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印度,不少人的印象是和非洲差不多的地方——文盲多,居民面板黑,到處是牛。
這圖是印度區域性地區。印度很大,有各種各樣的風貌。
印度是一個東方文明古國。
提起東方,很多歐洲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印度。歐洲航海家到了東方,把非洲以東的一片大洋命名為印度洋(Indian Ocean)。歐洲人相信地球是圓的,認為從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也可以到東方。
歐洲人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美洲陸地,以為是到了東印度群島(今東南亞馬來群島一帶),美洲加勒比海附近的的群島被命名為西印度群島。
東印度群島
荷蘭人以前把印度尼西亞(Indonesia)叫荷屬東印度。英國在印度設立的東印度公司,起初也主要是和馬來群島貿易。
東南亞為什麼叫東印度( East Indies)呢?
這是因為東南亞屬於印度文化圈(除了越南北部屬於中國文化圈)。東南亞國家有大量佛教、印度教建築,有不少咖哩菜,文字受印度梵文影響。
下圖是普蘭巴南神廟,位於印尼的一處印度教建築。
柬埔寨的吳哥窟也是印度教建築。
泰國、緬甸有大量佛塔;佛教在公元前3世紀從印度傳入東南亞。
即使是人均GDP 6萬美元的新加坡,也敬印度三分。
歐洲人下的國際象棋,源自古印度。
瑜伽(Yoga)源自古印度,時至今日,在全球很多國家流行。
以國家命名的大洋只有印度洋。印度——印度洋。光是這一點,印度就足以舉世聞名。
印度的國名India 源自 Indus(印度河)。印度河在巴基斯坦,部分支流在印度。古印度河文明(公元前3300-前1300年)位於印度河流域一帶。
印度河文明的範圍不限於印度河,也延伸到阿拉伯海沿岸一些地區,包括今天的印度古吉拉特邦。
巴基斯坦人和印度河文明關係不大。
印度河文明的創造者是達羅毗荼人。後來印度河領域持續多年乾旱(發生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達羅毗荼人捨棄印度河流域的城市,大量東遷到印度境內。
印度就類似於南宋——雖然南宋不在黃河流域,但是黃河文明是宋人祖先創造的,和金國的女真人關係不大。雖然印巴分治了,印度依然傳承著古印度文明。如今達羅毗荼人主大多生活在南印度,說不同於印地語的達羅毗荼語言。
印度各地官方語言分佈
達羅毗荼人有2億多人,是印度的少數民族。巴基斯坦也有達羅毗荼人,只有200萬。
達羅毗荼語系包括坎納達語(卡納塔克邦官方語言)、泰米爾語(泰米爾納德邦)、泰盧固語(海得拉巴邦和安得拉邦)、馬拉雅拉姆語(喀拉拉邦)等。這幾個邦都屬於南印度(South India)。
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和英語。印地語吸收了大量梵語詞彙,是從梵語衍生出來的,使用人口在印度最多。
泰米爾語
泰盧固語
達羅毗荼人後代在印度建了千年古國。
阿育王的孔雀帝國(公元前322年— 前187年,外文:Mauryan Empire),基本上征服了南亞次大陸。阿育王早期四處征戰,後來接受佛教,放下屠刀,並向周邊國家推廣佛教。阿育王沒有滅印度半島南部的達羅毗荼國家,像朱羅國、潘地亞國。
朱羅國延續了超過1500年,相當於從先秦到宋元。1279年,也就是元滅宋那一年,潘地亞國滅了朱羅國。潘地亞國(公元前6世紀—1345年)持續時間更長。潘地亞國如果算上殘餘力量(類似於南明),持續到1650年。也就是說,潘地亞延續超過2000年。
在千年古國被滅之後,還有毗奢耶那伽羅帝國(1336–1646)存在於南印度。
下圖是毗奢耶那伽羅帝國的一處遺址
毗奢耶那伽羅帝國的附屬國——邁索爾王國(1399-1947)延續了500多年,在20世紀在印巴分治的時候,邁索爾加入了印度。英國和邁索爾打了4次戰爭才將其征服。英國沒有滅邁索爾(外文:Mysore),而是將其變成印度的一個土邦,保留邁索爾的國王。
達羅毗荼人在南印度繼續創造了古文明。
該建築建於685-705年,有1300年了,在印度的位置如下。
多處達羅毗荼風格的建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帕塔達卡爾建築群、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蹟群、朱羅王朝現存的神廟。
南印度的宮殿——蒂魯瑪萊·納亞克宮
印度是佛教、印度教、耆那教、錫克教的發源地,有各類風格建築和節日。
科納拉克太陽神廟(外文:Konark Sun Temple)。
這是一處印度教寺廟,是13世紀印度古人用石頭雕刻的。
輪子放大看
耆那教建築
佛教建築——阿旃陀石窟(外文:Ajanta Caves)
印度傳統節日有國際影響力。
印度共和國日(外文:Republic Day)每年在新德里舉行慶祝活動。
印度灑紅節(外文:Holi)是印度教節日,在歐美有些地方也流行。
印度燈節(Diwali)
印度北方和中原類似,古國多,古代戰亂多。
吠陀時代 (公元前1500 – 前500年) 印度教、佛教、種姓制成形;同時印度北方出現了國家。
到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國家林立——北方有十六雄國(主要說梵語),南方有潘地亞(說泰米爾語)。
十六雄國之一的摩揭陀王國(公元前1200-前322年,外文 Kingdom of Magadha)是釋迦牟尼佛一生足跡最多的地方,也是孔雀帝國發源地。
阿育王(Ashoka)定都華氏城,讓孔雀帝國達到極盛,疆域遠至阿富汗、印度半島南部,超過500萬平方公里。
從公元前3世紀孔雀帝國衰落到13世紀朱羅國滅亡,是印度古典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笈多帝國(Gupta Empire,240-550年),疆域達到350萬平方公里,都城也定在華氏城。
從13世紀到1858年,印度主要是由穆斯林統治,出了較大的國家——德里蘇丹國、莫臥兒帝國。印度教國家也沒有消失,興起於德干高原的馬拉地帝國(1674-1818,Maratha Empire)打擊了北方穆斯林統治者。
圖中橙色是馬拉地帝國,面積達到280萬平方公里。馬拉地帝國的都城距離孟買不遠。
英國東印度公司和和馬拉地帝國打了3次戰爭,在1818年滅了馬拉地帝國。至此,英國在印度的主導地位正式確立。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莫臥兒帝國終結。
1858年英屬印度成立,印度現代化程序加快,大學、公司、銀行、法院、鐵路大量建立起來。
英國沒有完全統一印度
下面是英屬印度的地圖
紅色是英屬印度,印度內陸有很多土邦,另外還有小部分葡萄牙、法國殖民地。
當時印度土邦和英國達成了協議——土邦外交權屬於英國,內政自治;英國有義務保衛這些土邦。
印度古代像歐洲中世紀,城邦林立。攻城略地的年代,少不了城堡和名勝古蹟。
下圖是奇陶爾加爾城堡(Chittorgarh Fort),被列為世界遺產。
印度北方是恆河平原,大部分地區無險可守,少數山上建有城堡。
山上有水,易守難攻。
Chittorgarh 城堡在印度的位置如下
泰姬陵,印度最有名的建築,由莫臥兒帝國(穆斯林國家)建於17世紀。
泰姬陵有立體感和精美的圖案。
印度很多邦有世界遺產,其中大部分是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