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今年第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4.9%,比二季度回落3個百分點。經濟學家指出,新冠疫情、限電、房地產調控這三大因素很可能導致四季度GDP增速進一步下滑。
首先是疫情。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毛振華週三在月度宏觀經濟分析會上指出,新冠疫情對8月經濟的影響比較大,尤其是在消費層面,儘管9月疫情形勢稍有好轉,但最近又在部分地區反覆。如果疫情進一步擴散,政府可能會採取比較嚴格的防控措施,進而對消費端產生不利影響。
其次是限電,毛振華說,這背後的原因比較複雜,有能源供給壓力的問題,也有實現“雙碳”(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壓力。無論如何,限電會給生產端帶來比較大的衝擊。
第三是房地產,因為中國居民的財富大量集中在房地產上,房價的波動會牽動居民的神經。
“現在(房地產行業)的確出現了衰退情況,‘金九銀十’沒有出現,特別是國慶節,市場很蕭條。”毛振華說,“市場的衰退伴隨著價格的下行預期,會加劇市場觀望情緒。如果真的發生房價大幅走低,對於經濟影響會很大,比如會影響居民財富,導致財富縮水,從而影響消費意願。”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在會上表示,房地產市場低迷還會對基建投資形成拖累。開放商無錢買地,會導致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的下降,而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減少,必然又會影響到其基建投資的能力。
“現在政府要控制房地產企業的融資,短期可能沒有太大影響,但長期來看,這會影響地方政府的收入。去年土地出讓金達到8萬億,佔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很大,如果賣地收入減少,地方政府沒錢‘下鍋’,對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資影響很大。”他說。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也對地方政府的投資能力表示擔憂。他說,中國目前正處於舊基建和新基建的交接期,從“十四五”規劃可以看到,國家圍繞新發展格局的投資規劃不小,但實際上,由於各種因素的疊加,地方政府的行動力在大幅下降。
“一方面是優質專案庫存量比較少,二是大量的資金使用效率低下,三是能夠靈活使用的預算外資金由於土地流拍而下降。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投資出現了‘斷裂期’,而不是一個持續的加速期。”劉元春說。
他進一步指出,不僅是地方政府行動力在下降,企業擴大生產的動能也在下降。“現在有一個問題是很多企業不敢接訂單,主要是因為企業利潤很薄了,在利潤越來越薄的情況下,企業進一步擴大生產的動能在下降。”
造成企業利潤收窄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原材料價格的持續走高。9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10.7%,漲幅較8月上升1.2個百分點,創1996年10月國家統計局公佈該資料以來的新高。分析師認為,在能源雙控(消費強度和總量控制)趨嚴的形勢下,短期內原材料受限的情況可能難以改變,PPI同比將繼續處在高位執行。
“目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進口價格上揚,出口價格低迷,會導致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對此政策上要提前佈局。”劉元春說。
浙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李超表示,從投資、出口、消費這三個維度來看,在政策沒有太大改變的情況下,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很可能繼續回落。
他對消費的看法相對更加悲觀。“現在的根本問題是居民收入,尤其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不樂觀。儘管就業數量還不錯,不過就業質量一般,企業發不出年終獎的情況會導致城市裡工作的中低收入群體壓力較大,從而導致消費較差,尤其是餐飲和服裝可能受到比較大的影響。”李超說。
對於經濟執行中出現的不確定性,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於澤認為,首要的是加強跨週期調節。一方面發揮好基建投資的帶動作用,進一步適度擴大基建規模,另一方面,以科技自立自強和產業鏈備份為切入點,加大製造業企業投資。
其次,他表示,從財政政策出發,可以考慮結構性減稅,特別是要對財政支出結構進行合理調整,保證減稅能夠持續並直達企業。從貨幣政策層面看,他建議央行再度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以低成本資金取代高成本的公開市場投放。
此外,要加強政策預期管理,讓各行各業形成一個穩定的預期。“企業對政策目的、未來配套措施、行業發展環境等不夠明瞭,這導致部分企業選擇躺平和觀望。這就需要著力加強政策預期管理。”於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