性切除的腫瘤;
·伴有嚴重基礎疾病,無法承受麻醉者
ALPPS手術的改良
因開腹創傷較大,隨著腔鏡和機器人手術技術的進步,第一步手術可完全用腹腔鏡或機器人輔助手術,完成門靜脈右支結紮和肝臟的劈離,腹部創傷會大大減少,甚至第二步手術亦可採用腹腔鏡或機器人輔助手術完成,這樣患者的手術創傷可能減少到最低。
還有部分學者提出,採用射頻方法消融出一個斷面,可達到肝左外葉與其他肝臟隔離開的目的,同時又降低了第一步手術後肝臟斷面的膽漏和出血的風險。總之,外科醫生對於ALPPS手術一直在進行改良,嘗試各種方法減少手術創傷和手術併發症的發生。
ALPPS手術的爭議
就目前文獻報道,ALPPS提高了巨大肝臟腫瘤的切除率,有效避免了術後肝臟功能不全、肝功能衰竭以及小肝綜合徵風險。
早期報道ALPPS圍手術期的併發症發生率高達64%,死亡率12%,這與該手術方式處於初期探索以及醫生圍手術管理理念相關。隨著手術技術的成熟和完善,以及圍手術期管理的強化,併發症發生率有顯著減低,大約為25~40%,死亡率降至10%以下
ALPPS使得肝切除範圍得到進—步擴充套件,技術進步的結果令人振奮。但需要解決的問題依然很多,如剩餘肝臟代償增生問題、合併肝硬化患者增生速度慢、遠期的生存率和複發率與傳統治療方法比較孰優孰劣等,仍需要醫學工作者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