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容笑貌是那樣熟悉,獨特的造型一眼便能認得出來,他就是在銀幕上扮演“日本鬼子”形象著稱的演員方化。
1925年出生在大連的方化,從小不但對吹拉彈唱興趣濃厚,擅長模仿的他還著迷於話劇表演。考入大連商業學堂,又練就一口流利的日語。畢業後,方化來到長春“滿洲映畫株式會”工作。
抗戰勝利後,著名演員金山前來接收“滿映”。第二年,由主演張瑞芳、浦克主演的《松花江上》開拍,作為影片編導的金山,出人意料選定當時還是錄音助理,有一雙犀利眼神的方化扮演個戲份不多的日軍伍長。
儘管方化之前參加過戲劇演出,但是拍電影上銀幕可是第一次,在金山的鼓勵下,其貌不揚的方化憑藉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自己的處女作。第二年又在影片《哈爾濱之夜》裡扮演日本特務,從此與反派角色結下不解之緣,一發而不可收。
不久方化又跟隨“伯樂”金山的腳步,來到北平。參加了由金山一手創辦的“清華影業公司”。解放後,方化在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工作。出演了《民主青年進行曲》《新兒女英雄傳》以及他的成名作《智取華山》。
1955年,由長春電影製片拍攝的故事片《平原游擊隊》。影片講述游擊隊長李向陽接受上級任務,深入敵後,一面牽制日本松井部隊,一面保護李莊公糧。最終依靠人民群眾消滅日寇侵略者的故事。人們不但記住了游擊隊長李向陽。同樣也記住了方化扮演的日本鬼子松井,一正一反的兩個角色至今在觀眾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在此之前已經在三部影片中扮演過日本鬼子的方化,雖然積累了豐富的表演經驗,少年時代也親眼目睹過日本鬼子的兇殘面孔和罪惡行徑,仍然給這個人物撰寫了詳細的角色自傳,把松井的外形定位在“鐵青色的臉,像鷹一樣的眼睛裡面佈滿了血絲,總有一種要吃人的可怕神情”。
對於這個貫穿整個影片的主要反面人物,電影劇本中沒有過多描寫和展開,但方化卻認為: 劇本提供的簡單,演員的創造的潛力和空間就越大。
與此同時,他還閱讀了大量的侵華日軍的資料,努力挖掘人物的複雜心理。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演繹出內在與外部相一致的多種表情。再加上熟練的日語恰到好處地融入臺詞裡。儘管在影片中方化多少帶有臉譜化的表演痕跡,卻巧妙地將這些這種反派表演的技巧很自然地融入到角色的複雜表情之中。把一個兇殘陰險的日本鬼子松井表現得形神兼備,入目三分,達到了無語倫比的藝術水準。
《平原游擊隊》上映後,造成了巨大的反響,但對方化本人卻沒有帶來任何榮譽。1957年反右運動開始,長春電影製片廠揪出了三個大右派《上甘嶺》的導演沙蒙,《董存瑞》的導演郭維,《未完成的喜劇》導演呂班。影片《未完成的喜劇》中方化扮演的批評家,被誣陷是對知識分子的壓制和迫害,影片不但沒能與觀眾見面,他也一夜之間成了右派分子。從文藝七級降到十級,不但人大代表資格給撤銷,還被弄到長影廠的鍋爐房“勞動改造”。一直到他去世,也沒能恢復到原來的級別,但他沒找過一次組織,從沒提出任任何要求,而是淡然處之。
時隔不久,方化的“右派”帽子被摘掉,在《鴻雁》、《鐵道衛士》等影片中扮演了清一色的小配角。
1962年由林農導演的《甲午風雲》中方化塑造的日寇“吉野號”艦長伊東,再次看到又一個倍感成功的形象。
1965年方化在《三進山城》裡第五次扮演的日本鬼子,雖然還是那麼的栩栩如生,而對他本人來講既感到欣慰又實屬無耐之舉。
《三進山城》
十年浩劫期間,方化被髮配到偏遠的吉林撫松縣勞動改造。同去的不少人滿腹怨言,心煩氣燥。而他心態平和地把下放農村當成鍛鍊自己的好機會。
時間來到1973年,各個製片廠又重新恢復了故事片生產。長影廠決定重拍影片《平原游擊隊》。上級下達的指示重拍一定要超過老片,故此原來的整個劇組幾乎全部更換。令人感到費解和嘲諷意味的是,唯獨那個日本鬼子松井在全國各大製片廠和專業文專業團體中挑選了上百個演員。劇組最初的想法是尋找一個與方化扮演的形象和表演近似的演員,但經過幾個月的精挑細選,卻始終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
無奈之際,只能讓方化再度出山,去扮演原來同一個角色。對於被重新挑選再次擔任松井的角色,方化心裡並不是那樣樂觀,一來不願意重複自己扮演取得成功了的角色,因為很難超越,二是自己已經闊別影壇多年,重返銀幕有一種生疏之感,一切要從頭開始。但是作為政治任務,卻容不得一個演員左挑右選,只能無奈地到劇組報道。
在那個特殊年代,一切都要強調“三突出”,“高大全”的清規戒律。根本容不得演員進行發揮。方化第二次重複扮演的松井,在角色創作上沒有任何突破之處,甚至在他自己看來是一種明顯的退步。因為種種約束和限制,使得這個過去曾經塑造得非常出彩的反派人物,再重拍片中明顯地成了一個極力醜化的人物。
粉碎“四人幫”後,方化幾經周折來到珠江電影製片廠。隨後參加了《與魔鬼打交道的人》、《一個美國飛行員》等影片的拍攝。直到1993年出演了《陽光燦爛的日子》便溘然長逝。儘管方化在銀幕上扮演的反面角色是那樣的兇殘、狡詐、毒辣,而生活中的他卻是個善良、和藹、謙遜。方化為中國電影奉獻一生,是值得我們尊重懷念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