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石匣古村所擁有的24座古橋,再來說說這個村裡還分佈著的36眼泉水,因為有很多老鐵已經期待,私信我加快進度。當然,對這36眼泉,我也沒有一一找到過,只能將我所看到的、也是最為著名的幾眼泉,進行簡要介紹,以點概面吧。
前文已經介紹過,石匣村歷史悠久,歷史文化土壤非常肥沃。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就是齊長城在齊國關防重地,有相峪關、黃石關、九頂關三個關口。石匣村的東頭,也就是戲臺所在的空地,叫“官地”,傳言這裡就是齊軍安營紮寨的地方。明清時期,隨著河北、山西移民的遷入,石匣村人丁興旺,最多時有將近6000人。是周邊少有的人口聚集區,和經濟、文化相對發達的區域。
石匣村的自然地理條件也相當優越,四面環山,一條小溪自西向東穿村而過,村民的民居就依河兩側分佈在狹長的山谷中。這條僅有3米寬、被稱為瀛汶河的溪流,四季流水潺潺,溪水清澈見底,流水沖刷著青石板發出嘩嘩聲,特別是在夏秋季的豐水季節,水位猛漲,水流湍急,流水的咆哮聲在幾里之外都相聲如雷。
這些來水,除了夏秋雨季大多來自周圍山上的積水外,都是由沿河兩岸的36眼泉水所提供的。
沿小河逆流而上,可見到龍王廟泉、鳳凰泉、神仙泉、聖水泉、滴水泉、涼水泉、蘸火泉等36中的幾眼有名的泉眼。
這些泉眼各有特色,都擁有與眾不同之處。其中,以涼水泉最負盛名,它是嬴汶河的主要源頭,水質清澈、甘甜可口,常年噴湧、四季不竭,水量為石匣村諸泉之首;最奇特的當屬“滴水泉”,泉水從懸崖石縫中滲出,每至夏日,猶如水簾,每至冬寒,又成冰瀑;最與眾不同的是蘸水泉,位於一座民居地基下方的岩石裡,隱藏在石縫之中,看不到泉眼卻波濤洶湧,並且要透過村民的院落一側進入,若不是熱心的村民指點,外人根本找不到它。
36處泉水匯為一道嬴汶溪水,奔流向下不復回。由此,成為了石匣村最為壯觀的景觀。
古韻石匣
石匣村的小廣場已整修一新
滴水泉位於滴水崖下
所謂泉水就是崖上的水滴
滴水成泉
涼水泉全景
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是瀛汶河的主要水源
來此觀賞、遊玩、取水的遊客很多
蘸水泉藏在民居的地基之下
蘸水泉四季噴湧,源源不斷
由蘸水泉水等組成的瀛汶河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