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現代戰爭中,這條用兵鐵律同樣正確。不過,現在的"糧草"已不再是糧食和草料,而是石油等戰略物資。而石油被稱為"工業血液",又是所有戰略物資中的重中之重。所以二戰之後,世界上爆發的大多數戰爭,都與爭奪石油有關。
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軍事強國,其維繫全球霸權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控制世界石油的產出。只要控制了石油,就基本扼住了大多數國家的命脈。因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沒有石油資源,嚴重依賴進口,包括中國。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也是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一旦中美爆發戰爭,美國透過軍事手段切斷中國石油的進口通道,對中國的打擊就是致命的。
斷油=斷命
如果一個國家的石油供給被切斷,那麼這個國家就只能坐以待斃——交通停擺,工業停滯,航母戰機等重型武器變成一堆廢鐵......如此,這個國家能不滅亡嗎?對於"斷油"之痛,日本應該深有體會。
二戰爆發後,隨著日本在東亞和南太平洋地區瘋狂地"滅國掠地",石油需求量也急劇增加。但日本國內沒有什麼石油資源,日本的石油基本都要依賴進口。其中美國還是日本最大的石油進口國。有資料顯示,1939年日本進口石油的80%都來自美國,另一部分則來自東印度群島地區。
由此可見,至少在二戰中前期,美國不僅在發戰爭財,更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幕後支持者。後來美國和日本鬧翻了,才於1941年7月底正式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和物資封鎖,包括石油禁運。
英國和荷蘭等國緊隨其後,也切斷了日本的石油供應線。"斷油"對日本的打擊簡直就是致命的,因為日本的陸、海、空軍因為缺油,都不得不大幅縮減軍事行動。
幾個月後,被逼急了的日本偷襲了美國珍珠港。此後,美國更加大了對日本的封鎖力度,以及對日本油輪的襲擊和破壞。有資料顯示,1944年美國擊沉的日本油輪的數量,已遠超日本新建油輪的數量。
就這樣,日本的石油進口大幅減少,到1945年的時候,已經進口不到一滴油了。沒有石油,日本即使擁有再多的飛機戰艦,也沒了用武之地。
看到封鎖的巨大威力,美國後來又對日本發動了更毒的"飢餓戰役",就是用大量的水雷封鎖日本通向朝鮮半島的海運線。因為日本不僅缺石油,也缺糧。而日本的"糧倉"主要在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只要切斷這條生命線,日本必然發生大饑荒。
當時,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還說過一句話,"對付日本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它什麼也得不到"。事實也確實如此,在美國的封控下,日本斷油斷糧,幾乎到了什麼都缺的地步。這無疑加速了日本戰敗投降的時間。
美國扼守世界16條命脈
有了這次"成功經驗",美國後來就把控制石油出產地區和石油運輸通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尤其是在與蘇聯爭霸世界的時候,美國加大了對世界油庫——中東的爭奪和世界重要航道的控制。八十年代的美國總統里根,還明確提出要控制全球16條海上咽喉通道。
除了人們熟悉的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之外,還有加勒比海和北美的航道,佛羅里達海峽,斯卡格拉克海峽,卡特加特海峽,好望角航線,巴拿馬運河,格陵蘭—冰島—聯合王國海峽,直布羅陀海峽,曼德海峽,巽他海峽,望加錫海峽,朝鮮海峽以及太平洋上透過阿拉斯加灣的北航線。
其中7條在大西洋,5條在亞洲,2條在印度洋,2條在地中海。也就是說,全球幾乎所有的海上貿易貨船,到要經過這16條海上咽喉通道。
在這16條通道中,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丹麥海峽,曼德海峽,土耳其海峽這7條航道,又因為是世界石油運輸的必經通道,更是美軍扼守的重中之重。
所以我們看到,美國幾乎在世界各地都建有軍事基地。美國軍事基地最多的時候曾高達5000多個,其中有一半都在國外。蘇聯解體後,美國的海外軍事基地雖然在逐年減少,但截至目前依然還有300多個,分佈在1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駐有30多萬美國大兵。
美國建這麼多海外軍事基地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保護美國嗎?是為了保護駐在國嗎?顯然都不是。美國的真實目的,是要透過"及時干預"地區事務的軍事能力,來穩固美國的國際話語權。
其中,扼控海上咽喉通道,就是美國干預策略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美國要控制這些海上航道,確保自己和盟友生命線的安全,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控制對手的生命線。
今年以來,美國向中國南海等周邊海域投放了大批軍事力量,申索"航行自由",包括美國的歐洲盟友,也罕見地派出航母艦隊到南海助陣。其目的之一,就是打著"航行自由"的旗號,控制南海水道或阻止中國控制南海水道,因為中國一半以上的海上貿易都要經過這片水域。
目前中國大概開闢了30多條遠洋運輸線,按照線路方向大致可以分為4條:向東出第一島鏈,到達美洲非洲及西歐地區;向北過朝鮮海峽、宗谷海峽,然後走北極航道到歐洲;向南經過南海到南亞及澳大利亞;向西,先過南海再穿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再到海灣地區或非洲歐洲等地。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製造國,每年有數萬億"中國製造"出口到世界各地,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每年進口石油高達5.4億多噸……這些物資的進出口,至少一半以上都得走西線和南線航道,也就是要經過南海及馬六甲海峽等水域。
由此來看,美國不斷向南海增兵,激化地區衝突,對中國的海上航道,已經構成了非常大的威脅。
中國的謀局與破局
假如美國真的切斷中國的能源線,中國該怎麼辦呢?最簡單的辦法是直接開打,派戰艦去摧毀那些控制海上要道的敵對力量。
但這個辦法並不可取。首先,實施禁運和封鎖,並不意味著宣戰。如果中國直接火炮攻擊,不僅不符合"中國不開第一槍"的傳統,還可能造成輿論上的被動。其次,美國軍事基地遍佈世界,美國的軍事力量可以在戰時迅速支援世界上的任何目標,而中國在海外基本沒有軍事基地,遠海作戰並無勝算。
所以武力還擊,並不是最優方案。既然不能打,又如何破局呢?其實,對於中國的能源安全風險,中國高層都看得很清楚,並且早有佈局。總的來看,中國的應對預案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
第一,擴建陸上能源通道。
既然海上航道被切斷的風險比較高,那麼中國就可以開鑿陸上能源通道。畢竟,中國在陸上的話語權要高得多。目前,中國主要有4條陸路油氣管道線。
第一條是中俄油氣管道。該管道的起點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經黑龍江省漠河市進入中國境內,終點是大慶,總長1000多公里。目前年輸油總量已增到3000萬噸。
第二條是中哈原油管道。該管道起自哈薩克,終點是中國新疆,管道總長2800多公里,被稱為"絲綢之路第一管道"。年輸油量也超過1000萬噸。
第三條是中緬油氣管道。該管道起點是緬甸,從雲南瑞麗進入中國,長度為771公里。2013年運營至今,已向中國累計輸氣約300億立方米,輸油超3000萬噸。
第四條是中巴油氣管道。這條油氣管道已於2014年開建,是"中巴經濟走廊"的重要專案。
但巴基斯坦沒有油氣資源,中巴油氣管道其實主要是為伊朗的石油修建的。一方面,伊朗及中東地區的油氣資源可以透過海運到達巴基斯坦港口,然後透過中巴油氣管道運到中國。另一方面,伊朗的石油也可以走陸路透過伊巴管道連通中巴管道,然後再運到中國。
不過,管道運油雖然比海運相對安全,但總量有限,短時間內還無法替代海運。
第二,加強能源供給的多元化。
為防止中國能源的進口國過於集中,被賣方市場主導,中國採取了多元化的能源供給。在中國油氣資源進口國中,既有中國最重要的夥伴俄羅斯,也有中國最大的對手美國,也有美國的盟友沙特,另外還有很多中東,拉美,北歐,非洲等地區的國家。
也就是說,中國的能源渠道比較多,幾乎分佈於全球各地。如此一來,敵人即使要搞封鎖,難度就非常大,所需成本也會非常高。
第三,提升對敵軍事制衡能力。
中國不可能效仿美國,在世界各處建軍事基地,但中國可在關鍵地段保持必要的軍事制衡能力。
此前,中國擴建南沙群島的永暑島,在島上修建了機場、醫院等基礎設施,也包括導彈掩體、雷達通訊系統及大型地下建築物等軍用設施。由此可見,永暑島已成為了中國佈置在南海的一顆戰略棋子。其作用除了扼守南海島礁,還可以盯梢南海的航道,包括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是太平洋進出印度洋的必經之路,一旦被封鎖,中國的西線航道就被切斷了。而永暑礁與六甲海峽的直線距離只有1300公里,在這裡盯梢馬六甲也不是沒有可能。畢竟,中國大陸最南端到馬六甲的距離,可有數千公里之遙。
另外,中國為了方便在亞丁灣護航和非洲維和,在亞丁灣吉布提修建了中國海外的第一個軍事基地。有了這個基地,中國的海軍艦隊還可以"順便"扼守曼德海峽。這裡可是通向蘇伊士運河的必經之路,號稱"石油通道上的哨兵"。
而與吉布提港隔海呼應的,還有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這裡是中巴經濟走廊的終點,目前已由中國全權經營。
有了這幾個"點",中國的軍事力量就可以基本覆蓋西太平洋,並"觸及"到印度洋區域。而這兩個區域,正是中國石油航線的主要所在地。也就是說,只要中國在印太區域保持一定的軍事力量,就可以鉗制敵人並阻擊敵人的封鎖,提升該區域石油航線的安全係數。
以上就是中國應對能源安全的三個破局之策。有此佈局,即使中美髮生戰爭,美國也很難完全切斷中國的生命線。當年美國對付日本的那一招,在中國必定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