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聞在都江堰龍池鎮境內有條穿越到阿壩汶川縣映秀鎮的徒步路線,一直想去走一下,好不容易約到一個對此也感興趣的小夥伴同行,兩個月前就計劃前往,但那時正值雨季,為了安全起見,便擱置了此計劃,直到現在入了秋,才重新提上日程。
徒步地點距成都大約80公里左右。早上5點過起床,收拾好後出發,走成灌高速到達都江堰市區,過龍池鎮, 7點左右到達距目的地不遠的紫坪鋪水庫附近。
此時天才漸亮,剛好這裡有個觀景臺,可看見遠處的紫坪鋪水庫大壩,堤上還亮著一排路燈,大壩建築倒映在碧水中,背後的群山被清晨的薄霧籠罩,朦朧又不失清爽。
因同行的小夥伴從中江過來,要遠一點,在此等候了一個多小時他才趕到,此時接近9點,時間已不早,我們直奔目的地。
穿過龍池隧道,沿著盤山公路下行至龍池小鎮,過龍溪河橋後左轉再行駛兩公里,水泥公路的盡頭,便是自駕的終點,也就是徒步的起點位置。
我們把車子停在旁邊的一塊空地上,開始準備徒步。
沿著非鋪裝路面前行幾步, 左側是紫坪鋪水庫背面一角,湖水綠如碧玉,鑲嵌在山間。此處應該是龍溪與水庫交匯的位置。
右側腳下一條小溪流淌,穿橋而過,匯入水庫。沿著小溪的源頭望去,遠處雲遮霧繞的山峰,就是我們此次要徒步的方向。
前方山中出現了幾家農戶,房頂炊煙裊裊,有幾分《山居秋暝》的味道。
過溪,右轉,上行,走上一條碎石公路,便正式進入徒步階段,此時是早上9點20。
從這條路上山,翻越娘子嶺而下,便可到達汶川映秀鎮。
不過我們這次只准備走到娘子嶺,沒有計劃直接到映秀,一是此條路線我們是第一次走,不知道路況如何、路程有多遠;其次我們自駕過來,車子都停在龍池這邊,如果穿越到了映秀,還要回到龍池,到時交通可能不太方便。
沿著碎石路前行,偶爾路過一兩處農戶,發現這裡的房子特別簡陋,但都還住著人,並且房子周圍種滿蔬菜,喂有雞、鴨、羊、騾子等牲畜,有的養著蜂蜜,很是原生態。
偶爾還能在路邊看到當地人停放的車輛,感覺他們的生活條件並不差,自08年地震過後,龍池山裡的住戶應該都搬遷了,沒想到這裡的人們仍然住在山裡過著田園生活。
行走了一段距離,碎石路轉拐處的草叢裡出現了一塊文保碑,上面寫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馬古道龍池段”。
沒錯,我們此次徒步的路線就是茶馬古道其中的都江堰龍池段。
茶馬古道是漢唐以來漢、羌、藏、回等少數民族之間進行商貿往來的重要商道,茶馬古道都江堰段又稱“松茂古道”,最早為秦時李冰建立都江堰水利工程後開闢的山道,起於灌縣老城西街,沿岷江而上,止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全長350公里,是古代成都平原連線茂縣、松潘的唯一通道,是成都平原聯結川西少數民族地區的重要紐帶。如今在都江堰市境內儲存較好的古道就是都江堰景區內的玉壘山段和這裡的龍池段了。
石碑右側一條蜿蜒的小路通往山中,離開碎石公路,走上小路,我們便踏上了茶馬古道龍池段,尋著前人走過的痕跡去感受古道的魅力。
只是,這條路上沒有馱運著貨物和商賈的騾馬往來,沒有馬幫的鈴聲響起,山間只有響徹溪谷的流水聲,和我與小夥伴兩個行人。
沿著水流而上,過溪後,便開始進入爬山路段。
山中溪水清澈無比,在溝壑中奔流,遇上亂石激起四濺的水花,聲音震耳。
時常還能在路面看見羊糞和羊蹄腳印。看來當地人放羊也是走的這條路,難怪路走得很大,一點也不荒僻。
一路都是在沿著河谷上行,在溪溝裡穿梭,山路陡峭,有的路段亂石成堆,崎嶇不平,往上走還好,往下走很容易崴腳。
偶爾還能看見兩邊的山體有過滑坡的痕跡,所以夏季沒來是對的,如果遇上雨季發生山洪或泥石流是多麼危險。
不知道古人走的茶馬古道是不是也如今天我們所走的一樣呢?
到了上午11點,我們走了有大半的路程了,終於離開溝壑路段,進入半山腰。
半山腰上,一個約一平米大小的簡陋的小木屋懸在路邊,屋外趴著一隻大山羊和兩隻小羊羔,這是我們離開公路後一路爬山上來見到的唯一活物,因為我和小夥伴在山中走了這麼久,還沒有看見過一個人。
大山羊似乎對路過的陌生人感到稀奇,一直盯著我們,直到離開很遠了,回望小木屋,發現它還望著我倆。
穿過一片厚朴樹林,繼續向娘子嶺前進。
餘下的路段就沒有之前的開闊了,越往上走,路越荒僻,周圍山野植被茂密,將路掩蓋,差點使人走錯。
灌木林裡野核桃和野生獼猴桃掉落一地,爛掉了也沒人揀,可見這裡很少有人走,估計當地人放羊都不會到這上面來。
好在此處已接近娘子嶺了。
走完灌木林後,終於在山路上方的埡口處看見了建築的影子,那便是娘子嶺的地標——“銀臺道觀”了。
早聽聞娘子嶺上有座建於清代的銀臺道觀,因娘子嶺處於都江堰市與汶川縣交界處,所以銀臺觀一觀連兩地,左邊部分屬於都江堰,右邊部分屬於汶川,地理位置特殊,可謂奇觀。
娘子嶺曾作為茶馬古道上成都平原進入阿壩少數民族地區要翻越的第一座高山,銀臺觀前自然也是行人絡繹不絕,不過如今古道早已廢棄,人跡罕至。曾在網上看到過銀臺觀相關圖片,它是那麼衰敗、落寞,給人一種孤獨荒涼的美感,尤其是此觀的“銀臺積雪”、“銀臺宿雨”之景更是令人遐想。
但當我真正見到銀臺觀時,卻與想象中差距甚大。
四周新修了一圈鐵柵欄,將道觀圍起來了,柵欄門上了鎖,只可遠觀,不能近看。
觀內一新一舊兩座大殿並列,殿前堆放著建材,似乎正在修繕。這是好事,說明不久古觀將迎來重輝,只是我們來得不是時候,遇上了它最不好看的的樣子。
這裡就是娘子嶺了,海拔接近1500米,從山下徒步上來,剛好用了3個小時。
娘子嶺之名聽著有趣,傳說在唐朝以前此處被稱為“羊子嶺”,唐朝時楊貴妃出川入長安時曾路過此地,故名娘子,也有說蜀後主孟昶遊益州時,他的妃子張太華在此迎候而得名。
銀臺觀另一邊,有一條下行的山路,便是通往映秀了,但我們的徒步只到此為止。
雖才入秋,但這上面已明顯感到寒意,冷風陣陣吹過,更是讓人不想久待,於是我和小夥伴原路下山。
再次穿過厚朴樹林,又遇上了山羊母子,乖巧的小羊,可愛至極。
下至山谷,剛好遇到當地人趕著羊群進山,放羊人好心告訴我們,山溝裡這段路是他們放羊常走的近路,不好走,山腰中還有一條路要好走得多。
可能那條路才是茶馬古道吧,竟然被我們錯過了,按理說茶馬古道作為通商的要道,路應該很大很顯眼,但我們來回這一路上也沒看到比較明顯的岔路,估計是年久少有人走被荒草湮沒了。畢竟自上個世紀50年代成都至阿壩的公路修通後,龍池到娘子嶺的這段古道就廢棄了,幾十年過去了,找不到也很正常。
雖然千年古道已滄桑難尋,但古道上的娘子嶺還在,銀臺道觀還在,古道的歷史文化魅力還在,它仍舊吸引著人們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