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會議上,美國在簽約至今的近30年裡始終沒有批約的做法遭到各方詬病。
如今,事關全球環境治理大計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26)又將於本月底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對於自己先“退出”又“重返”的氣候承諾,美國這次能否拿出點實際行動?
目前看,還真懸。
本黨“內訌”或讓拜登“空手赴約”
在COP26大會月底召開的同時,美國國會將就拜登提出的3.5萬億美元“重建美好未來”一攬子支出法案進行表決。但由於本黨議員的突然“反水”,法案中包含的“清潔電力績效計劃”(CEPP)突然面臨胎死腹中的危險。
拜登曾在4月承諾,到2030年將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05年減少50%,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而總預算1500億美元的CEPP計劃被認為是美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最重要的一項氣候立法,有可能幫助拜登實現“雄心”。
△目前美國電力供應只有40%來自清潔能源,拜登希望透過CEPP計劃讓這一比例在2030年達到80%,到2035年達到100%。
作為拜登氣候政策的“核心”以及他出席COP26大會的“底氣”,CEPP計劃擬對從化石燃料轉向再生能源的發電廠給予獎勵。然而,美國國會參議院能源和自然資源委員會主席、民主黨參議員喬·曼欽堅決反對CEPP計劃,理由是“用納稅人的錢讓這些公司做它們已經在做的事情毫無意義”。
反對的背後其實暗藏政治私利:曼欽的家鄉西弗吉尼亞州是美國最大的煤炭產地之一,曼欽本人也從煤炭工業中獲得了經濟利益。
除曼欽外,亞利桑那州民主黨籍聯邦參議員基爾斯滕·西內馬也反對CEPP,這使得在兩黨議席50∶50的參議院,民主黨至少有兩人不會支援將CEPP包括在內的3.5萬億美元一攬子法案。
由於共和黨明確抵制,民主黨原本考慮動用“預算和解”程式,在勢均力敵的參議院以本黨一己之力透過一攬子法案。但當前出現的民主黨“內訌”可能最終迫使拜登放棄CEPP。
從中,多家美媒還看到了更大的風險:利用“預算和解”程式可能是民主黨人透過CEPP等重大氣候立法的最後機會。如果在明年中期選舉中失去對國會的控制權,民主黨採取氣候行動的機會之窗可能就此關閉。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報道:削減支出法案中的清潔能源部分將對拜登的氣候議程構成毀滅性打擊,可能削弱拜登在COP26大會上的話語權。儘管其他國家對拜登上任第一天就決定重返《巴黎協定》表示讚賞,但許多人現在公開質疑,拜登在國內政治挑戰面前能否實現他的減排目標。
“憂思科學家聯盟”(UCS)氣候和能源政策主任雷切爾·克萊特斯進一步警告,如果美國不能認真對待氣候變化問題,就很難號召其他國家做出政策改變,從而阻礙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前進勢頭。
△美國沃克斯新聞網(VOX)報道:克萊特斯表示,對於美國要用多長時間才能肩負起其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應有的責任,人們已經產生了“疲憊感”。
“很難真正相信美國政府”
作為歷史上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可信度一直受到懷疑。
在氣候問題上,美國近幾屆政府頻頻上演“劇情反轉”:1997年克林頓簽署《京都議定書》,但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參議院從未批准該議定書,2001年小布什乾脆宣佈美國不加入該議定書;對《巴黎協定》同樣如此——奧巴馬在2015年簽署,而特朗普在2017年宣佈退出。
去年11月,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個退約的締約方。此舉被國際社會普遍視為美國在氣候問題上的“重大倒退”。
△據統計,特朗普政府執政期間直接和間接撤銷了近70項重大環境政策。圖為當地時間2017年6月1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環保人士在美國駐阿大使館外集會,抗議美國宣佈退出《巴黎協定》。
退出了《巴黎協定》的美國不僅在能源政策和經濟模式上大開歷史倒車,在履行對發展中國家氣候援助方面同樣表現差勁。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發達國家首次同意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的援助;2015年《巴黎協定》也重申了這一承諾。但經合組織(OECD)的最新資料顯示,發達國家迄今兌現的援助金額遠未達標。
這其中,美國的欠賬最多。
△英國獨立智庫海外發展研究院(ODI)釋出的資料顯示,美國在2017年和2018年僅貢獻了其應承擔援助份額的4%,在發達國家中也是表現最差的。
在國際社會壓力下,拜登就任後曾承諾將原有援助翻倍至57億美元;9月他又宣佈將援助再翻倍到114億美元。但此數額需得到美國國會批准,目前仍只能停留在口頭上。
持續的援助資金短缺給即將到來的最新一次氣變大會籠上了陰影。各方認為,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的氣候援助資金,將是開啟格拉斯哥峰會在一系列問題上取得進展的關鍵。但前景並不樂觀。
△澳大利亞“對話”網報道:儘管非洲國家排放的溫室氣體最少,但平均而言,到2019年,非洲國家已經將其年度國內生產總值的5%用於支援適應和緩解氣候變化。發達國家承諾每年援助1000億美元,但至今未能完全兌現。不幸的是,富裕國家並沒有就如何彌補這一赤字提出明確計劃。現在是讓它們負起責任的時候了。
無論是落實自主減排目標還是兌現對外援助承諾,美國過去數年的種種表現已經給世界留下了深刻的負面印象。
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深度脫碳計劃”主任大衛·維克多指出,COP26大會是對拜登能否實現此前承諾的測試。拜登上臺後對減排信誓旦旦,卻在面臨挑戰時無法履行承諾,這將使人們對他的信譽再添疑慮。
《紐約時報》曾援引美國氣候領導委員會高階研究員泰亞·史密斯的話稱,美國在氣候領域的長期欠賬已經讓人很難“真正相信美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