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今天是中秋節假期第三日活動,計劃行程是從大河堡到滅胡堡,全程大約14公里。但是嚴格來說今天只是大半日活動,下午團隊要抓緊時間返京,因為中秋小長假返京堵車是一定的,況且還有天津的朋友,一定要趕上京津動車的最後一班車,才能保證明天正常上班,於是限定關門時間是下午兩點。整個行程都是一溜小跑,中午飯都沒有時間吃——後來也就沒有心思吃了。匆忙行走間,似乎無暇觀賞,但是一路所見入心入眼,更何況,今天的天氣是藍天白雲進行到底,於是即使是匆忙間,亦留下了關於長城的難忘記憶。
——100天后再訪大河堡敘前緣
話說今天的起點大河堡,我們是老朋友了,這是第二次到大河堡。大河堡是明長城大同鎮關堡,位於山西省平魯境內,原名大水口堡,建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堡牆磚包,“週一裡六分七步,高三丈五尺”,只設東門,門上原有門樓,門外還有甕城。這裡西距長城1公里,為平魯邊塞要地,而在和平時期,這裡又是邊貿的重要場所。建堡之初,邊牆、邊堡、邊口、邊村與淙淙流水相映成景,有“塞外商棧”之美譽。現如今,堡內已無人居住,其四面黃土夯築殘牆尚存,磚石几乎被拆光,尚存一方廟碑,僅可辨認為“大同平魯路”,“大水口堡”等字。還有一塊石匾,陰刻楷書“湯永固”三個大字。
大河堡是悲情的,由於河水改道,r的大水口、淙淙流水不見了,成了極度缺水的城堡,因而不得不被廢棄。而2015年在這裡拍攝的電影《驢得水》,是一種黑色幽默,沒有幽默,倒是充溢著濃郁的悲情意識。我們第一次拜訪大河堡恰好是100天前,那天的雨下得很大,大河堡成了我們躲避風雨的地方,溼冷的我們沒有給予它溫情的目光,便總覺得欠了它什麼似的,而那天我們從蔣家坪到滅胡堡的行程,便也情斷於大河堡了。今天,我們再次來到大河堡,繼續100天前未完成的路線,也算是再續前緣了吧。
這不是無字碑,但碑上的字確實看不清了,這座敵臺是我們今天遇到的第一座敵臺
河谷對面的長城就是我們100天前(6月13日)走過的蔣家坪到大堡段長城
——最佳人員調配,順利完成目標
雖然與大河堡再敘前緣,但怡然並沒有時間走進大河堡。今天我們仍然分為A、B兩隊,A隊16人走全程,B隊10人只大河堡。弱驢怡然走A隊,深感任重道遠,絲毫不敢放鬆。現在回想起來,那天我們團隊的人力資源分配非常合理,有效地調動了團隊,保證了目標的達成。
先說B隊吧,梁老師又一次被啟用為B隊的隊長,她帶著B隊的10人在大河堡玩得不亦樂乎。那麼藍的天,那麼美的堡,滄桑古樸的堡牆,修舊如舊的城隍廟,城隍廟裡古老的壁畫,電影《驢得水》的置景,還有怡然上次造訪摩挲過的那本《卡斯特橋市長》,這裡是最適合拍美照的地方,哪裡來的悲情嘛!“快樂每一天”身穿一襲紅衣,在大河堡的美拍,美的不要不要了。
這是逆光拍的敵臺,怡然與清茶姐都喜歡這麼拍,覺得特別像一幅水墨畫
行走長城我們再次與秋色撞個滿懷,這是大片大片的蕎麥
冷蒿,是菊科蒿屬植物,有時略成半灌木狀。主根木質化,側根多;根狀莖有多條營養枝,並密生營養葉。生長在海拔1000-4000米之間,適應性強,在中國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及乾旱與半乾旱地區的山坡、路旁、礫質曠地、固定沙丘、戈壁、高山草甸等地區都有生長,常構成山地乾旱與半乾旱地區植物群落的建群種或主要伴生種。
再說A隊吧,刀太極先生走在最前邊,大長腿一個勁兒地往前趕,帶出了隊伍的快捷節奏;兔哥在前邊領隊前後招呼著;尺規老徐臥底中隊一路督促;鬼斧領隊在中後隊聚攏收隊,於是A隊的16人首尾相顧,整體迅速移動。怡然與清茶姐姐一開始在中隊,後來慢慢地落到了後隊,雖然知道後邊有薔薇與琵鷺姐姐,但怡然心裡明白,非常有實力的兩位,隨時都會發力趕上來的,於是不敢稍微鬆懈。對了,清荷與荊韻呢?似乎好久不在視線中了,嘿,兩位早就跑到前邊去了,原來,機警的二位有裁彎取直、棄牆繞溝之術啊,但棄牆的何止她們二位啊,怡然、火燕與清茶姐在繞過第7道大溝後,棄牆走小樹林走了很久。深綠深沉、清爽宜人,那是多麼舒適的小樹林啊!轉頭望去,兔哥、小蘿蔔、吉祥姐姐仍然堅定不移地行走於高峻的牆體上,敬仰膜拜吧,多麼“有節操”的人!
——我的長城記錄:14公里用時4小時40分鐘
9:30上牆,14:10到集結點,“14公里用時不到5小時”,這是怡然走長城以來的最快記錄。切入牆體後,但見兔哥沒有向前而是往大河堡方向回,怡然很是不解,問之則曰“與上次走的長城接軌”,看見了吧?這才叫牆迷,怡然只不過是偽牆迷。怡然可沒有精力往回走,回頭望上一眼,就算是用視線連線了吧。
這大片大片黃色的莊稼好像是莜麥
今天的這段長城沒有太大的爬升,其難點便是數不清的溝壑,大概有十條大溝吧,記下的敵臺、烽火臺及馬面22個,至於漏掉了多少就不知道了。從大河堡段上牆,經6個墩臺便是明海湖段了,明海湖是我們端午節走長城住宿的地方,站在長城上遠遠地望上一眼,便是滿滿的回憶,其中最深的印象便是搬著小板凳坐在戲臺前看電影《驢得水》了,切不說電影的觀感了,那種場景便是滿滿的小時候記憶。轉眼間整整100天過去了,我們走山西長城已經是從仲夏走到了中秋了。
又見火鍋墩。長城沿線有許多烽火臺,明代也稱煙墩。山西的烽火臺基本上是夯土而成,只有數量極少的磚砌敵臺(如,我們見過的徐氏樓、箭牌樓等)。走山西長城所見的夯土敵臺,常常發現墩臺周圍建有一圈矩形或圓形的圍院,遠看就像是巨型火鍋,大家形象稱之為火鍋墩,這實際上是墩臺與邊牆交接的一種。有資料對墩臺與邊牆的交接形式進行了歸類:一是沒有圍院直接騎牆修建;二是有圍院同時騎牆修建是另一種;三是墩臺建在圍院正中,邊牆僅與圍院相接而不與墩臺相接。這三種形式我們都遇見過,至於圍院的作用當然也是為了加強防衛,據說這種火鍋墩臺的圍院內都是建有房舍的,供守衛士兵值班駐紮,而這種形式則是延用了漢亭障的修建方式。
又是一座大溝,這一下一上可不容易。
過了明海湖便是八墩段長城,“這裡有明顯的雙牆”,前隊兔哥在手臺裡提示,當怡然與清茶姐、火燕、Osolemio到這段長城時,兔哥、小蘿蔔等前隊一行人正在這裡“用膳”,我們來不及“用膳”,僅僅是拍雙牆耽擱了一點時間,前隊就已經遠遠而去了。長城上“雙牆”並不少見,有時雙牆交匯完全閉合,形成“套城”,比如,我們在冷口—白羊峪段見到的大龍廟套城,關於長城上“雙牆”的解讀有兩種:一是對於重要通道或戰略要地加強防禦;二是同一段長城在不同時期進行了復修。而遠望八墩段雙牆,正是修建於地勢相對平緩的漫坡處,應該是加強防禦作用吧。
這張圖與上圖都是八墩雙牆段,遠看還真有點“套城”的意思。
怡然與八墩雙牆再拍一次八墩雙牆,重要的地方拍三次。
“小蘿蔔,拍一張!”走在長城上的女人最美!
這處大溝有點恐怖
這是我們此行遇到的惟一一座包石敵臺,因為惟一所以珍貴,即使行程匆匆,我們也捨不得離去。回望那座包石敵臺與蜿蜒的牆體
太美太美,長城還有這麼壯闊的背景,男人與女人的背影都很美
這處大溝可以這麼輕易地繞過去,就不統計在內了吧。
又過了一個巨型大溝,又是艱難地一下一上
長在溝壑中的一棵小樹,樹齡不短但仍然孱弱,為了汲取陽光,它要努力地向上生長生長!
又遇見了“驢得水”
這處小村落是八墩村嗎?
好大的方院了,我們遇到了五個這麼大氣豪橫的方院!
徐老師與馮老師,現在看照片才猛醒,一位北大一位清華的教授同框走長城,會不會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漫山遍野的羊群,是黃土高原上閃亮的星星!
停下來拍照的清茶姐姐像是隱於雲端又是一處大方院敵臺。“清茶姐給你照張相!”“不照不照,照得太多了!”可我還是覺得沒照夠,關於大方臺,關於清茶姐。
這是一段包石長城,這裡離窯子上村不遠了
從八墩段到窯子上村這段是最艱難的一段,溝壑重重,體力消耗也很大,但為了趕時間,我們沒有放鬆腳步,但到了窯子上有點舉步維艱了,慢慢地與中隊又拉開了距離,走在後邊的琵鷺姐姐與薔薇離我們不足百米了,她們二位果然是內力雄厚、後發制人。但是到了窯子上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從村口再次切入牆體,基本上沒有什麼爬升了,109國道已經在不遠的視線中了,潛伏在怡然身邊的尺規老徐終於鬆了一口氣,與既定的關口時間相差無幾,今天晚上回天津大大有戲!
尺規老徐就這麼隨手一拍,便是一幅精典,山耶水耶長城耶還是人耶?
這裡便是窯子上村
怡然到達集結地點是14:0,雖然竭盡全力,但能夠按時順利完成所在行程,內心感到無比快意,因為創造了自己走長城記錄。大家也都很輕鬆,山西走長城使得這個小假期過得非常充實。怡然火燕與大家告別,因為我們將開始自駕走長城,從9月21日到10月1日,我們在山西走10天。“在座的一位也不能少哦,怡然火燕在山西等著你們!”
終於到了109國道了,這是“二道樑子”段長城這109國道山西段早在明清時代就是一條重要的晉蒙通道,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大明朝為了防守這條戰略通道,在二道梁長城內側,修建了兩堡一城:迎恩堡、敗胡堡與鳳凰城。
記下這張照片這個地方,這是火燕與怡然補課十七溝到滅胡堡段的起點。
晉蒙兩省零距離相接處,這裡也是長城的重要節點,也是我們長城路線的重要節點。
“兔哥,拍一張照片紀念!”“不照不照了!”兔哥雖然這麼說,但心裡應該是美美的,你看他的笑容多麼燦爛!
——井坪城,“半江瑟瑟半江紅”與大家告別,怡然與火燕自駕回平魯城,抬頭看看那麼藍的天空,藍得心都融化在裡面了,心裡突然覺得空落落的,很有點“熱鬧是他們的,我們什麼也沒有”。還不到下午四點,總得乾點什麼吧,“我們去看井坪城吧”,怡然的提議得到了火燕的認同,於是我們奔井坪城,我們在平魯的這三天,幾乎每天出發都是從這井坪城的城牆下經過的。現在的朔州市平魯區政府所在地,實際上是明朝時的大同鎮七十二城堡之井坪城。井坪城與乃河堡、滅胡堡、將軍會堡,共同組成井坪路的“沿邊四堡”,共同“分邊沿亙三十一里有奇”。井坪城修築在管涔山東麓的平緩地帶,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土築,由總督餘子俊主持修建。隆慶六年(1572年)磚包,城四角建有角樓,設南北兩門,並建有甕城,餘子俊為兩門題詞,南曰“朔北雄城”,北曰“塞外天險”。城周長四里九分,高三丈六尺,因城內有一口古井,且地勢平坦,所以得名。“本城衝緩相半,境無分邊,王家莊抵河皆通大舉,若犯平虜、威遠、朔州地方,必先由此入。嘉靖五年虜寇,本城參將李瑾督勁兵來擊之,虜敗去,數年不敢窺雲南,自後兩犯石州城下,無敢舉火者。近移南路參將駐居此城,兵勢頗盛,若錢糧及時,訓練勤熟,烽火嚴明,由朔州以達乃滅各堡聲援相及,可保無虞焉。”(《三雲籌俎考》)再後來,清朝廢所改為堡,設守備署,屬平魯縣轄。1951年,平魯縣政府由平魯舊城(今鳳凰城鎮)遷至井坪城內。現在的朔州市平魯區政府所在地,實際上是明朝時的大同鎮七十二城堡之井坪城。井坪城與乃河堡、滅胡堡、將軍會堡,共同組成井坪路的“沿邊四堡”,共同“分邊沿亙三十一里有奇”。井坪城修築在管涔山東麓的平緩地帶,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土築,由總督餘子俊主持修建。隆慶六年(1572年)磚包,城四角建有角樓,設南北兩門,並建有甕城,餘子俊為兩門題詞,南曰“朔北雄城”,北曰“塞外天險”。城周長四里九分,高三丈六尺,因城內有一口古井,且地勢平坦,所以得名。“本城衝緩相半,境無分邊,王家莊抵河皆通大舉,若犯平虜、威遠、朔州地方,必先由此入。嘉靖五年虜寇,本城參將李瑾督勁兵來擊之,虜敗去,數年不敢窺雲南,自後兩犯石州城下,無敢舉火者。近移南路參將駐居此城,兵勢頗盛,若錢糧及時,訓練勤熟,烽火嚴明,由朔州以達乃滅各堡聲援相及,可保無虞焉。”(《三雲籌俎考》)再後來,清朝廢所改為堡,設守備署,屬平魯縣轄。1951年,平魯縣政府由平魯舊城(今鳳凰城鎮)遷至井坪城內。我們把車停在老城的東門,準備環城一週看古城。井坪城的東門氣勢恢宏,但那是新修復的。現今老城內部分城牆還在,大部分老舊民房在進行拆遷改造,城南部儲存古城的舊貌,有許多廢棄的舊房,城北部建起了很多高層住宅,怡然便想起了“半江瑟瑟半江紅”,總之是對比鮮明吧。古城原有的北門已經不存,南門城樓已經修復,並已成為平魯區中心的雄城廣場。再細看南城門匾額上“雄城”二字竟是羅哲文題字,也算是很珍貴的了。平魯似乎一直在進行著井坪城的保護修復工作,新修了東門及部分城牆,牆體高大巍峨,工程不小、造價也不菲,但怡然想這樣修復的效果並不是很好,倒不如保持城牆原來的樣子,還是餘秋雨先生說得好:“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沒有廢墟的地方太擠了,而掩蓋廢墟的舉動又太偽善了。”現在城南廣場是舊城的中心,每天清晨都聚集著許多市民在廣場上鍛鍊健身。我們沒有到井坪城老城走走,有些遺憾,上午急行走長城實在有些累了,已是夕陽西下,還是歸去吧。忽然想到,今天是中秋節。於是,在平魯餐廳,我們度過了這個中秋,忽而感到,兩個人行走,何處不家鄉?於是,在平魯餐廳,我們度過了這個中秋,忽而感到,兩個人行走,何處不家鄉?
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