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本文根據一位粉絲朋友的投稿改編而成,希望大家看完之後能夠有所感觸和領悟到一些人生的哲理。感謝這位粉絲朋友的投稿,同時也歡迎大家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
農村中的手藝人
陸雲的出生彌補了這個家庭唯一的遺憾,陸家世世代代都是村裡的手藝人,打得一副好家居,無論是衣櫃還是方桌,又或是茶几,老陸就從來沒有不會的活兒。
這門手藝打從老陸的曾祖父開始,就三脈全是單傳,後來到了老陸這一代差點給斷了,直到陸雲的出生。
老陸的父親,年紀輕輕就意外去世了,沒來得及再給老陸添幾個兄弟。不過不幸中的萬幸,老陸的父親從小就對老陸嚴加調教,因此手藝倒也沒有落下。加上老陸的勤奮和祖上積攢的一點家業,老陸在村中的威望也一直很好,畢竟有才又有錢。村子裡的人都對他們家高看一等。不過老陸倒也沒有因為這個看不起鄉里人。
老陸是個實在人,手藝精巧,為人厚道。再加上祖上的影響,名聲早就在外,因此每每隔幾天,老陸都能接到活兒,三天不開張,開張吃仨月。漸漸地,由於口碑的傳播,來老陸家的人越來越多,客流不再侷限於附近的村子,甚至很多有錢的老闆特意驅車從外地趕過來,只為讓老陸置辦一副上好的家居。
人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好,慢慢地老陸的攤子在村中也就支不下了,在母親的建議下,老陸搬到了幾十裡外的鎮子上。生意依然沒得說,可老陸這幾年只顧忙著賺錢了,三十好幾的人了連個媳婦也沒有。作為十里八鄉為數不多的手藝人,上門提親說媒的也不在少數,可是老陸總是戴著一副“有色眼鏡”看這些姑娘,他總覺得那些女人是圖自己的家業,雖然老陸算不上最有錢的,但也絕對數得上有錢人。
隨著時間的流逝,老陸的年齡越來越大,這可急壞了家中的老母,陸家這門手藝絕不能到了老陸這就給折了。於是在陸母的強烈抗爭下,老陸娶了媳婦賈氏,也就是陸雲的母親。
賈氏是一個地道的農村婦女,為人老實,腦子聰明,手腳也勤快,幫了老陸不少的忙,從一開始老陸並不待見她,到後面發現這個女子人其實挺好,於是兩個人就結婚了。
結婚之後,夫妻二人靠著老陸的手藝,過著幸福的日子,然而,日子雖然是越過越好,而老陸的媳婦的肚子卻從未有過動靜,這可急壞了老陸的母親,折騰了一番,差點錯怪了自己的媳婦。原來問題出現在老陸身上。經過幾年的調理折騰,加上各種“偏方”,陸雲降生了,本來老陸給他兒子起的名字是陸雲,因為他認為是自己運氣好,後來家裡人覺得繞口,就改成了陸雲。
“老來”得子的老陸,把陸雲視為家中的掌上明珠,對陸雲百般呵護,這個孩子的誕生使整個家庭的有了盼頭,日子過得更好了。每當老陸一家從鎮上回到老家時,都是昂首挺胸,特別有面子。見面的人沒有一個不跟他們家打招呼的,老陸是這個武德村最有錢的一戶。
一轉眼二十幾年過去了,由於一家人的“溺愛”,陸雲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混子,在學校打架鬧事,在家裡無法無天,誰的話也不聽,每次出門花錢都大手大腳,結交的全是酒肉朋友。對於老陸家的手藝,他從來就瞧不上眼,無論老陸怎麼說他,他就是死活不學。
自古富不過三代
這麼多年過去了,村裡跟陸雲一樣的大學生都已經工作了,有的甚至拿到了“金飯碗”,唯獨陸雲連高職都沒有上完,自己拿了十幾萬開了個店面,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過幾天賠個精光。老陸看到他就不打一處來,諾大的家業的確經不住揮霍。
古語云富不過三代,可能根本原因是老天看不下去了吧。陸雲的母親得了很嚴重的病,花錢如流水,另外陸雲的奶奶身體也更加不好,再加上陸雲這個不孝子的揮霍,一家子的重擔落在老陸自己的身上。家庭的不順心,老陸的生意也關關停停。慢慢的入不敷出,開始吃老底,諾大一個家庭就這樣“毀了”。
又過了幾年,一家人從鎮上搬回了老家,此時的村子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中有很多人都該蓋起了洋房,整個村莊也都煥然一新。很多人也都選擇去了城市,個個都為自己家的孩子驕傲。
陸家的老房子還屹立在那裡,此時顯得格外的凋零,乍一看還以為回到了上個世紀,老陸看著眼前的景象,萬千思緒湧上心頭。真是風水輪流轉,普通人家的日子是越過越好,自己家是越過越差。
回到家之後,老陸明顯能夠感覺鄉親們對自己的語氣已經沒有了之前那麼的“和藹”。不過這倒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個家現在這個樣子,再加上兒子不成氣,別人說三道四,流言蜚語多如牛毛。
看看隔壁老張、對面老李家的孩子,再看看依然在折騰的陸雲,老陸嘆了口氣說道:古代母以子貴,今日父以子榮,現在這個境遇又何嘗不是呢?
什麼是人性?
這個故事,筆者讀懂了。人性就是十年前,你周圍的人會根據你父母的收入水平對待你。十年後,你周圍的人會根據你的收入水平對待你的父母和你家庭。這句話雖然不好聽,但確實很現實,不管是你人在農村還是城市,道理都是如此。天下熙熙,皆為利兮,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有了利益並非就代表沒有是非善惡,人性是建立在底線之上的,所以不管是對自己有利還是不利,我們都應該從善而棄惡。這個過程可以理解為尋找良知。
而良知是一個人天生就有的嗎?筆者倒不這麼認為。無論是孔夫子的人之初性本善還是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惡,要知道孔子和荀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為什麼會產生兩種截然相左的結論?其實人性的良知是在後天社會中長期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因此環境很重要。而人的本心是猶如一片未經過任何筆墨塗抹的白紙,也就不存在是善惡的問題。
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四句教的核心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一語就揭露了人性的本來面目。明是非,懂善惡是一個人的良知,而從善棄惡則是需要我們一生所去追求的事情,格物致知在王陽明眼裡,是先致知後格物,所以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簡單點來講,人性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可以視為人之共性,這一點可以跟獸性相對應。人之所以為人,皆因人有人性。拋開一切的雜物,你會發現人性的特點很多都是相通的。比如人性都有慾望,但有的人控制住了慾望,把自己的慾望埋在心裡,那他就不會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有的人選擇把自己的慾望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最後是常理所不容。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趨利避害”是人性的本能反應,但這種本能反應卻是一把雙刃劍,如何真正地去權衡一件事有沒有“人性”,就需要我們每個人自己去把握,因為善惡是非往往就在人性中的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