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湯尤杯的比賽全部結束,作為羽毛球分量最重的兩項團體賽賽事,湯姆斯杯和尤伯杯一直以來都是國家整體羽毛球水平的風向標。
最終在尤伯杯爭奪中,國羽姑娘們先是復仇泰國,隨後3-1擊敗日本,時隔五年重新奪回了尤伯杯冠軍。而男隊則在半決賽3-1逆轉日本後,決賽0-3潰敗印尼,無緣衛冕。
說實話,這個結果和我賽前預測的差不太多:尤伯杯不出意外就能登頂,湯姆斯杯基本沒什麼機會奪冠,能進四強也是籤運比較好。畢竟本身和丹麥印尼相比實力就不佔優,一單諶龍和一雙還缺席,可以說男隊這個成績也是無可厚非的,只是半決賽是石宇奇的一系列操作讓湯杯熱度上升到不太正常的地步,直接導致如今的口誅筆伐。深層次來看,國羽男隊的問題不在於什麼“拼搏精神”或者更飄渺的“球風”,而是單純的實力問題,是如今整個羽毛球梯隊建設的失敗。
在羽毛球這個專案中,大器晚成的例子其實並不多,大部分成就輝煌的球員都是早早的就展露天賦。而在國羽內部,也一直有著良好的甚至有些殘酷的競爭,年輕人爭先恐後的上來搶位置,要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比如21歲的楊陽在84年湯杯上已經隱隱超過了天王韓健,要扛起領軍大旗;趙劍華18歲全英問鼎,聚焦世界的目光;又比如林丹和鮑春來強勢崛起,早早把老前輩們擠出奧運名單。
而這種良性競爭是什麼時候開始消失的呢?很多人將其歸咎於林丹和黃金一代的出現,過長的職業生涯讓年輕人沒了冒頭的機會,14年世錦賽冠軍諶龍在亞運會輸給世界排名百名開外的林丹,但儘管如此,諶龍後來15年世錦賽奪冠、16年奧運會奪冠也算是順暢的完成了接班。
那麼究竟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人才斷檔的呢?我覺得正是國羽最輝煌的時刻——倫敦奧運會。奧運會包攬五金,這是好事也是壞事,我清晰的記得,那次奧運會後國羽被平常不太瞭解羽毛球的“奧運球迷”抬到了和國乒一樣的地位,好像國羽就該贏,輸了就是犯罪一樣。這無形中為球員套上了一份枷鎖,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而越是成就卓越的就越害怕失去。
同時,輝煌的成績也矇蔽了很多國羽內部人員的眼睛,開始固步自封閉門造車。這其實也很正常,強如國乒,也曾經因為輝煌而不思進取,在世界乒乓技術日新月異的時候,國乒技術僵化,最終91年世乒賽被打了重重的一耳光,這才如夢方醒。
這點在女隊尤為明顯,張寧和陳金在球員時代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但教練生涯,平心而論他們是很失敗的,單純的強調身體天賦,沉溺於保守的拉吊打法。正是那段時間,女單男子化打法在世界羽壇風行,馬林、辛度等人異軍突起,技術落後且同質化的國羽女單開始在各大戰線潰敗,八年時間再未染指女單世界冠軍。
好在女隊痛定思痛,不破不立,大刀闊斧的開始技術革新。夏煊澤、羅毅剛等人加入教練組後,整體競爭力明顯回升。東京奧運會,陳雨菲與何冰嬌攜手闖入四強,陳雨菲最終奪冠,而女雙陳清晨/賈一凡雖然錯失登頂,但也打進了決賽,展現出很強的競爭力,本次湯杯,雖然陳雨菲輸球,但最終其他人頂住壓力,尤其是兩場雙打,擊敗了日本兩對世界級組合。
再看幾位主力的年齡,23歲的陳雨菲、24歲的何冰嬌、24歲的賈一凡、24歲的陳清晨、26歲的黃東萍、21歲的王祉怡。可以說,一個年輕的、各層次完備的新陣容已經形成,在巴黎奧運週期,國羽女隊主力更新和梯隊建設都走上正軌,在未來幾屆大賽都會有很強的競爭力。
再說回男隊,男隊目前的形式顯然要比女隊嚴峻的多。湯杯決賽上,石宇奇因傷缺席,陸光祖頂上一單,最終在先贏一局的情況下被金廷逆轉。
不是說指責陸光祖或者石宇奇,但客觀來說,他們的實力是不足以擔任國羽的一單二單的。陸光祖在和金廷的比賽中,確實很有拼勁,跳殺也很有威脅,但是他的腳步,尤其對手打身後他後撤的腳步,我覺得是不太合格的,網前技術也有些粗糙,總給人一種在場上手忙腳亂的感覺。
而男雙更是老大難問題了,哪怕是國羽巔峰期也沒有什麼優勢,遑論現在了。賽前就說過,國羽想贏印尼,單打丟一分都沒戲,最終何濟霆/周昊東也是0-2不敵阿爾弗蘭/阿利安託。不過何週二人也有不少閃光點,可以重點培養。
唯一亮點可能是李詩灃了,打滿三局不敵喬那坦,2000年出生的他技術十分細膩,可能是因為第一次打世界大賽而且還是生死局,被回放網前之後失誤太多,而且力量還有待提升,後場進攻威脅還比較欠缺。
說了這麼多是什麼意思呢?國羽輝煌期國家隊教練要做的事情就是從一堆已經打磨成熟的“餓狼”中選出幾隻“猛虎”。而如今的國家隊教練要做的事情是從一堆“小狼崽”中挑幾個苗子,看看能不能培養成“餓狼”, 可以說,國家隊和省隊的培養模式已經完全被切斷了,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最實際的,對於球員來說,進體質打職業不再是一個好的選擇了。很多朋友說為什麼中國羽毛球群眾基礎越來越好,職業人才卻越來越短缺呢?其實這本身就不矛盾 ,甚至在如今的自媒體時代,基礎好和職業人才少反而是正相關的。因為喜歡羽毛球的人多,很多運動員隨便在“抖音”“B站”發幾個影片就能賺的盆滿缽滿。反觀打職業,要經歷層層嚴苛的選拔,萬一沒能出人頭地,退役落下一身傷日後生活還無法保障,自然而然的,選擇進各級職業隊的球員就越來越少了。
其次是醫療保障,為什麼運動員受傷了第一反應就是去美國?誠然我們國家的醫療手術水平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水準,但術後恢復,尤其是針對運動員的術後恢復,真的很落後。保羅喬治受的傷都夠領殘疾人證了,現在還在球場上活蹦亂跳。還有如今很多職業隊都配備專門的心理引導團隊,這一點國羽也是很欠缺的。
最後是戰術的固定性,女隊已經說過了,男隊什麼時候開始有這個苗頭呢?我印象裡是在13年前後,當時林丹轉型“太極丹”,整個國家隊,可能下級梯隊也是,所有人都開始以林丹為模板訓練,強調拉吊和控制。但戰術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林丹自己也歷經幾次技術轉型。況且你學林丹拉吊控制,能學到他的腳步嗎?能有他打魚躍和釘地板殺球嗎?
打法不應該是教練強行規定的,最多是引導指導,幫助球員選擇適合自己的戰術打發,為什麼湯仙虎是“神教頭”?正是他懂得因材施教,接手林丹就完全不擔心他的技術,只是磨他的脾氣,讓他沉穩下來。培養男雙就著重默契培養,發揮球員自己的風格特色。如果強行改變球員球風,讓蔡贇去打後場,讓傅海峰主打防守,還能有風雲的輝煌嗎?
總的來說,目前男隊整體不明朗,而且看近幾年的世青賽,缺乏年輕人才的情況可能會愈演愈烈,這需要整個乒羽中心乃至體育總局去深度改革了。團體賽還算是瘦死駱駝比馬大,雙塔、龍哥迴歸後,明年重奪湯杯的可能性也不小,但是單項賽要再出一個世界冠軍,可以說遙遙無期了,當然我希望國羽能狠狠的用冠軍打我的臉。
女隊方面完成更新換代,而且連下一時期的苗子也隱隱開始冒頭,經歷了近十年的低迷後終於迴歸正軌,期待她們能在年底的世錦賽上再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