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 阮海峰)如今,5G、AR、VR以及數字孿生等多種科技手段廣泛應用於演藝、文物資源活化利用、沉浸式遊覽、智慧景區等領域,數智文旅的全新體驗日益豐富。文物大省河南近期在這方面進行了諸多嘗試,收穫好評連連。
“奇妙遊”系列作品為廣大網民呈現了一場場酣暢淋漓的文化大秀
2021年河南春晚上,舞蹈節目《唐宮夜宴》火遍網路,20億次的播放量、上千萬條彈幕、5次上熱搜——14位舞蹈演員身著融入三彩元素的襦裙,肉嘟嘟的臉上畫著“斜紅”妝容,時而嚴肅莊重,時而嬉笑打鬧,宛如從博物館中“復活”的“唐宮美人”。
一時間,各大網路平臺上都是關於《唐宮夜宴》的創作大賽,“唐朝小胖妞兒”幾乎成了行走的表情包,也讓創意取材地河南博物院火出了圈。
《唐宮夜宴》表演 鄭州歌舞劇院 供圖
從河南博物院走出的唐宮少女,不僅帶來了大唐盛世的霓裳羽衣,而且藉助VR科技,把 “婦好鴞尊”“賈湖骨笛”“蓮鶴方壺”等國寶一一搬上春晚舞臺。
為了讓國寶活起來,編導煞費苦心,在短短5分多鐘的節目中設計了幾個敘事片段,將《簪花仕女圖》《千里江山圖》等作為《唐宮夜宴》的“活背景”。
此外,《備騎出行圖》《樹下美人圖》《侍馬圖》等傳世名畫也伴隨著唐宮小姐姐們一一出場。傳世國寶營造的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完美結合,呈現出一場東方版的“博物館奇妙夜”。
“利用5G、AR等新技術‘喚醒’歷史文物,讓‘櫥窗中的歷史’變成‘可參與、可體驗、可互動的歷史’,打造出與年輕群體個性特徵相契合的IP是《唐宮夜宴》成功的關鍵。”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表示,《唐宮夜宴》用有趣的形式把握了年輕群體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加上科技手段讓舞臺充滿炫酷之感,營造出人們早上上班一樣匆匆忙忙的景象,貼近現實生活,一下子就抓住了觀眾的心。”
《唐宮夜宴》實力“出圈”後,河南衛視再接再厲,在傳統文化和數字科技的融合發展之路上頻頻出新出奇,出品了“元宵奇妙遊”“端午奇妙遊”“清明奇妙遊”“七夕奇妙遊”“中秋奇妙遊”等中國傳統節日系列作品,並以《紙扇書生》《洛神水賦》《龍門金剛》《和》等節目為代表,為廣大網民呈現了一場場酣暢淋漓的文化大秀。
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唐宮夜宴》《龍門金剛》中的舞蹈演員與河南博物院中的館藏、龍門石窟石刻的飛天和金剛完美結合,形成了相互襯托的效果。唐宮仕女穿梭在唐朝山河與亭臺樓閣之間,博物院中的館藏文物被糅合於舞蹈、音樂和演員的表演之中,變得不再觸不可及,更加生動有親切感。
打造沉浸式場景 “文化+科技+旅遊”讓河南演藝類景區紛紛崛起
新鄭《黃帝千古情》、登封《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清明上河園《大宋·東京夢華》……近年來,河南旅遊演藝類景區不斷崛起,“文化+科技+旅遊”深度融合的沉浸式旅遊體驗風頭正勁。
新鄭黃帝千古情景區市場部相關負責人文方圓介紹:“目前,黃帝千古情景區正嘗試透過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持續深挖新鄭黃帝文化、鄭韓文化內涵,並著力打造自己的新網紅形象。”
在河南中牟,建業集團打造了全景式戲劇群落《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作為一部以中原文化為題材的作品,專案透過現代高科技和智慧化手段,以及承載文化記憶的地標和炫酷的聲光電技術,沉浸式演出營造了滿目成影、隨地成像、處處皆景的效果。
據瞭解,《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影像介質及呈現效果需要創作團隊在非常規介質上進行視覺創作,例如:各種不規則的山體、樹林、水、支離破碎的鏡體、不斷移動的人群等,甚至在非常規成像介質上呈現複雜的影像演繹,如吸光性的黑絲絨面、極細的鋼絲繩、鐵絲網、無實體的空間等,現場排練的狀態也會導致影像風格的不斷調整,為此,該專案經過了大量的測試及創新實驗來尋求最佳的視覺表達。
為了讓每一個進入幻城的觀眾都能深刻感受戲劇的魅力,導演打破了表演只能在劇院裡觀看的傳統,讓戲劇隨時可能在遊客身邊的情景空間中上演。因此,燈光控制系統需要將戲劇照明、景觀照明、建築外立面照明、室內照明功能融合為一體。
在這裡上一秒還是古色古香的庭院景觀,下一秒就需要變身為科幻感十足的大戲現場,空間內需要做到“見光不見燈”。
映象網記者瞭解到,單“乾臺”這一個戶外空間就隱藏著上萬臺定製燈具,這些與四周及地面無縫拼接的燈光工藝及應用處於國際領先水平,與景觀完全融為一體,白天是棋盤景觀,夜晚則變幻為動態的“光影乾坤棋局”。
“只有河南”專案相關負責人表示,打造一座文化和哲學相交融的時空幻城,需要非同一般的全景式、全沉浸體驗,只有堅定秉承“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戰略,進一步提高遊客的體驗感和滿意度,旅遊演藝才能生動鮮活有魅力。
河南是文物大省,每一個文物、每一處古蹟都是一段歷史的見證,代表著璀璨奪目的中華文化。
為了打破博物館的時空限制,讓文物“活”起來,融入日常生活,走入尋常百姓家,河南博物院一直致力於構建現代博物館文化傳播新體系,積極加強數字化建設,不斷推出VR體驗、“5G+全息投影”展、網上虛擬展、華夏古樂——音樂文化復原展演等虛實融合的內容和沉浸式展覽形式,藉助數字科技手段讓“沉睡”的“國寶”開口說話。
在河南博物院社會教育體驗廳內有一塊霧幕,利用5G+高精度工業投影技術可在霧幕上投射出極富靈性的“全息蓮鶴方壺”,遊客可以在霧幕中隨意穿梭,與文物進行“靈魂交流”;戴上VR眼鏡,觀眾即可在實時全景體驗區內觀看洛陽龍門石窟的360度實時景色。
故宮博物院數字與資訊部副主任於壯表示:“文物數字化最根本的目的是透過數字技術讓如此大體量、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得以永久儲存和永續傳承、利用。”
利用資訊化手段瞭解遊客需求、為遊客提供服務是傳統景區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和發力點,從景區管理、提升服務質量,到營銷工具和手段,資訊化技術已然根植於景區生存發展的每一個環節之中。
今年六月,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釋出《河南省加強旅遊服務質量監管提升旅遊服務質量實施方案》,要求全面推進智慧旅遊建設,提升旅遊服務效能。
雲臺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局長馬春明表示,從遊客出行前的精準認知,出行中的快捷引導,到遊覽中的舒適體驗,遊覽後的評價反饋,智慧旅遊建設把服務從景區內延伸到景區外,從線下人工擴充套件到線上智慧,河南焦作雲臺山既是踐行者,也是受益者。
透過成熟的智慧聯動機制和一個指揮中心,雲臺山實現了一分鐘排程、一鍵救援、一站式服務,也實現了從全國試點單位到國家智慧景區標準制定的跨越、從數字雲臺山到智慧雲臺山的轉變。
國家文化科技創新服務聯盟秘書長劉兵表示,由於產業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場景創新、IP開發、沉浸式產業、展演、“網際網路+”已成為文旅產業創新發展的主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