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成吉思汗的子孫和碩特親王部落,從北向南翻過祁連山,越過沙漠戈壁,漫長跋涉中,忽遇一片水草豐美的金色原野,從此駐馬停留、安居。這原野就是德令哈,蒙古語意為“金色的原野”。
1988年的夏天,詩人海子乘坐火車抵達德令哈,寫下了著名的詩篇《日記》,德令哈這座城市開始走入許多文青的視野。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籠罩
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
草原盡頭我兩手空空
悲痛時握不住一顆淚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這是雨水中的一座荒涼的城
……
在海子的詩中,德令哈不是“金色的原野”,只有一幕黑夜裡的孤獨、一處戈壁灘的荒涼、一個人的悲音不絕,除了死亡般的空寂,沒有任何可以言說的東西。
30多年過去了,德令哈全無荒涼之意,如今這裡有1.8萬畝的青稞種植基地,相當於17個故宮那麼大,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金色的世界”。
從“一座荒涼的城”到“金色的世界”,德令哈這些年到底經歷了些什麼?
說到德令哈這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得不提的就是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為“天佑德”)。
2020年4月,海西州人民政府與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簽定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農產品研發、種植,精準扶貧等方面開展合作,同年5月,公司成立了德令哈有機青稞種植基地專案部。
德令哈位於青海省西部的海西州境內,地處柴達木盆地東北邊緣,平均海拔3100米,最高海拔高達5800米,常年乾旱少雨,沙石和狂風成了這裡的常客,土壤氮磷鉀含量極其貧乏、鹽鹼含量極高,這讓天佑德派來的“救兵”孔祥國犯了難,想要在這樣的環境中打造1.8萬畝的青稞種植基地談何容易!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孔祥國在這裡的經歷是刻骨銘心、畢生難忘的。
在這個物質充盈的時代,水、電、網缺一不可,但是剛到德令哈的孔祥國及其團隊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前幾個月帳篷就是他們的住所,水電更是奢求。
除了物質上的匱乏,精神上的空虛也是他們所面臨的大難題。在茫茫戈壁,人類就是一種十分渺小的存在,無論如何吶喊,都得不到絲毫回應。習慣了城市的繁華熱鬧,誰又忍得了這戈壁死一般的寂靜。
去年,高薪招來了4個年輕人,還沒開始瞭解工作內容,就已經被這惡劣的環境嚇得連夜“逃跑”了,問其原因,只是說:“手機訊號沒有,網路沒有,全是一幫老頭”。
年輕人都跑了,這幫“老頭”是靠什麼留下來的呢?
是信念。
是改變德令哈的信念。
天佑德承包的這1.8萬畝土地為多年荒灘,生長植被單一,有機含量低,十分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如果要拯救這片土地,就必須要科學灌溉,長期改良,才能改變這裡的環境現狀。
自天佑德2020年簽訂協議後,便安排專業的農機耕種作業團隊對這片土地進行測試和改良。
為了解決灌溉的問題,天佑德在相隔6公里的巴音河蓄集峽水庫樞紐修建了蓄水池,並用560千瓦的電機,將河水從落差近30米的河谷中抽運到兩條紅色的管道中,並輸送進田地。
今年春天,土地改良已初見成效。4月,青稞種植基地首次試種一萬畝,成功長出了青稞,雖然長勢出現斑禿化,但是整體來看,土地的改良程度和生長效果是出人意料的好。
開墾荒地,改良土地,是天佑德和德令哈所有人民的共同願望。而在土質日趨改良的背後,是天佑德陸續投入的資金支援。目前,天佑德在德令哈青稞基地已經投入了2000餘萬元。
希望之光普照大地,德令哈青稞基地充滿著勃勃生機。
是造福德令哈百姓的信念。
從前,德令哈的百姓主要以放牧為生,靠天吃飯。自從天佑德在這裡建立青稞種植基地後,創造了許多就業崗位,解決了不少就業問題。同時,天佑德此舉也是響應了政府“退牧還耕”的政策,為當地政府和百姓帶來了很多機會和益處。
今年長出來的青稞部分留存用作觀察研究,剩餘的用旋耕機打碎後翻在了地裡,保養土地,翻過後還需要撒上一層羊糞。羊糞哪裡來?從牧民那裡收購。今年,收購羊糞就花銷了將近300萬元。天佑德的到來對當地牧民來說,無疑是一個福音。
天佑德作為青稞酒的龍頭企業,為青海省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創造勞動崗位,帶動群眾就業;收購糧食,提高農民收入。與此同時,還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自上市以來累計捐款3000餘萬元。
無論是給農民創收還是解決就業問題,都只是天佑德心繫百姓,造福社會的一個小小縮影。未來,相信天佑德繼續將這種偉大的精神發揚光大,為高原經濟的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