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很常見的症狀,針對長期腹瀉,往往服用健脾化溼的中藥治療,但是有的有效,有的無效,為什麼呢?今天就來詳細地講一下。
首先我講一下為什麼會出現腹瀉?我們吃飯後,食物透過食管,進入胃,在胃裡面腐熟水谷,也就是說把食物變成更加微小的顆粒,然後來到小腸進行重吸收,吸收的是水谷精微,也就是營養物質,供全身的營養,而留下無用的糟粕經大腸隨大便排出體外。而小腸是負責水分的重吸收的,如果腸道中的水分不能夠被充分吸收,那麼大便裡含有過多的水分,就會形成溏便,也就容易發生腹瀉。中醫裡面呢,小腸是歸於脾的範疇的。所以都說腹瀉是由於脾虛引起來的。
但是採用健脾化溼的方法治療腹瀉,有的有效,有的無效,是什麼原因呢?那是因為有其他的臟器影響了脾的功能,這時候單純健脾是無效的。下面就介紹幾種常見的腹瀉型別及其特點。
第一種是我們常說的脾虛洩瀉。主要表現為慢性腹瀉,大便不成形,粘滯沾馬桶,往往伴食後腹脹,面色萎黃,神疲乏力等。一吃涼的或者油膩的食物,或者著涼了腹瀉就會加重。治療這種腹瀉直接採用健脾的方藥就可以啦。最常用的藥物是理中丸,裡面白朮,乾薑,甘草,人參都是健脾的藥物。當然如果脾虛伴溼氣重的可以合用參苓白朮散,六君子丸等。
第二種腹瀉叫痛瀉。就是腹瀉之前突然出現肚子痛,然後馬上就要去廁所,排完便後腹痛很快消失。這種情況是肝木克脾土,也就是肝鬱脾虛引起的腹瀉。往往因為情緒波動引起腹瀉的加重。治療這種腹瀉,單純健脾是無效果的,要肝脾同調才行。一個常用的方劑叫做痛瀉要方,顧名思義,就是專門治療痛瀉的方劑。痛瀉要方由陳皮,防風,白芍,白朮,其中白芍柔肝緩急,陳皮,白朮,防風健脾化溼,全方疏肝健脾,肝脾同調。
第三種腹瀉叫五更瀉,也叫雞鳴洩、腎洩。是由於脾腎陽虛,命門火衰引起的洩瀉。
這種腹瀉具有明顯的時間性,就是說在雞叫的時候,也就是每天早晨5點到7點的時候拉肚子。主要表現為黎明洩瀉,腸鳴臍痛,大便稀薄,混雜不消食物,形寒肢冷,四肢不溫,腰膝酸冷,疲乏無力,小便清長,夜尿頻多。舌質淡,舌體胖、多有齒印,脈沉細無力。
治療五更瀉也有一個專門的方劑,叫四神丸。四神丸由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吳茱萸四味藥組成。方中補骨脂補命火,散寒邪;吳茱萸溫中散寒,肉豆蔻溫暖脾胃,澀腸止瀉;五味子收斂固澀,生薑暖胃散寒,大棗補益脾胃。共奏溫腎暖脾,澀腸止瀉之功。
第四種叫久痢。久痢又稱“遷延痢”。這個比腹瀉的程度更重,大便稀水樣,往往夾雜粘液血液等,排便時腹部隱隱作痛。伴隨症狀多見肌肉消瘦,神疲乏力,食慾減退等。久痢之人,嚴重者還會出現脫肛。多因肝、脾、腎三髒虧虛。治療久痢方劑很多,但多從肝、脾、腎三髒入手。治療久痢的主要方劑有桃花湯,真人養髒湯,烏梅丸等。其中烏梅丸善治久痢,尤其是肝、脾、腎三髒寒熱錯雜的久痢。方中以烏梅為君藥澀腸止瀉,加乾薑、附子、桂枝、花椒溫補肝、脾、腎三髒之陽。烏梅丸是治療久痢的名方。
今天講的腹瀉主要是慢性腹瀉,多是肝、脾、腎三髒虛寒引起來的,臨床上還有其他型別的,比如溼熱引起的腹瀉,這個後面專門論述。針對虛寒型的腹瀉,除了服用藥物治療以外,還有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艾灸。艾灸溫陽散寒,可以治療肝、脾、腎三髒的虛寒。具體穴位可以選擇足三里穴、神闕穴,關元穴,氣海穴,命門穴等。每天艾灸一次,每次每個穴位灸15分鐘。堅持三個月,多數腹瀉能夠緩解。
最後,腹瀉的飲食調理。生冷,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忌口。我們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祛溼的食物,如山藥、蓮子,花生,薏米,生薑,大棗,紅豆等。