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雅虎新聞網10月20日文章,原題:與中國冷戰?不在華盛頓,中國被視為“新的俄羅斯”。美國媒體因此宣稱,美中關係陷入一場“新冷戰”。特朗普把對華經濟關係從合作轉向對抗,拜登延續了這一立場。
但全球投資者要樂觀得多。10月中旬在洛杉磯舉行的米爾肯研究所年度金融會議上,財富經理們承認中國存在風險和挑戰,但認為那些悲觀的頭條新聞是誇大其詞。他們說,中國對投資者而言仍是一個富裕市場。TPG資本亞洲區主席蒂姆·達特爾斯認為,“任何忽視中國的投資者無異於損害自己。我們看到巨大機會”。歐亞集團總裁伊恩·布雷默說:“中國知道私營部門是效率的來源。兩國仍要做很多生意,美中的利益相關者瞭解兩國間深刻而持久的聯絡。”
眼下,似乎每個美國政客都是對華鷹派。但現實是,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嚴重依賴中國產品,而美國仍然是中國最重要的客戶。拜登希望一些生產,包括半導體和醫療裝置等關鍵商品的生產“迴流”美國。在美國國會的一些措施幫助下,其中一些或許變為現實。但徹底斷開中國與世界各地眾多大客戶之間的聯絡似乎不太可能,也不一定可取。
誠然,中國增長在放緩,面臨一些內部挑戰,如人口老齡化、國企效率低以及某些資產泡沫。但中國的中產階層比美國總人口還要多,其消費能力將繼續使中國成為全球最火熱的市場之一。投資者說,他們有很多辦法把資金投到中國,也不存在利潤不能轉出的問題。
中國的許多投資機會與美國的類似。鑑於中國人口老齡化和醫生短缺,醫療保健是個大領域,數字醫療可能會起飛。氣候技術是另一個會有巨大增長的領域。美國總抨擊中國不願採用全球清潔能源標準,但中國有個到206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的計劃,且中國是動力電池和光伏電池等關鍵技術的領先生產國。
至於資產泡沫,(西方)媒體報道恆大等投機性企業,把焦點放在缺租戶而空置的樓房上,彷彿中國造房子就是為充門面。但鑑於中國民眾更願意投資房地產而非金融資產,對房地產的需求依然強勁。合夥人集團的亞洲主席凱文·劉在米爾肯會議上說:“我們不認為供過於求。存在一些沒人走的公路或‘鬼城’,但也許是在小鎮,總體上並非這樣。”
無論中國投資環境如何,美中關係緊張(短期內)可能不會變。然而,在雙方劍拔弩張的背後,是將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緊緊拴在一起的紐帶——比大家認為的還要緊密。這場戰爭,沒那麼冷。(作者裡克·紐曼)
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解讀者”網站10月21日文章,原題:美中共處的層面隨著美中關係緊張不斷加劇,關於兩國進入“新冷戰”的結論隨之出現。冷戰說法本身,是有問題的,因為它暗示華盛頓或北京可以戰勝對方——但鑑於美中相互依存、有許多共同重大利益,這點很難做到。
美中關係更有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和其主要挑戰者之間的無限期共處。為穩定關係,兩國現在可以考慮從一個較小目標開始,比如接受“大國之間長期共存的必要性”。若能做到這點,華盛頓和北京就有可能對它們的競爭設定護欄、加以管控,並有可能在日益決定世界方向的跨國挑戰方面恢復合作。(作者阿里·維內,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