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破璀璨的歷史長空,瞭望星輝裡斑駁的流光閃爍,千年的風霜,凍結了多少英雄傳說,那古今橫貫的天地長線,串聯著生命最初的力量,帶給人驚奇,帶給人追憶,那歷史的浩繁畫卷,是永不老去的心靈天宇!
在濮陽市清豐縣單拐村,誕生了我軍歷史上的第一門大炮——“蓋亮號步兵炮”,它是仿製日軍九二步兵炮的結果。仿製之前,關於九二步兵炮如何落入八路軍之手?八路軍如何進行炮彈試製,進而演變為自己的殺手鐧?
這實際上是“蓋亮號步兵炮”的誕生背景,也就是它的“前傳”。
一匹馬即可拉走的大炮
單拐陳氏祠堂南房,一門綠色的大炮格外引人注目。這個帶兩個輪子的傢伙,看上去更像一個手推車。
“這是‘蓋亮號步兵炮’的複製品,原炮現藏中國軍事博物館。”單拐紀念館的王敬波說,這是我軍軍工史上生產的第一門大炮。
在單拐複製一門“蓋亮號”,別具意義。實際上,這裡即為其誕生地。其生產者冀魯豫軍區第一兵工廠,當年就坐落在單拐陳氏祠堂裡。
我們現在還能尋找到當時工廠佈局的舊影:祠堂南房,是當年兵工廠的庫房;祠堂正殿,是兵工廠的機工車間;廂房,則是槍械維修車間。
滄桑的簷檁刻滿歷史的斑駁,時間的履痕滲透到一磚一瓦之中。當年的情形,早已惘然。
“蓋亮號步兵炮”喚起了我們對時代的記憶。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它一直閃亮戰史。而它的誕生,卻又與戰爭密切相關。“‘蓋亮號步兵炮’是仿製的日軍九二步兵炮。”王敬波說。
日軍的九二步兵炮,研製於大規模侵華前夕的神武2092年(即1932年),口徑為70毫米,高低角射度為10度~70度,初速榴彈一號裝藥為197米/秒,最大射程3000米。更重要的是,這種大炮只有300公斤重,在平原地帶,一匹馬拉著即可;在山區複雜地形,拆卸後3匹馬即可馱走,十分靈活、方便。
那麼,日軍九二步兵炮是怎樣落入我軍手中?又是怎樣研製的呢?
巧設伏擊繳大炮
“我曾聽蓋亮說過,日軍九二步兵炮,是在鄆城巧設伏擊奪過來的。”單拐村82歲的陳繼安說。
這是特殊戰爭年代的無奈之舉。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華北平原日軍採取鐵臂銅圍政策,設立了240個炮樓,且十里一碉五里一堡,形成一個連鎖的防禦體系,儘量壓縮抗日軍民的活動空間。這些碉堡和炮樓,遙相呼應,如一顆顆釘子釘入根據地,想要拔掉它,極為困難。
當時八路軍冀魯豫軍區第八軍分割槽司令員是曾思玉,在攻打陽穀一些據點時,他們發明了一種四個軲轆的太平車,上面放上桌子再鋪上浸水的被子(防止槍彈),然後放上炸藥,在機槍掩護下推到碉樓前將其炸掉。但面對壕溝等工事,太平車毫無辦法。
攻打5個小時依然受挫時,曾思玉聽到了一個關於大炮的訊息:在鄆城駐守的日軍三十二團的一個大隊,配有一門九二步兵炮,威力不小,一直被日軍用來遠距離轟擊我軍的防禦工事。“我們要是能有大炮轟擊小鬼子的炮樓多好。”曾思玉想。
一個連環作戰計劃誕生。1941年1月7日,位於鄆城西二百里的候集據點,突然遭到我軍攻擊。手榴彈的猛烈轟炸讓據點裡的日軍有點吃不消,看似八路軍的主力就在眼前,他們不斷向鄆城日軍請求增援。
真正的主力不在候集,而是在幾十裡外的潘溪渡。曾思玉他們獲知,日軍增援的一箇中隊,將帶著他們期待的九二步兵炮前來。
果然不出所料,增援部隊進入預先設定的包圍圈。十二個小時之後,戰鬥結束,敵人被全殲,那門夢想的九二步兵炮,也被第八軍分割槽繳獲。
漢奸挑戰催生炮彈研製
日軍慘敗丟炮,被日軍駐華北司令長官多畑俊認為是奇恥大辱。他調集2萬餘日軍,在飛機、坦克掩護下,發動報復性反擊。為掩護主力部隊攜帶大炮突圍,我軍特務營120人壯烈犧牲。
鮮血染紅了剛剛繳獲的大炮,戰士們更希望大炮能為死去的戰友復仇。但苦於沒有炮彈,繳獲來的大炮無用武之地,大多數時候,他們被拆散,秘密地埋在地下,埋下後畫一張地圖,由曾思玉親自保管。軍區的領導也曾想過仿製九二炮彈,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不了了之。
1942年年底,日偽軍氣焰更為囂張,增加了更多的據點,根據地日益萎縮。為改變現狀,軍區領導下決心研製九二炮彈。
正在此時,駐守在鄆城的漢奸劉本功給曾思玉發來挑戰信,不但罵曾思玉為蘇聯的走狗,還挑戰他攻打鄆城。
這封信徹底激起曾的怒火。1943年初,曾思玉召集專門研究仿製九二步兵炮彈會議,決定由後勤處長程重遠、後勤處政委匡根山、司令部作戰部股長李覺、後方工廠廠長趙慕三組成研製炮彈籌備領導小組。
但他們面臨的問題不少,只有幾臺簡易的機床;沒有原料;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參考,甚至連九二步兵炮彈什麼樣都沒有見過。
但曾思玉鼓勵他們,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只要大家一心一意,肯定會成功的。
白手起家造炮彈
製造九二步兵炮彈,可謂白手起家。
曾思玉多年以後在回憶錄裡回憶,根據從戰場上拾回來的敵人投放而未炸開的九二步兵炮彈,廠長趙慕三先用木頭和石膏比著做成模型,放到70毫米口徑的炮膛裡,一毫米一毫米地反覆測試,搞精確了,再用土法翻砂鑄造彈體,用簡易機床仔細進行加工,再用水壓檢測彈體是否有砂眼,以保證彈體的質量。
彈體內的炸藥以優質黑色炸藥代替。為研製黑色炸藥,有一次用碾米的碾子加工時,炸藥突然爆炸起火,碾砣、碾盤都炸裂了,拉碾子的毛驢也被炸死了,幸好沒炸到人。經過多次試驗,終於試製成功黑色炸藥。
後又經多次試驗,用火給炮彈殼加溫取得了硫化磷,用蓖麻子油提煉出了硝酸甘油等緊缺原料;而黃色炸藥和紫銅,則讓情報人員透過偽軍的內線關係,從濟南敵佔區購得。仿製炮彈製造雷汞是一個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只有技術員趙連成一個人會。但他以危險為由,經常自己一個人偷偷地操作,怕別人學去他的獨門絕技。曾思玉和趙慕三前往現場,說服其收了兩個徒弟,讓更多的人掌握了這門技術。
1943年3月底,經過三個月的努力,用從敵人處繳獲的三個彈殼,仿造出了3發九二步兵炮彈。
炮彈雖然製成了,但它能不能打出去?會不會爆炸?每個人心裡都懷著同樣的疑問。只能等試射了。
三顆啞彈
1943年4月初的一天,範縣李店莊一片空曠地。曾思玉和參謀長潘焱、七團團長龍世興一干人等,早早等候在這裡。
潘溪渡繳獲的那門九二步兵炮,在陽光下渾身烏黑,兩個碩大的軲轆,託著炮筒,威風凜凜。炮兵連連長何吉祥,早已將炮筒對準了一座破廟。
一切準備就緒。何吉祥走向曾思玉報告說:“司令員,一切準備完畢,是否開始射擊?”曾思玉揮揮手說:“開始!”
班長下達射擊口令:“裝填……放!”“嗵”的一聲,炮彈飛了出去,命中目標,卻沒有聽到爆炸聲。大家屏住呼吸,眼盯破廟,等待那聲爆炸,但一直沒有。
“首長,是否繼續發射?”何連長擔心地問。“再射。”曾思玉頭也沒抬地說。第二發出去,第三發出去,都沒有響聲。失敗了。現場死一般寂靜,大家面面相覷。
龍世興團長沉著地說:“把炮彈撿回來,拿回工廠卸下引信找原因。”把炮彈拿回去以後,卸下引信管,秘密揭開了,原來是撞針的滑道太粗糙,增加了滑行的阻力,加上彈簧又太軟,造成引信不能發火引爆。
經過10多天的炮彈改裝,第二次試射開始。三發炮彈相繼命中目標,破廟被掀掉了一半。工人和炮手幾乎同時高喊:“炸啦炸啦!”
試製成功,生產炮彈成為第一兵工廠的主要任務,儘管材料難以解決,但他們最初還是能保證月產10發,到最後月產30多發的成績。
九二炮不幸炸膛
有了自己製造的炮彈,九二步兵炮在戰場上大顯神威。摧毀日偽軍的碉堡,不再那麼困難。當時在山東及豫北一帶軍民中廣為流傳著“八分割槽有兩大寶,七團加大炮”。日偽軍只要聽說七團來了,就膽戰心驚。
1943年4月,攻打鄄城偽軍王文賢部張殿莊據點時,先召集附近村莊的偽軍家屬,觀看七團的九二步兵炮,動員他們接近東面炮樓去喊話:“七團把炮拉來了,你們快投降吧,不然八路軍就要開炮打炮樓了。”一個小時後,東炮樓偽軍舉旗投降,西炮樓偽軍也隨之投降。這一帶偽軍從此再不敢輕舉妄動。
1944年8月,我軍發起嚴懲劉本功的戰役,依靠製造的200發炮彈,以九二步兵炮支援,一舉攻下其30多個據點,橫掃金堤上的封鎖牆、封鎖溝百餘里;緊接著9月份又攻打白虎集等據點10餘處。
在隨後配合第十軍分割槽攻打高莊集據點時,炮彈已經用完。曾思玉遂採取兵不厭詐的戰術,有意選擇暴露的地形,構築炮兵陣地,讓據點內的敵人看到九二步兵炮,再勸其投降,不然就要開炮。偽軍在待援無望的情況下,只好投降。這是一出精彩的“空炮計”。
在山東及豫北戰場上,這門九二步兵炮可謂神出鬼沒,往往打仗需要時它悄悄出現,戰鬥結束後它又杳無蹤跡;時隱時現,摧堡奪城,戰功赫赫。
遺憾的是,1945年5月18日,在豫北戰役攻打郭小砦據點時,這門大炮意外炸膛。二炮手當場犧牲,班長也身受重傷,曾思玉大腿也負了傷。
日軍這門九二步兵炮徹底報廢了,但戰爭依然在進行;戰爭需要九二步兵炮,歷史選擇了蓋亮,我軍歷史上第一次仿製的“蓋亮號步兵炮”,是該出現在戰爭舞臺上了。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喜歡歷史和房產知識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小甲,每天都會更新好文章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