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就快到了,想必很多朋友的購物車都已經加滿了。
但雙十一真的更優惠嗎?這不禁讓譜藍君想起了年中的618。
上次618活動大促,我尋思著趁便宜囤些日用品。
一看,跨店滿199減20,有些滿200減30,也還好嘛,相當於85折或者9折。
當然,商家本身在定價上也會有所折扣。
不過跟同事的一對比,發現我跟大家在618買的同件商品,居然不同價格??
原來618並不僅在6.18當天舉行,早在5月24日晚上就開始預售付定金了。
好吧,撿便宜都趕不上熱乎的。
早幾年的雙十一或者 618,都是實實在在的五折或者直降。現在的電商大促,又是預售、養貓、又是疊加滿減、定金膨脹,今年還增加了直播間紅包疊加,想要獲得優惠必須付出大量時間,簡單直接的大降價促銷真的回不去了嗎?
答案是肯定的。
大家拭目以待今年的雙十一好了,各種規則只會更復雜。
無形中,我們被商家“內卷”了
促銷就是買家要優惠,商家要銷量。買家參加618是為了少花錢,商家參加618就是為了多賺錢。
這就產生一個問題,比如家裡沒抽紙了,在同品牌同類型產品的選擇中,不管是某東還是某寶,決定購買的主要因素是定價,也就是“誰便宜我買誰”。
而對商家來說,定價低了,影響利潤,價格高了,造成目標顧客流失。
為了避免無意義的價格戰和行業內卷,他們決定反內卷,實行一種新的策略——“價格混淆”。
簡單來說就是把定價規則進行復雜化,讓買家不能比價,或者說比價變得異常困難,從而達到買賣雙方之間一種微妙的平衡。
還是同品牌同類型的抽紙:
一個選擇是24包150抽69.9元,第一份減5元,第二份減25元;
另一個選擇是120抽30包79.9元,可疊加滿199-50。
雖然都是優惠,你能立馬做出選擇嗎?
透過價格混淆,買家雖然很難買到最優惠的商品,但能買到較優惠的商品。
而商家也可以藉此迴避了同行之間無止境的價格競爭。一個商家不可能只售賣一種商品,損失的部分利潤也可以透過適當提高其他商品的定價來彌補,問題不大。
不過,套路的作用也會慢慢減弱。買家越熟悉規則,搜尋成本成本越低。一旦買家熟悉一種模式,套路就得更新升級,不然就達不到“價格混淆”的效果。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以後的類似618,雙十一這種全民大促的優惠規則會越來越複雜。大家看每年某寶平臺紅包的玩法和規則一直在變就能理解了。
對平臺來說,如果規則太明顯讓買家很容易就看出兩種平臺之間的差距,競爭會變得越來越激烈。所以他們必須設定複雜的遊戲規則、不斷變換玩法,讓消費者無從比較,強化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被平臺分類
之前雙十一的時候咱們也有說過,618、雙11等促銷實際是大型的一場價格歧視。
價格歧視並不是貶義詞,實質上就是商家或個人利用資訊不對稱對商品和服務進行區別定價的行為。
每個消費者在電商的後臺都是一個個相似的ID,核心問題是如何對消費者進行區別定價。
說白了就是給普通人賣便宜點,給不在乎錢的土豪賣貴點。當然不能做得太直白,有錢人也並不都傻。
眾所周知,每個人在單位時間內產生的價值是不同的。我們和蓋茨在1小時內創造的價值肯定是不能比的。
平臺和商家透過設定足夠長的等待時間,複雜的優惠策略,讓買便宜的東西成為一件花時間的事情。
時間金錢換算比低的人,更傾向用時間來換取優惠力度,更樂意去計算複雜的優惠疊加,參加平臺或者商家的分享、疊樓或者養貓活動。
使用者得到了優惠,平臺獲得了量的流量,商家也擴大了使用者人群,提高了品牌知名度。
而像我這種不知道預售的傻憨憨,又或者是懶得花時間去省這點小錢的大佬們,就不會參與預售、疊樓養貓、分享好友領券等活動,就只能享受到一點點優惠。
根據使用者背後的行為給出不同的優惠策略,個性化營銷和推送,避免了統一降價帶來的利潤損失。
如何理性看待618
生活中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逛商場之前已經做好預算,制定購物清單,最後卻買了一堆不是清單上的東西。本來只想買一雙鞋子,最後卻買了新的裙子、包包、飾品來搭配。
太陽底下無鮮事,300多年大洋彼岸的哲學家狄德羅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
某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的華美睡袍,他愛不釋手。可當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書房走來走去的時候,問題就來了。不是覺得書房傢俱破舊不堪,就是覺得裝修風格不對,就連日常使用的書桌也變得格格不入。為了與睡袍配套,他打造了一個全新的書房。
他真的需要一件華美的睡袍嗎?還是他的生活一件被這件華麗的睡袍綁架了,在短暫的滿足後,新的睡袍只能帶給他無盡的煩惱。
“事實上,一個人為維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並不多。超乎此的屬於奢侈品。他們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強求服務,反而成為一種奴役。”
每年的618、雙十一聲稱全年最大優惠力度,不買等一年,其實是對準的是絕大多數人的損失厭惡心理。
不管多大的折扣力度,購買之前一定要審視自己的需求。買自己真正需要的,對自身發展有幫助的商品,而不是購買商品代表的價值符號。
像譜藍君在這些大促中基本就只會買洗衣液、抽紙等必需的日用品,一是這些確實是必須要用到的商品,二是大促時確實比平時便宜些。一年就買6.18、雙11兩次,就夠用一年的了。
無目的地瀏覽平臺推薦,真的會把錢包掏空。
實在想趁大促購物愉悅一下自己的話,可以在選購前先給自己定下用來購買愉悅的金額,比如無論看中多少東西,我只能花2千元來購買非必需品。
其實譜藍君看到新手機也會想買,但只要轉念一想,這手機明年就會變舊、折價,但如果我省下這筆錢,即使只存銀行定存,到了明年也一定是增值的。這麼一想,就忍住了。
最後
2020年天貓618消費季平臺累計下單金額達6982億。今年抖音、快手等直播帶貨蓬勃發展,資料只會不斷被重新整理。買買買似乎已經成為全民的狂歡。
一大部分原因是隨著社交媒體不斷普及,收入差距的現實被不斷放大,當少部分的人日薪成為絕大多數人一輩子也無法達到的收入時,大家會瀰漫在焦慮、挫敗等負面情緒中,從而轉而比照更高層次的消費群來消費以麻痺自身。
他們已經不關心擁有了的東西,只需要更多所謂彰顯和證明自己的商品。儘管有時也擔心錢不夠花、買不起想要的東西,卻仍然在不斷拔高對“高品質生活”、“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心理定位。
最後的結果是,在真正能改變生活、極大影響人生幸福感的支出上變得錙銖必較。比如保險、孩子上大學用的教育基金、養老規劃。
漠視風險,最終會被風險教訓。投資是這樣,生活也是這樣。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開始存錢並及早投資,這是最值得養成的好習慣。——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